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00)
電影自1895年由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問世以來已走過百余年的歷史。“自從電影傳入我國總共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初始傳入的萌芽時期、二三十年代的成熟成長時期和新中國時期。雖然電影發展至今只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它也是一種成長得最迅速的產業,電影院的歷史發展興衰與電影制造業的發展和不同時代的受眾欣賞觀念及國家的政治環境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早期的中國電影產業極度依賴西方的文化輸入和技術支持,造成了當時的電影文化和電影院過于“西化”。但隨著我國社會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國人文化素質和審美趣味的不斷提升,中國的電影產業也有了蓬勃發展的態勢,電影院發生了歷史性變遷,從早期的戲樓影院、露天影院,到現代性的影院,電影院不斷在適應社會的發展進程。同時電影院的娛樂屬性、文化屬性、藝術屬性被慢慢地“指向性”釋放,電影院在新的階段擁有著不同的歷史性意義。
什么是電影院?從字面意思解釋,電影院就是電影放映的場所。電影誕生之后就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傳播空間,這時,電影院就應運而生。不論是電影誕生早期還是現代電影時期,電影院始終扮演著一個“溝通者”的形象,它始終是人類與藝術之間的溝通橋梁。
電影院創造出一個人與人交流、人與藝術交流的復合式密閉空間,在光怪陸離的銀幕上,光與影、音樂與畫面之間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觀影者可以暫時忘記自己的階層和處境,使自己置身于一個平等、自由、無壓力的全新“觀影宇宙”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暫時地打破。在電影院中,每個觀影者就像影院的座椅一樣,冷靜、客觀、無差別地注視著前方的銀幕,每個人都有欣賞藝術、品味生活、分享美的權利。
探尋電影院的歷史沿革,可發現中國的早期電影院能追溯到二十世紀初期。據資料顯示,在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瑪斯在上海北四川路海寧路口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維多利亞大戲院”,這是上海第一家真正的電影院。
在電影誕生之初,電影院并不是一種非常“正式”的場所,在舊上海,電影多在茶館、酒樓放映。看電影是人們在茶余飯后消遣生活的一種方式,同時,看電影也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多志趣相投的人因為電影匯聚到了一起,這是電影院誕生之后的首要功能體現。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民大眾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現代電影院以其獨特的觀影感受、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吸引了大批的觀影者。同時,隨著大眾審美需求的不斷提升,更多的觀影者偏向于去往電影院觀影以獲取更優質的體驗。于是電影院在新時期又被賦予了新的功能。
早期電影傳入中國之后,電影這門藝術并不被當時的人民大眾所認可,一些人始終是戲曲戲劇等舞臺藝術的追隨者,加之當時社會階層嚴重分化,進入電影院具有極高的門檻。“其實在電影放映初期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電影院,因為電影和戲劇的相似度極高,短期內影片的放映地點一直與茶樓、戲院等場所重合,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播放場所,因而在文化層面削弱了電影對人的影響”。在早期的歐洲,一般咖啡廳和酒樓承擔電影院的職能,而在早期的中國,人們一般也在茶樓和戲院觀看電影。所以電影這門藝術在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下并沒有自己賴以生存的實體空間,電影的特有純粹空間并沒有被制造出來,這就使得在電影誕生早期,電影院并沒有發揮出其重要功能。
隨著電影的適應性發展,露天影院作為一種觀影場所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在戶外集體看露天電影可以說是中國一代人的獨特記憶。早期的露天影院在中國農村地區較為常見,一般在曬谷場、學校操場、田間空地進行,農村人們聽到有電影放映的消息時常常成群結隊趕赴幾公里之外的地方觀看電影。這時的露天影院極大地滿足了普通農民階層的文化審美需求,同時露天影院也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流介質,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公共文化空間的形成。
隨著電影業的發展,以及大眾審美需求的提高、影片質量的提高,電影展映的機會增多,效益也隨之提高。早期的茶館、戲樓、咖啡廳等復合空間沒辦法滿足深層次的觀影需求以及呈現絕佳的觀影效果,因而電影的相關產業鏈無法得到延伸,只有建立更加專業、更具體驗性的電影院才能保證票房收入,才能固化受眾的觀影體驗。
