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嘉寧 姜楠
融媒體把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手機、電腦等為終端的新媒體進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不同媒介載體的優勢,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提供了能夠實現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利益共融、內容兼容的平臺。融媒體呈現出高效性、碎片化、互動社交、受眾細化等特點,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資源有限、覆蓋面小的界限和創收空間的局限,并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優勢發揮出來,為媒體行業打造了全新的理念。
廣播電臺類型和節目類型?,F階段,我國的廣播電臺以欄目化電臺和類型化電臺為主。欄目化電臺為傳統廣播電臺模式,節目呈現出綜合化的特征,不同的節目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區別,聽眾按照節目時間表和個人喜好進行收聽。最早的類型化電臺為音樂電臺,出現在美國。隨后,旅游電臺、新聞電臺等類型化電臺相繼出現。類型化電臺淡化了節目界限,凸顯電臺整體風格和定位,針對目標聽眾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節目設置和安排,節目內容和播出時間呈現出循環化和伴隨性的特征。廣播細分聽眾群體,從“媒體本位”到“聽眾本位”,再到“目標聽眾定位的主流化”,這是一個與時俱進、更加符合市場的過程。
欄目化電臺從節目類型來看,主要為新聞時政類、社會生活服務類、情感交流談話類、專題類和文藝娛樂類為主。交通節目的實時路況播報,音樂節目、廣播劇的伴隨陪伴和直播節目的親民性、地域性、現場感仍有一定受眾群體。即便在電視和互聯網的沖擊之下,廣播電臺仍有獨特的優勢,在今后的發展中仍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
廣播電臺面臨的困境和瓶頸。新媒體出現后,廣播電臺在傳播速度上出現了滯后,傳播方式也表現出明顯不足,這使廣播電臺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受網絡電臺和自媒體的沖擊,廣播被重新定義,傳統電臺的節目樣式、語言風格、感官感受無法貼近當下受眾的需求。聽眾的收聽方式從收音機擴大到移動終端,新媒體平臺的廣播節目不斷呈現出個性化、個人化、移動化、社交化的特點,受眾的選擇性更多,針對性更強。相比廣播電臺節目,自媒體平臺的節目體制更自由開放,話題更廣泛,主持語言更口語化。新媒體平臺的廣播節目往往沒有大量的廣告植入,而傳統電臺為了經濟效益不得不在節目中播放廣告。廣告的過度插入打破了節目的完整性和節目節奏,時長過長和內容的無趣讓聽眾的注意力大打折扣。在廣告品牌的選擇上,品控把關不嚴,拉低了廣播電臺的品味,使聽眾的好感度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受眾進一步被新媒體分割,廣播電臺競爭力明顯減弱。
人才的缺乏和流失也是制約廣播電臺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使廣播電臺更好適應融媒體的環境,需要復合型人才打通傳統媒體的優勢和新媒體的多元壁壘,搭建能夠促進二者融合共進的方式和橋梁。同時,廣播電臺的優秀人才由于發展空間有局限性、待遇偏低且薪資增長速度慢、用人機制過于死板等原因,不斷被新媒體的市場化、靈活性、自由度所吸引,投入到新媒體行業的大潮中。喪失了人才就等于喪失了核心競爭力。面對這樣的困境,只有發現和留住人才,才是改革和發展的根本。
強化與新媒體的合作。新媒體的出現和移動端的飛速發展讓聽眾在收聽廣播節目的方式上發生了改變,收聽的渠道越來越豐富。網絡的普及把新媒體的及時性、多樣性、豐富性帶給了傳統媒體,在沖擊傳統媒體發展的同時也注入了新的可能。近年來,廣播電臺與直播平臺的入駐合作,使聽眾從單一的感官感受變為視覺和聽覺雙重盛宴。廣播電臺視頻化打破了聽眾“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神秘感,視頻的動態感不僅拉近與聽眾的距離,還進一步擴大了節目播出范圍。這看似是傳統廣播調頻和移動終端的一次聯姻,實際上是廣播電臺這個傳播媒介走向更寬廣空間的開創性拓展,可謂意義非凡。
