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0)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當代教育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我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促使各個教育階段都面臨改革與創新的局面,學前教育也不例外。學前教育即幼兒教育,作為初始教育與其他的教育階段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幼兒教育并不是以傳輸知識為核心,反而注重培養幼兒的道德理念、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方面,為幼兒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游戲和活動中傳輸知識是幼兒教育常用的教學方式,其中,音樂教育逐漸成為幼兒活動的重要內容。大多數的幼兒對音樂都非常喜愛和敏感。音樂具有極強的旋律性和節奏性,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在音樂教育的影響下,音樂素養以及藝術素養均會顯著提升。音樂教育的素材除了幼兒音樂系列教材以外,還可以融入地方童謠。童謠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朗朗上口,節奏感強,易于理解,便于幼兒記憶。地方童謠除了繼承當代童謠文化的特點外,還融入了本土化的特色,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基于此,深入研究蘇州地方童謠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運用具有極高現實意義。
地方童謠和生硬的課本知識并不相同,地方童謠的趣味性更強。幼兒對趣味性事物的探索欲望更強,在學習地方童謠是也可以保持持續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傳統的音樂教育當中,考慮到幼兒的認知水平,幼兒的音樂素材也僅僅是相對簡單的兒歌,如《小燕子》、《小白兔》等,這些兒歌雖然充滿童趣,但是缺乏地方特色。而地方童謠卻充滿濃厚的本土特色,有些童謠融入了吳儂軟語,例如《篤篤篤》中的“吃仔倷格肉,還仔內個殼”,能夠瞬間拉近歌謠與幼兒的距離,幼兒也會更加覺得童謠的內容非常親近,學習興趣顯著提升。除此之外,地方童謠所蘊含的道理也更為直觀,例如《兩只羊》的童謠內容——“東邊過來一只羊,西邊過來一只羊,一道來到小橋上,你呀不讓我,我呀不讓你,一道掉到河中央”,充分彰顯了謙讓的重要性,幼兒教師在教授該童謠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幼兒學會謙讓,以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地方童謠除了蘊含相對直觀的哲理性,同時還具有非常歡快的節奏性,大多數童謠的曲調都非常歡快,幼兒在反復演唱這些童謠的時候也會手舞足蹈,童謠歌曲歡快的節奏性可以更好地感染幼兒的性格,對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幼兒音樂教育中運用地方童謠最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可以對當地的本土文化進行傳承。現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都在逐漸消失,這是一種民族遺憾。地方童謠是本土文化的一種載體,幼兒在學習童謠的過程中,也會自主地成為本土文化的傳承者,促使地方文化不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而會成為具有價值的瑰寶,共同構成我國多元化的文化體系,促使我國軟實力逐漸提升。
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音樂教育中的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目的在于對幼兒的品性、能力、素養等進行培養,以保證幼兒的良性成長。在幼兒音樂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也要注重音樂欣賞活動中對蘇州地方童謠的運用。以《搖啊搖》為例,《搖啊搖》的內容是“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一只饅頭一塊糕”,簡單的四句話卻能凸顯出外婆的慈祥以及濃濃的親切感。在教授這首歌謠的時候,幼兒教師可以以此引起話題:“小朋友們,在自己的家中外婆都是怎么對我們的呀”,引導幼兒進行討論與交流。“外婆”代表的是具象性的親情,幼兒教師從親情切入可以更好地引發幼兒的共鳴。大多數幼兒在家中都會受到外婆的寵愛,當教師引發話題的時候會進行相對活躍性的討論,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并且“外婆”的引入也能激發幼兒的情感,促使幼兒可以更加積極地表達自身情感,幼兒的情操也會得到有效的陶冶。除了簡單的童謠以外,幼兒教師也可以輔助性地選取與“外婆”相關的視頻、圖片等等,更加深入地交流在自己的家庭環境中“外婆”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幼兒教師也可以引導性地敘述外婆的辛苦,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親情,讓幼兒可以對外婆產生更為強烈的依賴性,促使幼兒在實際生活中與外婆相處也會更加融洽,進而達到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目的。在音樂欣賞活動中要盡可能選擇幼兒生活環境中比較熟悉的或能讓幼兒產生情感共鳴的蘇州地方童謠,以達到更為理想的效果。
