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99)
湖南花鼓戲除了表演、唱腔部分、舞蹈動作極具地域特色以外,也體現了湖南風土人情,其藝術價值等同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安徽花鼓燈。湖南花鼓戲的舞蹈動作源于生活,戲劇性的特色尤為突出,它的藝術成就源于老百姓的喜愛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因此對湖南花鼓戲的舞蹈部分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一)源于民間藝術——湖南益陽地區花鼓戲舞蹈的起源
“對子花鼓戲”“花鼓戲”“打花鼓”都叫做花鼓戲,這一路花鼓戲,有很大的影響力,并且有著百年歷史。湖南花鼓戲源出于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湘中歲首有所謂燈戲者,初出兩伶,各執骨牌二面,對立而舞,各盡其態”。湖南花鼓戲的表演直接從平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來演繹民間文化,真真切切融入生活,增強了花鼓戲刻畫人民生活的畫面感。扇舞、手巾舞、矮子布、打花棍、打酒杯……這些都能體現在民間歌舞中,還有一些農民的勞動生活動作表現力也非常強烈,比如犁田、使牛、推車、砍柴、繡花、喂雞……一組看似簡單普通的動作就這樣奇妙的演變成具有獨特表演程式的花鼓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南花鼓戲藝術有突破性的發展,整理了如《劉??抽浴贰ⅰ洞蝤B》等傳統花鼓戲,還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現代花鼓戲?;ü膽虻臍v史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皟尚颉逼鸪跏情L沙花鼓戲的原型。與歌舞演唱的“對子花鼓”中丑和旦有著聯系,但也有著細微的差別?!叭颉笔堑诙€階段,正式形成于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間,并且在這時期最具特色。“兩小戲”轉變為“三小戲”不僅讓花鼓戲脫離了古舊的表演歌舞演唱形式,還在丑、旦的表演歌唱基本形式上加了小生行當。最后一個階段是“多行當本戲”。在“三小戲”上加上生、凈等的表演行當就是“多行當本戲”,這一些小的變化也使之前的折子戲慢慢轉成一個有頭有尾的一個本戲。不僅如此,長沙花鼓戲的聲腔也發生了改變,比如聲腔不斷完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花鼓戲的劇目,角色也更具特色,一個普通地方戲曲劇變得豐富起來,凸顯了他們的表現力、以及生活氣息,地方特色彰顯得十分濃郁。
(一)花鼓戲舞蹈取材的藝術特點
湖南花鼓戲的特色舞蹈形態在表演過程中極具個,結合了湖南人民的性格特征,舞蹈動作中也彰顯著質樸、霸蠻、傲岸、自信,富有當地的生活氣息。無論是在劇本創作、曲目還是在人物演員表演方面,湖南花鼓戲最特殊的是突出喜劇效果。喜劇中運用生活的點滴和所處的混亂生活環境,結構方面致力于情節的誤會和巧合,使喜劇人物置于紛繁復雜的矛盾中來展示主題。從而發展出一個新的舞蹈藝術,其表現手段豐富、多樣化,表演輕歌曼舞,千姿百態,更讓戲曲有了新的發展?;ü膽蚴治唬河L指,朝天指,端掌,抱月式,拱手式,下迎指,贊美式,順風旗?;ü膽蚰_位:小八字步,大掖步,弓箭式,小踏步,騎馬式。云手,盤腕,小五花,大五花,穿手動作大致一樣,韻律小范不一樣,古典舞大掖步跟花鼓戲大掖步不一樣,花鼓戲要求膝蓋窩靠緊。聲腔特色,湖南花鼓戲之牌子,有鑼鼓牌子和走場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鑼鼓、小嗩吶伴奏,活潑、靈動、輕快,是湘南各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調,有絲弦小調和民歌小調之分,后者雖屬明、清時調小曲系統,但已地方化。表演特點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當地特色。小丑夸張風趣,小旦開朗活潑,小生風流灑脫。花鼓戲的行當分工也更趨細致,不但由“三小”發展到生、旦、凈、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細的分工。
立足湖南花鼓戲舞蹈的發展歷史,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視野下,以花鼓戲舞蹈的藝術特征傳承為邏輯線索,探尋花鼓舞蹈的傳承機制和創新發展。從保護傳承看,無論是戲曲、文學、音樂還是舞蹈,想要完全實現“青春永駐”并非不可能。任何一種藝術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老一代藝術家的貢獻,湖南花鼓戲舞蹈藝術的表演技法、舞姿動律、音樂創作和價值理念都會被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環境所影響,甚至是替換。保護傳承就成為這種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目前,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藝術文化格局的提升,人們開始關注湖南花鼓戲舞蹈藝術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問題??上驳氖牵弦骊柺心峡h地花鼓(第三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堅信其所展現出來的文化藝術價值魅力,必將為湖南地域文化增添更多色彩。