打造品牌影響力,聯動跨界合作。市場經濟下,各行各業都注重品牌發展。明確廣播電臺方向,找尋品牌定位是當下廣播電臺創新發展的又一途徑。精良的節目內容和專業的主持人是廣播電臺的絕對優勢。廣播電臺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來打造一批屬于廣播的“網紅”主播,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在直播中放大主播個性,增加與觀眾的互動,擴大受眾范圍。加強多方的跨界合作,如邀請藝人入駐電臺制作常態廣播節目等形式,明星主持不僅自帶話題、流量,還能增加節目的可視性、可聽性。同時打造自家廣播電臺的明星主播,加強主播品牌塑造力度,使主持人自帶明星光環,擴大節目效果和影響力。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與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在2018年就進行過戰略合作,將劇本朗讀活動多次進行廣播直播,實現了廣播聽眾和話劇觀眾的資源整合,“臺上線下”互動。何炅、謝娜、易烊千璽等明星聯合打造的電視綜藝《朋友請聽好》以“陪伴與傾聽治愈人生”為理念,將電視綜藝巧妙的與廣播節目進行了跨界融合,把廣播搬上了電視。換個角度來說,既然廣播可以融入電視節目,那么也能實現電視節目落戶廣播電臺。廣播節目和電視綜藝節目可進行多元的跨界合作,將歌曲、配音、情感交流類電視節目做成聯動的、衍生的廣播節目。
整合線上互動線下活動。在提升聽眾體驗、加強服務質量的同時,積極開展有創意的線下活動,讓聽眾真正參與到頻道中來,有利于擴大廣播電臺知名度,提升品牌效益,拓展創收渠道。長春交通之聲廣播電臺和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近年來的聯動合作,既促進了汽車銷售額,也為聽眾謀取購車福利,給商家和聽眾打造了購物和溝通的平臺,并在會場直接設立直播間,聽眾在觀展的過程中也能一睹直播間和主持人的風采成為博覽會的亮點和特色。
設立線下實體可視直播間也是增加電臺與聽眾互動的途徑之一。韓國、日本等很早就有實體可視直播間。長春UFM88.0在長春摩天活力城商場推出實體情景直播間,將節目內容和商場品牌理念相結合。主持人和嘉賓在做節目的同時,能夠隔著玻璃和聽眾、粉絲進行面對面互動,提升廣播節目和主播知名度的同時營造良好的直播氛圍。主持人從話筒后走向臺前,和聽眾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能夠增強聽眾黏性,將主持人的神秘感轉化成親近感,要做到不僅聲音讓聽眾認可,形象也能讓聽眾所熟知。
重燃有聲讀物和廣播劇等傳統電臺節目。有聲讀物和廣播劇是我國廣播電臺傳統節目樣式,是極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藝術作品。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創作出大量優秀的廣播劇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播節目的樣式不斷豐富,廣播劇市場一度陷入低迷。隨著新媒體的技術發展,給廣播劇和有聲讀物帶來了新的機遇,涌現出喜馬拉雅FM、蜻蜓FM等有聲平臺。這些平臺聚集著大量的、新生的廣播劇和有聲讀物作品,彌補了廣播劇和有聲讀物在廣播電臺領域的空缺。由于創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職業界限模糊等因素,很多“聲音”愛好者做起了聲音自媒體,廣播劇和有聲讀物又重新成為了年輕人追隨的新潮流。有很多廣播電臺有聲讀物節目已經在開發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兩微一端”產品,借鑒網絡電臺的內容生產模式,利用社交媒體的微傳播,走資源共享、融合發展之路。相對于長劇來說,碎片化、短而精的微劇更有發展空間,更容易被當下聽眾所接納。廣播電臺應正視自身優勢,積極融合新媒體,在具有聽眾基礎和專業技術支持的優勢下積極開發新型有聲項目。在劇目內容的選擇上,可選擇時下流行的網絡小說IP項目,與出版社簽訂熱門小說版權。現階段,很多熱門的電視劇都是根據小說改編搬上電視的,從電視又衍生成廣播劇落戶在各有聲平臺。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改編自網絡小說《蜜汁燉魷魚》,在電視劇熱播之后,其同名廣播劇在喜馬拉雅FM播出后深受書迷、劇迷的喜愛。廣播電臺可以借鑒此模式,和熱播電視劇進行聯動合作,擴充廣播劇類型,延伸廣播劇產業化發展。在廣播劇和有聲讀物演播者的選擇上也可以進一步解放思路,不只局限于電臺自身的主持人,可以請明星入駐和電臺主播共同演播或和網絡知名聲優進行跨界的合作,實現廣播電臺和互聯網同步直播,依托收聽付費可實現市場商業化模式。
傳統媒體向融媒體的發展進程中,廣播電臺的升級轉型離不開對傳統觀念、思想意識的轉變,要打破常規、抓住機遇,全面升級業務能力,緊跟時代步伐。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要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堅守傳統媒體底蘊、擴大自身影響力,更好地滿足大眾的生活娛樂和精神文化需求,從而走好廣播電臺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