蘇州許多地方童謠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畫面感,可以為情景設置提供有效的依據,因此在音樂教學的歌唱活動中可以以蘇州地方童謠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幼兒可以更加真實地感知和投入到整個教學活動當中。“篤篤篤,買糖粥,三斤核桃四斤殼,吃你核桃還你殼。篤篤篤,買糖粥,三斤核桃四斤殼,不吃你咯核桃不還殼。”《篤篤篤,賣糖粥》作為蘇州地方童謠,曾被許多歌曲翻唱改編,因此在設計歌唱活動的時候,可以選擇翻唱歌曲的伴奏作為情境的背景音樂,進一步渲染情境。在《篤篤篤,賣糖粥》的童謠當中,主要人物是賣糖粥的人與“我”,因此在歌唱活動的設計中,幼兒教師也可以選擇兩個表演能力較好的幼兒來進行情景演繹。為了強化教學的本土化,幼兒教師全程都要以蘇州話與幼兒進行交流或者擔任旁白的角色。在課程開始時,幼兒教師要先使用多媒體設備對《篤篤篤,賣糖粥》的內容進行播放,讓所有的幼兒都可以知道《篤篤篤,賣糖粥》的內容,并且對幼兒的初步感受進行詢問,從而及時地了解幼兒對童謠的理解程度,然后拿出許多份“糖粥”或是其他相似食物,并可以通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對童謠內容進行記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幼兒的上課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篤篤篤,賣糖粥》本身的詞語就很少,為了強化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結合內容合理性地增加叫賣者與“我”的對話內容,不可太多,以防打擊幼兒的積極性,然后將幼兒兩兩分組,對《篤篤篤,賣糖粥》的內容進行演繹,促使幼兒在演繹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篤篤篤,賣糖粥》的記憶。同時情景演繹,可以更為深層次地激發出幼兒的情感,幼兒也會將故事中對外婆的情感逐漸表達在生活中,強化幼兒對外婆的依戀,為幼兒良性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韻律活動是指幼兒園所有伴隨音樂進行的身體藝術表現活動,其作用就是發展幼兒的動作協調性和節奏感,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理解、表達音樂之美。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童謠《十二生肖》:“夜半時,子時到,老鼠趁夜來報到;一點過,丑時到,農家挑燈耕牛飽;三點過,寅時到,晝伏夜行老虎嘯;五點過,卯時到,兔子出窩吃晨草;七點過,辰時到,霧起龍騰日光耀;九點過,巳時到,霧去蛇出艷陽照;日中時,午時到,古原野馬奮蹄跑;午一點,未時到,山坡放羊趁天早;午三點,申時到,密林山猴喜啼叫;晚五點,酉時到,太陽落山雞將覺;晚七點,戌時到,狗臥門前汪汪叫;晚九點,亥時到,夜深人靜豬拱槽;子鼠、丑牛、寅虎與卯兔,辰龍、巳蛇、午馬和未羊,申猴、酉雞、戌狗加亥豬……”本身的內容有固定的次序與節奏,但是在改變之后可以強化童謠的韻律感,促使《十二生肖》可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節奏性。《十二生肖》按照歌謠內容可以分為三到四個部分,包含十二生肖的名稱、分類排序和故事等,童謠的層次非常鮮明,幼兒教師可以增加合理的旋律,促使三個層次銜接更為順暢,讓幼兒可以按照既定的旋律對《十二生肖》進行演唱,演唱的過程中對幼兒自身的旋律性、節奏感、樂段感知等均產生無形的影響,促使幼兒綜合感知能力得到提升。
地方童謠凝聚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大多數童謠都反映了天真爛漫的民間兒童生活,非常適合幼兒傳唱。除此之外,地方童謠內容簡單,幼兒在傳唱的過程中可以明白童謠的含義,并且地方童謠的內容中大多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許多內容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幼兒在學習地方童謠的時候也可以更加了解周圍的事物,在傳唱中不斷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以達到加快幼兒成長速度的目的。在幼兒教育階段,音樂教育在兒童審美素養培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將地方童謠與音樂教育相融合,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音樂教學的資源,同時童謠中所蘊含的知識也可以進一步升華幼兒的審美素養。地方童謠凝聚的不僅僅是地方風情,同時也代表本土文化的一種傳承,與幼兒時期的音樂教育有機結合,有助于讓幼兒擔任起傳承本土文化的責任,保證本土文化的延續,促使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