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志堅
作為縣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縣級廣播電視臺承擔著傳達本級黨和政府的聲音,影響和引導輿論的使命。這就要求縣級廣播電視臺要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社會建設輿論引導主力軍的作用,辦好縣級新聞節目。縣級電視臺受眾群體主要是本地百姓群眾,因此,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以服務農村群眾為宗旨,要把報道的觸角轉向“三農”,發現其中的新人、新事、新生活,引導農業生產、百姓群眾生活和鄉村振興。
說起新聞工作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記者。談起記者,大家腦海中閃現的都是這樣的畫面:身穿防彈衣的記者,從容地述說著戰事的變奏曲;身披雨衣的記者,堅定地講述著抗洪搶險的進行曲;手持話筒的記者,信心滿滿地介紹大國外交的交響曲。
在筆者工作的縣級廣播電視臺,沒有這些高大上的場景,更沒有令人崇拜的職業定位。有的只是村民新農村建設完工后的喜悅,還有貧困戶在扶貧產業中充滿希望的眼神,更多的是群眾在看到民生事業件件落地后的笑逐顏開。筆者來自基層,要講述的是扎根于基層的時代記錄者的故事。
一條新聞成功的報道背后,需要記者有牢牢扎根基層的腳力、善于發現新聞價值的眼力、富有對時代命題主動思考的腦力以及巧用鏡頭說話的筆力。“四力”不僅是對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記者職業精神的具體體現。
縣級廣播電視臺新聞從業人員比較少,筆者所在的宜豐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只有四五名記者。遇到重大突發性事件時,記者們往往是“傾巢出動”。2020年6月12日,全縣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強的暴雨,大暴雨從凌晨開始一直下,八點剛過,新聞部的值班電話就響個不停,“新莊鎮的張家村洪水圍村,不少村民被困”“潭山鎮的店上村山洪沖垮了部分高速公路的路基”“石市鎮的錦江河洪水漫堤,淹沒了沿河村的農田”。汛情就是命令,一時間辦公室內嘈雜的鍵盤敲擊聲戛然而止。直到傍晚,同事們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到辦公室。這時筆者才知道,記者況文婷在涉水進村采訪時滑倒,一只腳扭傷,強忍傷痛完成了拍攝任務。“90后”的記者漆威原本這幾天感冒發燒,采訪任務讓他忘記了今天仍要去醫院打點滴。深夜的新聞部燈火通明,第二天災后自救的深入報道正在策劃當中。基層人員嚴重不足,記者們往往沒有正常的休假,有時生病打著點滴也要火速到崗。無論多么苦、多么累,小伙伴們仍遵循著嚴謹的新聞原則,堅持著嚴格的新聞“烹飪”技法,為廣大電視觀眾送上豐富多彩的新聞大餐。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對基層縣級電視臺能否掌握縣級輿論宣傳主陣地的一個嚴竣考驗。宜豐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克服了人員不足、防疫設備不足等諸多不利因素,僅有的四五名記者,在抗疫期間沒有一天體息,天天深入救治確診病例的定點醫院、發生確診病例的村組等開展新聞報道。對內及時宣傳黨委政府針對疫情防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挖掘并宣傳好抗疫過程中發生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對外積極講好宜豐故事,讓抗疫先鋒模范人物、抗疫感人故事在上級媒體頻頻播出。其中,講述宜豐本地菜農推出的“無人菜攤”為抗疫增添溫情和力量的《江西:見菜如面一起加油》,該條新聞在中央、省級媒體播出后,引發全網轉載,轉載量5萬次,點贊量達千萬。1-4月宜豐在中央級媒體播發電視新聞稿件46條,省級媒體播發電視新聞稿件51條。
筆者常常認為,小縣城的新聞記者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行為,日復一日,直到有件事改變了筆者這個念頭。有一次,筆者去采訪一個當地有機蔬菜種植大戶,原計劃是宣傳他如何帶領其他農戶種植有機蔬菜,暢銷縣內外。可一到現場,現實情況正好相反,去年的外銷渠道不暢,內銷也行不通,眼看上百畝的各種時令蔬菜就要爛在地里。面對蔬菜種植戶焦急的眼神,記者能做什么?筆者立馬想到了前幾天到一個制衣廠去采訪,廠里上千號工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撥通了廠長的電話自報家門后,說了一下基地的情況。“劉廠長,您放心,基地的蔬菜都是有檢測報告,質量沒有問題”。“黃記者,我相信你,讓老板聯系我,他的蔬菜我包了。”蔬菜基地農戶緊緊抓住筆者的手,連聲“謝謝”。采訪任務沒有完成,卻幫了采訪對象的一個大忙。突然間,讓筆者對記者這個稱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別人眼里,記者是敢于說真話、一個令人信服的稱號。