(一)湖南花鼓舞蹈發展的互動關系,以及文化復興給湖南花鼓舞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一是受眾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觀眾審美價值的提高,地方戲曲舞蹈受眾解構急遽變化,在文化復興的視野下傳統的觀演關系失衡,受眾分化。二是舞蹈動作與藝術韻味變化。通過研究戲曲舞蹈的傳承歷史,探究新的編排手法結合當代編舞的新想法,使湖南花鼓舞蹈風格形成標新立異的舞蹈動作。三是舞蹈功能和演出環境變化?,F代化變革,經濟迅速的發展,舞臺化演出迅速形成替代了民間化的演出環境,也逐漸從大眾民間的藝術化轉變為現代舞臺藝術化的形態轉化?,F代文化沖擊使傳統文化的根基發生了轉變,使得湖南花鼓戲舞蹈出現了向現代轉型的傾向,打破了湖南花鼓戲舞蹈傳統原生表演形態。這種變革既保留了優秀傳統文化又開拓了現代化的新樣式。
(二)湖南花鼓舞蹈藝術特征確認和延續。主要包括:原始化:湖南花鼓戲舞蹈要堅持走原生態傳承路線,保護原生態發展,使舞蹈作品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原有的形式和戲曲元素,保留藝術民間化的優秀傳統?,F代化:湖南花鼓戲舞蹈應保持開放、交流、融合、創新的理念才能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最終實現“各美其美”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文化。趨勢化:大膽創作新穎思路,靈活運用編排手法,借鑒其它高難技術,勇于探求與傳統形式差異較大的藝術。藝術化:增添舞臺色彩化,提高觀眾審美能力,升華民間藝術水平,才能使湖南花鼓戲舞蹈藝術形態在舞臺創作上有新穎面貌和長足發展。
(三)湖南花鼓舞蹈的傳承機制的推廣。主要包括:加大湖南花鼓戲舞蹈宣傳推廣力度是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價值,保障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湖南花鼓戲舞蹈傳承人保護與培養機制,為傳承發展夯實人才基礎。改進湖南花鼓戲劇團的管理模式,提高花鼓劇團演員的積極性,為傳承發展創造內在動因。鼓勵湖南花鼓戲舞蹈研究,制定為傳承保護奠定歷史文化價值與創新發展的策略方針。
(四)湖南花鼓舞蹈的藝術形式與其它文化的融合創新與發展。主要包括:1.湖南花鼓戲舞蹈教育化發展。教育化發展是湖南花鼓戲舞蹈新時代改革發展的重要路徑。2.湖南花鼓戲舞蹈網絡化發展。借住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充分利用開發網絡信息技術的開放與共享,力求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湖南花鼓戲舞蹈網絡化進程。3.湖南花鼓戲舞蹈娛樂化與商業化發展。湖南花鼓戲舞蹈的生活本體與網絡活動融入一體,具有非常高的娛樂與商業價值。4.湖南花鼓戲舞蹈與其它外來文化融入創新改革發展。湖南花鼓戲舞蹈為開發動漫創作提供文化資源與內涵,動漫藝術創作促進湖南花鼓戲舞蹈創新與改革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開始有了很大的差異與轉變,對于湖南花鼓戲舞蹈也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雖然湖南花鼓戲繼承了很多時代的文化特點,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狀態,但是在長期的歷史變化與發展過程中,很難與新時期的思想觀念與發展理念有效融合,也很難滿足人們對于藝術文化的欣賞與追求。因此花鼓戲舞蹈需要在當代審美與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優化,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發展湖南花鼓戲舞蹈,將其古樸的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更好地與人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不斷累積與沉淀,發揚其獨特的審美意識與特質,促進湖南花鼓戲舞蹈的發展,盡可能保證花鼓舞蹈走進各家各戶,從小范圍到大范圍,從特殊性到普遍性,從民間化到舞臺化,為其提供傳承和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