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蕾
河南檢察職業學院
語文教育是我國教育中持續重視的問題,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在傳承我國語言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語文學習影響著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語文的實用性在現實生活中占比很重,而更有效的開展語文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之間對接,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
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看起來是兩種科目,實際上二者相輔相成,語文學習為漢語言文學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漢語言文學也拓展了語文學習。首先,在教育上有對接優勢,無論是語文教育還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水平與綜合學習能力。他們有共同的教育目標,因此,想要更好的使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對接,首先要把教育目標結合起來,在漢語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對詩歌的閱讀和研究,并基于此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文學作品的能力。在語文教育中,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實踐發展方向也不可忽視,因此,在教育中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的教育目標大同小異,在實現教育對接時有明顯優勢。
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是對詩歌的賞析,兩種教育都繞不過詩歌賞析,有了相同的教育內容,在對接時更具有優勢。
雖然漢語言文學教學和語文學習有相似之處,但仍存在顯著差異,這種教育形式包括寫作、語言學概論和許多其他內容要素,并且最終要培養出可以為此類文學做出貢獻的人才。由此來看,漢語言文學教學比普通語文研究更深入,地位更高,這種形式的教育為語言學習提供了基礎,也為教學質量提供了基礎。這種教學形式注重理論教學,不太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許多教師已經掌握了這方面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僅僅自我了結文學知識,缺乏實踐經驗,使教師無法達到預期的水平,造成教學資源浪費。
漢語言文學的部分模塊具有強烈的文學特征,然而漢語言文學教學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都注重知識的意義。傳統的語文教學通常注重灌輸教學,不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理解知識,更難以在生活中與語文作業中運用到對接后所學的知識。
學習漢語言文學以及進行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優秀人才,漢語言文學教學是培養優秀語文教師的重要手段,必須重視教育的實踐活動。但是,目前我國實際的漢語教學計劃很少,甚至一些學校也沒有為學生提供接觸漢語言文學的機會,這必然導致漢語文學教學與語文教學之間的教育過程脫節,剝奪學生擴充語文知識的機會,忽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對學生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對接的培養有巨大影響。
傳統教育觀念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應付考試上,實際上,即使語文考試得了高分,也不代表其具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應用技能。因為語文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學習,不僅需要通過應試,更是為了在人際交往與創作中運用。近年來,盡管我國以素質教育為中心制定了新的教學標準,并努力在學校推行和完善,但應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落后的教育觀念是阻礙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對接的一大問題。過于依賴應試教育,導致語文教育中,缺乏對學生的語言使用素養的培養,且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立足于對大量文學作品的分析與理解,使學生找到發言語言的規律與延續的原因。在體現文學作品的優秀文化和思想的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缺乏對接教學經驗,無法廣泛參與國二者間的文學研究,而且不能深入研究各種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的規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二者的對接并不能豐富學生的思維。這就造成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的脫節,影響語文教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延續性。
準確來說,漢語言文學離不開語文教育的鋪墊,二者間的聯系密不可分。但是,除此以外,語文教育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教育,必然涉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并沒有注意到學科平衡這一問題,導致漢語言文學沒有涉及到語文教育中,使二者出現了差距,久而久之在每一代學生學習時都自動忽略了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科普。
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之間有一定的聯系,而且只有漢語言文學才符合語言的深入學習。然而,漢語語言文學的學習與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教育中的許多基礎知識都與漢語言文學有關,想要實現雙方良好的對接,基礎知識教學必須掌握。教師需要通過重視語文,漢語言文學教育想要良好對接語文教育,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教學,如若學生連扎實的語文基礎功底都沒有掌握,無法接收更加深奧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是對接的前提。例如 :教師可以從漢字開始講解,好比“王”字是一把帶斧頭的輪咖,從前的斧頭為兩面、雙刃,在“王”一字的底部形成了兩個橫,在中間形成了一個斧頭的口,再經過不同時期的演變,最終發展為現在所見到的“王”字寫法,由此延伸出漢語言文學中的文字模塊,向學生科普文字演變的過程與其中的意義。
為了實現更好的漢語言教育和語文教育對接,可以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對學習者的內容有更生動的認識,對對接的內容理解更深刻。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中加入配音、動畫等素材,讓學生直觀感受漢語言文學的內容。多媒體具有非常豐富的形象化,不僅為學生創造有趣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也可以創造有趣的新情景,增強學生的創造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興趣越大,學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越仔細,反應越明顯,記憶越活躍,思想就越活躍。利用學習動機作為學生發展的學習動力和創新思維是教師常用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成語學習中,我國部分成語都與寓言故事有關,像“亡羊補牢”、“葉公好龍”、“指鹿為馬”、“聞雞起舞”、“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這些都為我國古籍中的故事,在語文教育中與漢語言文學教育中都有涉及,教師把握這一點,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中以各種形式播放寓言故事,利用動畫、有聲書講解或教師放配樂親自為學生講解等方式,讓學生接觸到古典文學中的相關知識,并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了解民間價值觀。再例如:學習《女媧補天》時,可以在課后鼓勵學生閱讀《女媧造人》《女媧與伏羲》《女媧與紂王》的故事等,以同一主人公為切入點,閱讀關于“女媧”不同的故事,有助于學生擴展知識面,加深對女媧這一神話形象的理解,從而延伸出更多古典文學作品。用此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對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應該更多地采用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將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提高實踐技能,真正將語文知識運用進生活。例如:教師為學生分組,進行“古詩詞大比拼”,要求學生找出不同季節的古詩詞,與生活相關的古詩詞,或找出有哪些詩詞感嘆的景色與現代景區景點相對應等,并設立適當的獎勵制度。以此來加強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并為對接打下基礎。
開展對接教學時教師應科學選取角度,所選取的拓展角度要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方便融入漢語言文學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從古代文學中的作者角度入手,在學習《靜夜思》時,鼓勵學生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跡,所處時代背景,其他的作品等,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再例如,在學習《大禹治水》時,教師可以從時代背景入手,簡單介紹堯舜禹禪讓制,“公天下”的社會制度,再鼓勵學生自行探索關于大禹的其他民間傳說,例如,舜是禹的殺父仇人,禹的父親鯀治水的策略是“堵”,而禹是“疏”,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兩種治水方式的差異,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造福萬民的。并通過拓展的故事加深對禹大公無私,心懷天下的形象的理解,從而產生啟發,對于日后的古詩詞學習創建良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了解古代文學。
在新時代新課改為要求的大前提下,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對于語文素養培養十分有效。它可以做到有針對性的學習,開拓學生眼界,使學生可以從宏觀角度著眼于整個課程學習,并且一眼明了教學內容。漢語言文學教學與語文教學分不開,語文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更深奧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語文教學是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基礎與前提,但目前我國語文教育領域存在一定的不足,想要良好的對接二者,必須要采用一定的對策與創新。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對接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拓展知識的重要性,在大量的知識講解的前提下擴充知識面,提升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