□ 黃志杰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是引領新聞輿論工作的新思想,也是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的使命和擔當。但是,目前縣級廣電媒體所面臨的困境,并不能很好地擔起這一使命。媒體融合前,縣級的廣播電視臺面臨很多困境,這些困境是新媒體平臺沖擊所帶來的,也是自身創新滯后,以及滿足黨政部門新需求和服務群眾新需求能力下降帶來的。在新型媒體格局時代,大量的事實證明,新聞+政務+服務的大集成已經成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共識。深度融合展現出了傳統媒體的新優勢,雖然削弱了傳統媒體原有的優勢,卻更符合新時代主流媒體的發展要求,并且同新時代主流媒體的發展水平和能力交互強化、相輔相成。
如果把融媒體中心比作一架飛機,那么新聞就是“機艙”,政務和服務則是帶動飛機前行的“雙引擎”。
根據馬克思關于“社會變動產生信息需求”的觀點,社會的發展變化導致人們的信息需求越來越豐富多樣,在“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隨著主流媒體的不斷融合發展,其新聞傳播是人們獲取鮮活、多樣信息最便捷的方式,也是讓大家感覺最真實、最可靠的方式。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守好新聞主業,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方向、價值方向,把黨的聲音、黨的工作、黨的要求傳到千家萬戶;要把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前進方向、發展大局與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機統一,旗幟鮮明講政治、揚正氣、聚民心,確保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航向不變,永葆生機。
全媒體時代是“人人都是麥克風”時代,融媒體中心作為黨的喉舌,如果提供的“信息大餐”,沒有速度、沒有溫度、沒有熱度、沒有態度,那么作為主流媒體所謂的“引領積極價值、廓清思維迷霧、傳播精神正能量”的宣傳職能,便會出現弱化、缺位,自然也就降低了主流媒體的“四力”——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群眾希望能得到有速度、有溫度、有熱度、有態度的新聞資訊,如果主流媒體滿足不了這種需要,群眾就會將目光投向其他網絡媒體,選擇未經證實的資訊。這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主流價值公約數的達成,必然是一種削弱,很可能造成負面新聞、謠言不斷發酵,漫天飛舞,最終人心惶惶,不利于社會穩定、人心和諧。因此,這就要求縣級融媒體中心講好中國故事,做大新聞容量,提升現代化傳播能力,加強媒體陣地建設,積極建設移動新媒體,搭建APP客戶端、公眾號、短視頻等全方位傳播平臺,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進而留住用戶、發展用戶、集聚用戶。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和群眾的需求完成了緊密連接,就能真正在引領積極價值、凝聚人心方面,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正是立足于此,從2018年開始,福建省南安市融媒體中心整合電視臺、電臺、“今日南安”公微、南安新聞網、南安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和鄉鎮、部門官方微信、微博、網站、海外社交賬號等多種公共媒體資源,構建了“1+6+N”融合模式。“1”即“今日南安”融媒體平臺,“6”包含南安新聞網、南安市廣播電視臺、市政府門戶網站、“今日南安”微信公眾號、“南安發布”官方微博、“今日南安”海外社交媒體賬號6個權威平臺,“N”即各個鄉鎮(街道)、市直各單位微信公眾號和地方自媒體。這一格局的建立,有效將大量分散、不同類別的媒體資源和微信公眾號進行集中管理,打破了號令不一、各自為戰的傳統格局,形成了統一高效的融媒體管理和保障體系,擴大了宣傳半徑和融媒體的覆蓋面,提升了其權威性和影響力,有效打通黨管媒體“最后一公里”。
搭建好融媒體矩陣,就要以內容為王,依托“云平臺服務”“大數據平臺”等系統,建立全媒體內容管理體系,構建以新媒體生產和傳播為核心的“策、采、編、播、刊、發”新型采編流程,打通統籌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科學評價、有效應用六大環節。依托各個新媒體平臺,融媒體中心共推出120多場微直播,累計觀看人次超580萬;發布1100余篇短視頻,獲贊187.6萬次。中心成立以來,發布在各平臺的新聞信息總閱讀量超5000萬人次,其中,閱讀量5W+作品80篇,10W+作品30篇,100W+作品8篇。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南安融媒體中心發揮媒體融合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好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疫情發生的前三個月,電視、廣播播出疫情防控宣傳報道近千條次,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共發布疫情防控宣傳報道近481篇,原創率50.3%,累計閱讀量達930萬+;“今日南安”平臺、“今日南安”APP分別發布了抗疫相關報道5516篇、173篇,累計閱讀量分別達705萬+、15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中宣部提出,要努力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成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信息樞紐。只有準確把握中央對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目標定位,才能在媒體融合發展中不跑偏、不走位。
在《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9)》中有提到:政務服務成為融媒新藍海。政務服務屬于“體制內市場”,目前,得益于科技手段的創新,大批的政務微信、微博、微頭條,迅速擴張,多足鼎立,在整個傳播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務微信致力于平臺打造,突出政務服務,政務微博則更側重于網絡問政和服務社會治理功能,政務微頭條重視政務信息的及時準確發布。政務微信、微博、微頭條為各級政府部門與群眾互動交流和輿論引導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讓政務搭上互聯網快車,正是得益于平臺化、集約化與規模化,所以,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構建“政務+服務”體系,絕不能僅僅看作是傳統媒體自身的事情,需要各類政務資源整合、聚合,需要各部門互聯互通,以“互聯網+”思路,破除各部門“數據孤島”“信息孤島”和“利益孤島”,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做優“媒體+智慧政務+智能服務”的媒體新平臺。
要具備綜合服務平臺功能。由于縣級財力、人力、物力都有限,各部門管理各自政務微博、微信、政務號等難免缺乏資金、人才,縣級融媒體中心應把政府網站、政府數據以及分散在政府各部門下的各個政務網站、微博、微信等統一整合起來,在集中優勢資源的基礎上,便捷高效地提供包括政務、黨建、公共事業等各類本地化服務,凝聚起當地用戶的使用黏性,從而更好實現各類政府數據資源的整合和集約,更好發揮政務大數據的效能,提升政府現代治理能力。
要具備社區信息樞紐功能。縣域范圍內大部分是社區、鄉村,受眾文化水平相對不高,對國際國內宏觀情況了解不多,一些國家政策法規、重要資訊如何準確傳遞交互,縣級融媒體中心是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樞紐。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要積極下沉到社區、農村等傳播末梢,為當地社區提供信息交互樞紐功能,進一步發揮好黨委政府與基層群眾的橋梁作用。
要具備智慧城市功能。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積極打造智慧城市服務平臺,成為當地黨委和政府提升現代治理能力的核心抓手。智慧城市平臺是集成性的大平臺,要整合各類移動應用資源,如智能傳播、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打造成當地的智慧城市指揮中心、數據中心。
目前,南安市融媒體中心也在積極探索“新聞+”的智慧化運營模式,在“新聞+政務”上拓展政務服務功能,通過整合政務、交通、醫療、教育、文化旅游等信息資源,搭建起政務辦事、民生服務、各類公共繳費報名等政務功能,成為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政務服務平臺,有效實現了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群眾提供“掌上的便利”。同時,著力推進“新聞+服務”,平臺上推出多種民生服務功能,聚合本地各類生活服務資源,提供包括交通違章查詢、公交停靠查詢、各類生活繳費、共享單車、公車呼叫等服務應用功能,為群眾提供多種生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