于是“獨立影院”這一新的娛樂消遣場所迅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傳統戲劇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和延展性的缺憾使得電影成為彌補這一缺憾的替代者。電影院從藝術復合空間的娛樂場,變成了一枝獨秀的經濟生產場、快感體驗場、政治負載場、欲望宣泄場,它的娛樂性、生產性、社會性被一步步挖掘并發揮到極致”。
現代影視科技的進步,使之前只存在于人們腦海中的場景變為現實,現代影院以逼真的現場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吸引著大批的影眾。“在現代影院中,不會再因為膠片切換的倒數而消磨掉對影片內容的專注,也不會因為畫質的粗糙、音響的嘈雜影響觀片的好心情,同樣影院硬件更新換代,適應人體學的座椅、人性化的售票大廳及各式分類通道,以及流光溢彩的觀影氛圍,都為好的影片錦上添花”。現代影院已經跟隨時代的進步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也為現代電影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如今的電影院行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勢頭。
1995年上映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處女作,講述了“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發生在軍區大院幾個少年身上的成長故事。影片從馬小軍的視角出發,通過馬小軍對往事的回憶,展現了馬小軍與軍區大院里的“壞孩子們”的友情,以及對米蘭懵懂的愛戀。
在影片中,年邁的老首長在秘書的陪同下在電影院大張旗鼓地看含有違禁內容的電影,這是他們的階級特權,他們可以看,但是普通百姓不能。姜文借用這樣一件小事側面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的荒唐,在這里電影院作為一種視覺形象就極富時代特色。
《電影往事》講述了七八十年代中國西北小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對于露天電影的深沉熱愛,以及整個家庭與電影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電影糅合了中國人對國產電影的特殊情感與美好回憶,露天電影院串起了影響幾代人的代表性影片,如《馬路天使》、《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等。這部電影的導演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出生那一年就是影片中女主角出生的那一年,這部電影所呈現的雖然不是我的故事,但是電影中有我對露天電影的美好回憶以及我對當時那個時代的美好懷念。”
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在露天電影院長大的,在那個年代,露天電影院以其特有的屬性對國人有著深刻的影響力。主人公小兵和玲玲在童年時期因露天電影院獲得了無數的快樂和夢想,但是隨著一個意外的出現,暗示了主人公童年生活的結束,也暗示了露天電影院這種傳統電影放映方式的終結,同時展現了時代的變遷,未來的電影院將以一種更加全新的方式來承載電影放映。
意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的代表性影片《天堂電影院》,主要講述了一個成長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小孩子多多與電影之間的故事。在電影中,主人公多多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孩子,艾弗特是電影院的放映師,以電影為紐帶,將兩個人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天堂電影院》是導演托納多雷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在里面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人對電影最本真、最質樸無華的熱愛,主人公多多在電影院里成長生活,在電影院里找到了人生的摯友,尋求到了本質的熱愛,一個小小的電影院承載了意大利南部小鎮人的喜怒哀樂。
對早期電影進行懷舊和致敬是電影院形象的另一個作用。“《天堂電影院》之所以在這么多年以來一直是眾多影迷們心中最愛的電影之一,不但是因為導演借由本片重現了他兒時對電影的記憶,感人至深,更加重要的是,導演通過這部電影記錄了一段逝去的電影黃金時代,以及影迷們的人生記憶和與電影之間難分難舍的牽連,表達了自己對電影的濃烈情感”。人生與電影不同,人生要苦得多,但是影片中朱塞佩·托納多雷對于電影的熱愛跟隨著鏡頭成為了一股洪流,席卷了觀眾。人生雖與電影不同,但人生幸好還有電影。
電影院從誕生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一直被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如今的電影院更具人性化、體驗性和科技感,不斷優化帶給人們的全方位感受。從早期簡陋的電影放映形式,到現在更多新技術給觀影者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電影院不斷滿足著人們的審美需求。電影院作為一種全新的視覺形象,沖擊著人們的視覺觀感,視覺文化根植于大眾媒介傳播本身,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孕育著視覺文化的傳播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