醫保、社保等窗口單位是與百姓群眾接觸最多的部門,工作人員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前來辦事群眾的直觀感受。2019年初,有不少群眾向縣廣播電視臺反映,醫保報銷窗口工作人員態度不好,有事項不一次性告之,造成不少前來辦理醫保報銷的群眾反復多次才能辦理成功。我們組織記者對窗口單位進行暗訪報道,采寫了一篇《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新聞稿件,新聞一經播出就引起了相關部門和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指示批示全縣范圍內的窗口單位開展自查自糾,落實“一次辦好”,微笑服務、陽光服務的措施。全縣窗口單位的服務水平大幅提高,受到廣大群眾一致好評。電視臺新聞輿論監督取得了實質進展,公信力也大幅提高。我們也適時策劃推出了《曝光臺》電視新聞專欄,欄目把市民關心、關注的民生實事熱點、不文明現象以及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通過電視鏡頭進行如實反映,傾聽百姓群眾的呼聲,推動相關職能部門改進工作作風,更好地解民憂、惠民生,讓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3年6月8日的一條微信朋友圈消息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江西省宜豐縣芳溪中學女教師盧春苗在護送學生參加校外活動時,以身擋車救下了自己的學生,她卻脊柱受傷,臥床不起。看到這條消息,記者立刻趕往盧春苗老師所在的芳溪中學開展采訪,尋訪目擊者,采訪被救的學生,通過他們的講述真實地還原了當時事發的情況。當時盧老師眼看疾馳的摩托車就要撞上自己的學生了,她不假思索地推開了自己的學生。更難能可貴的是,盧老師婉拒撞人者賠償,原來肇事者是她教過的學生。愛生如子的情感感染著電視觀眾,充分展現出盧老師既是一位愛崗敬業的好老師,又是一位關心學生的“好媽媽”,更是一位臨危不懼挺身而出的“最美教師”。
盧春苗以身擋車護學生的英勇事跡第一時間在省、市主流媒體上播出,當地迅速掀起了學習最美教師盧春苗事跡的熱潮。盧春苗也獲得了當年的江西省“全省優秀教師”、宜春市“全市師德標兵”“中國好人”等一系榮譽稱號。
近年來,在記者的努力挖掘、報道下,宜豐縣這個總人口不足30萬的山區小縣共涌現出13名“中國好人”,他們或是“愛崗敬業”,或是“孝老敬親”……這些榜樣的力量無時無刻不激勵著電視機前的觀眾向上向善,竹鄉宜豐“好人文化”已蔚然成風。
在基層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新聞事件,但最接地氣的變化卻每天都在上演。只要有心,有一顆善于發現真、善、美的心;只要用心,用一顆善于發現新聞價值的心,用自己的鏡頭記錄身邊感人的瞬間,用自己的筆尖描繪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總能收獲滿滿。從業十年來,筆者的7篇新聞作品先后在江西省廣播電視優秀節目評選中獲獎,其中廣播短消息《全國首次大熊貓重引入科學實驗落戶我縣》榮獲了第27屆江西新聞獎二等獎、廣播專題《青春吐芳華》榮獲了第25屆江西新聞獎三等獎、廣播長消息《全省首家企業集裝箱檢驗檢疫監管區正式啟用》榮獲第21屆江西新聞獎三等獎,并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廣播新聞”三等獎。《官山自然保護區成功拍下大量野生動物活動珍貴影像》、微電影《孔融讓梨》、音樂節目《五老之歌》等作品先后獲得了江西廣播電視獎三等獎。《基層群眾的快樂在這里——縣級臺開辦娛樂節目之我見》《縣級電視臺借力網絡媒體謀發展的幾點思考》兩篇論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寄語新聞工作者和當代青年,“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當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錘煉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
作為新時代的基層新聞工作者,我們應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努力做黨和群眾的橋梁、紐帶,通過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引導社會輿論,匯聚發展穩定合力;堅持真實原則樹立正確新聞觀,堅持“三貼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全國廣大新聞工作者一道,做政策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