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音樂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蒙古族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環境,造就了其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式,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中十分寶貴的財富。而就長調本身而言,具有很高的技巧性,體現著活態傳承的技藝,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更是蒙古人民的民族精神的體現。現階段,長調民歌的生存狀況堪憂,許多因素正制約著蒙古族長調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護蒙古族長調藝術,讓長調民歌得以承續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本文將從蒙古族長調的藝術價值、傳承現狀等幾個方面淺談對現階段長調的認識,并提出一些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建議。
長調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現有的研究來看,蒙古族音樂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即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和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公元7世紀前,當時的蒙古族先民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流域,過著狩獵和游牧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蒙古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即狩獵音樂文化,包括狩獵歌舞等。此時的音樂具有詞多腔少、結構短小等特點,以短調音樂為代表,長調民歌尚在萌芽時期。公元7至17世紀,蒙古族的生產方式由狩獵生產轉向游牧生產,與此同時,其音樂風格也由原來的短調民歌開始轉向長調民歌,并且在這一時期長調民歌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一時期我們稱之為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公元18世紀后,隨著蒙古與中原地區聯系的加強,受到中原的影響,蒙古地區逐步加入農業生產方式。這一時期隨著短調民歌和長篇說唱歌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長調民歌也更加完善。經過這三個時期,長調民歌也伴隨著蒙古族音樂的發展進程不斷完善,成為一種具有鮮明的蒙古民族特色的演唱形式。
蒙古族長調的藝術特點體現在曲式結構、節奏、歌詞、旋律等各個方面。長調民歌的曲式篇幅較長,結構一般為上下兩個樂句,具有非方整性的特點。曲式以帶再現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為主。蒙古族民歌的調式都建立在民族五聲調式上。長調歌曲多采用散板,節奏舒緩,特點是前緊后松,每個句子在進行演唱時往往先用密集的節奏把歌詞唱出來,然后再進行拖腔發揮。雖采用非律動性的節奏,卻能從中體會到內在的規律和分寸感。長調民歌的旋律帶有很強的裝飾性,包括前倚音、后倚音、回音等。
“諾古拉(nokla)”這種演唱形式是蒙古人歌唱技巧中最為重要,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演唱技巧。“諾古拉”類似于一種顫音,是一種運用上顎、下顎以及軟腭的抖動而產生的一種波動,這種波動有時是大二度、小三度甚至大三度的波動。這種唱法應用于長調民歌的演唱,使長調民歌極具特色。當然,“諾古拉”這種演唱方法根據發聲位置的不同又有很多種類,例如“大諾古拉”“小諾古拉”“硬諾古拉”“下顎諾古拉”等等。此外,還有很多演唱技巧也在演唱中體現,如“渾德日呼”、“柴若勒喝”等。
蒙古族長調作不僅是游牧文化的代表、草原音樂的“活化石”,更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然而近年來,長調藝術的發展面臨很多困難,如何進行傳承也成為一大難題。蒙古族長調民歌在2005年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長調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也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在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蒙古族長調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各種挑戰和難題。
近年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急劇變遷,傳統音樂的衰微、曲目流失嚴重等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所面臨的首要問題。由于長調民歌有著很強的技術性、技巧性,并且有很大的主觀情感因素在里面,主要依賴口傳心授的方式加以傳承,因此很難進行準確的記譜。加上其特殊的記譜方式和獨特的演唱技巧,更讓記譜成為一個難題。許多傳統的音樂曲目由比例很少的老年人所承載,然而由于這些老年傳承人長期缺少演唱實踐,其所傳承的曲目正在從他們的腦海中消失。當前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對瀕危的體裁的搶救,即失傳的曲目的保留以及民族和地方風格的盡可能保持。
近年來,蒙古族長調的傳承面臨很大問題。首先,從大的背景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普遍高齡化,甚至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離開了人世。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來看,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傳承人不在少數,許多身懷絕技的傳承人,年邁體弱,甚至有些傳承人未能將自己的技藝傳承給后人就離開了人世。蒙古族長調作為一種具有活態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狀況更是令人擔憂。這也就造成了長調民歌后繼乏人的狀況。同時由于學習長調民歌高投入低回報的現狀,很少有人愿意學。這種傳承方式對傳者有很強的依賴性,一旦傳者去世,或沒有可以教授的人時,長調技藝就可能失傳。
受現代文化和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年輕人對傳統藝術逐漸失去興趣,進而轉向新鮮事物,崇尚現代藝術。那么長調民歌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便是它難以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難以迎合現代人的品味。現如今,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轉變,使傳統藝術形式受到了很大沖擊,而長調民歌作為一種傳統音樂,也難免受到沖擊。面對世界各地門類眾多的文化藝術形式,人們更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年輕人在現代藝術形式的沖擊下,很快便把對傳統藝術形式的興趣和喜愛轉移到現代藝術中。人們音樂興趣不斷轉移,蒙古族長調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由于我國近些年才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問題,制度建設不夠完善,部分地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經費投入不足,這些也是阻礙蒙古族長調藝術傳承的因素。有些單位和學者雖然想搶救傳統表演、演唱藝術,但因為經費不足無法實施。若要建立一些有關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館等基礎設施,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外,長調藝術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在校園和社會上進行足夠的文化宣傳,人們對長調民歌的了解不夠,不了解長調民歌,又談何保護與繼承。
要想對長調民歌進行有效的傳承與保護,開展普查工作便是首要的任務。只有做好普查工作,知道保護的對象及現狀才談得上傳承,搶救與保護工作才更有意義。在開展普查工作的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作品和記錄曲譜。可以通過對長調民歌的老藝人以及傳承人的調查、登記、采錄、建檔工作,全面科學采集蒙古族長調民歌作品,并對其進行合理分類。
長調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然而相對而言,青少年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的并不多,可以說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日益遞減。當務之急應該大力宣傳本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識”和“危機意識”。只有在大的文化氛圍下,長調藝術才能讓人們更好地為人們所了解。在各種宣傳活動或展演活動中,民眾可以直接欣賞、聆聽到大量的長調藝術作品,喚起民眾保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提高全民文化自覺,從而積極投身于保護與傳承。
國家應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蒙古族長調“非遺”項目的發展,設立搶救與保護蒙古族長調藝術專項基金,用于資助蒙古族長調的普查、保護、研究以及資助蒙古族長調傳承人等。各級政府也應加大對蒙古族長調藝術的經費投入,將保護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以保障長調民歌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行。政府的資金投入也可以運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建立多功能蒙古族音樂藝術館,設立相關的傳承博物館,用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和長調藝術的宣傳、展演活動等。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對長調藝術進行保存,也讓優秀的民族文化進入人們的生活。除此之外,國家也應重視專家指導,建設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探尋更好的方式來傳承和發展蒙古族長調藝術。
國家和政府指定的一系列政保護策外,還應注重教育,讓長調藝術在校園文化氛圍中得以傳承。只有讓青少年對傳統音樂文化耳濡目染,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其存在的價值。在學校開設“非遺”課程,將蒙古族長調藝術引入校園,針對不同階段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例如中小學開設藝術欣賞課程,或一些簡單的學習。高等院校則可以開設專門的理論研究專業,聘請長調藝術傳承人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培養長調藝術的傳承人或專門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才。
通過對長調的藝術特色分析,我們能更深刻地領悟到長調民歌存在的價值,了解其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文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蒙古族長調藝術正在逐漸失去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傳承現狀不容樂觀。面對這種情況,本文從五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為長調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