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動畫電影作為世界四大電影片種之一,又被稱為卡通片或美術片。繪畫是動畫電影中塑造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的主要表現手段。同時,動畫電影一般不要求真人扮演電影的逼真性,而是通過運用夸張、神似、變形的藝術表現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從而反映人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因此,它也被認為是一種高度假定性的電影藝術。歷史上的上海,自開埠以后就形成了開放化、商業化的社會環境。隨著歐美文化藝術的大量涌入,鄭正秋曾這樣形容當時上海電影業的地位:“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20世紀30年代,日軍入侵上海,使上海淪為一座“孤島”。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電影曾淪為日寇和漢奸麻痹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反動工具。愛國文藝工作者自發組織的各類宣傳抗戰的活動,也因此受到殘酷的鎮壓,上海的文藝宣傳活動變得更加艱苦和復雜。此前的《紅羊豪俠傳》和《新桃花扇》等都已具有較強的反帝反侵略意識。國難當頭,新華影業公司老板張善琨在“孤島”時期巧妙經營,1938年以《貂蟬》的票房成功,激活了“孤島”影業。1939年拍攝的《木蘭從軍》更是轟動一時,促成了古裝片的流行(1938年6部、1939年20部、1940年54部)。當時古裝片拍攝取材較多來源于話本小說、民間傳說和戲文故事,如《武則天》、《白蛇傳》、《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后期的古裝片與早期的古裝片有所不同,選材更為謹慎,并且以宣傳民族氣節、忠義等內容居多,如《岳飛》、《太平天國》等。
萬氏兄弟是我國動畫片創作的先驅。1935年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短片《駱駝獻舞》由他們試制成功,幾乎接近《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外國有聲動畫片的水平。但萬氏兄弟并不滿足于此,他們覺得動畫片假如沒有連貫的情節、完整的人物性格展示,缺乏明確的情節發展線索,那么至多只是一種新穎的視覺技術而已,根本算不上電影藝術。
1937年美國迪士尼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它證明了外國動畫電影終于擺脫了雜耍和游戲,向敘事藝術邁出了一大步,也標志著動畫電影產業進入了工業化時代,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1938年6月,影片在“孤島”上海公映后,掀起了一股動畫電影熱,動畫電影也被看作是能帶來巨大回報的新興事物。“白雪公主”成為了美麗的代名詞,聰明的商人抓住商機推出了許多“白雪公主”的衍生產品,比如床單、果盤、香煙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動畫電影這種新興的電影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動畫電影的起步和對動畫電影人才的需求。
《鐵扇公主》就地取材,選取了“西游記之三借芭蕉扇”這一民間故事。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些短小、風趣、形象的歇后語,如:孫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有點本事,牛魔王的扇子——越扇火越大,孫悟空鉆進鐵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妙趣橫生的歇后語不僅反映出人們對民間故事的喜愛,而且體現了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智慧。據萬簌鳴回憶創作的原因,他說:“當時我思想上考慮的是,既然美國人可以搞表現他們西方民族特色的《白雪公主》,我們當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鐵扇公主》。我忽發奇想,如果《鐵扇公主》能夠繪制成功,就可以有機會讓全國人民也包括廣大海外僑胞和一部分外國人一睹兩位‘公主’的芳顏,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作一個全面的比較。”我們在影片開篇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說明:“《西游記》本為一本絕妙之童話……僅以唐僧等四人路阻火焰山,以示人生途徑中之磨難,則必須堅持信念,大眾一心,始能獲得此撲滅兇焰之芭蕉扇。”若將開篇的說明與萬簌鳴的回憶相結合,便可看出這部作品起初并不是專為兒童所創作的,而是要適合各個年齡段、不同民族地域的觀眾觀看。
雖然已經有了幾部動畫短片的成功試制經驗,但萬氏兄弟還是從1939年6月起就開始了影片《鐵扇公主》的前期籌備工作。由于人手不夠,1940年3月他們在報上公開招生,準備為拍攝這部動畫長片訓練人才。培訓班當時招考了七十余人。同時,他們一邊組織培訓班,一邊接洽投資者。當時新華影業公司老板張善琨從《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熱映中看到了卡通片帶來的巨大商機,也決定與萬氏兄弟合作拍攝。為了使影片藝術造型準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表演還請來真人演員先進行拍攝,再根據其表演由繪圖人員繪制成畫面。同時,張善琨還“在丁香花園攝影場內,建設起能容三百人同時工作的大畫室一所,專供萬氏兄弟及其部下作為工作領域。”影片還采用后期配音。影片拍攝期間曾發生了一次經濟危機,導致連創作人員的工資都難以籌措。“上元銀公司”財團與電影公司談妥,經濟上由財團負責,并派專人經管《鐵扇公主》的一切制片費用,包括所有工作人員的薪金,這才解了燃眉之急。《鐵扇公主》終于在1941年12月初于上海的“大上海”、“新光”和“滬光”三個影院同時放映,還在多家報紙刊登了電影宣傳海報,開創了我國民族動畫電影產業的新紀元。
鐵扇公主又名羅剎女,但鐵扇公主并非吃人的妖怪,而且武功平平。與牛魔王結為夫妻后,得到牛魔王贈送的兩把護身芭蕉扇。影片中鐵扇公主的出現總是伴隨著故事的高潮:第一次是怒扇孫悟空,第二次是被孫悟空鉆進肚子里戲弄,第三次是被豬八戒假扮的牛魔王騙走扇子。她不僅有為報奪子之仇而怒扇孫悟空時的英勇,更有向牛魔王吐露相思之情的溫柔,還有舍扇助牛魔王脫困的大義凜然。鐵扇公主的形象塑造得如此豐富,讓觀眾忍不住感嘆鐵扇公主的命運坎坷,同情起這樣的角色。影片中運用了當時流行的歌舞元素,設計了一段鐵扇公主向久別重逢的牛魔王獻舞傳情的橋段:“開宴慶祝大王歸,好酒殷情勸幾杯……大王啊,你把舊人丟,你愛新人媚……今天你自己一個人睡,讓你也嘗嘗獨守空房的滋味。”這段戲曲唱詞不僅巧妙地諷刺了牛魔王對鐵扇公主的薄情寡義,也對中國傳統禮教所避而不談的“有妻有妾”的社會不公平現象進行了文學批判。鐵扇公主獻舞傳情之后,影片主題逐漸升華。豬八戒騙走寶扇后,牛魔王假扮孫悟空騙回寶扇,接著唐僧師徒與群眾合力活捉了牛魔王,最后鐵扇公主為救夫脫困而獻出了真寶扇,使孫悟空熄滅了大火,助唐僧順利通過了火焰山。
孫悟空是《西游記》里的重要角色,他的形象在中國早已深入人心。20世紀20年代,上海幾家大公司都先后拍攝了相關影片,如大中華影片公司拍攝的《豬八戒招親》、《孫悟空大鬧天宮》;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孫行者大戰金錢豹》、《鐵扇公主》;上海影戲公司拍攝的《盤絲洞》;長城畫片公司拍攝的《火焰山》、《真假孫悟空》等。盡管如此,萬氏兄弟創作的《鐵扇公主》中的孫悟空形象還是帶給了觀眾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手繪的動畫特效帶來了一種新穎的視覺美感,滿足了中國觀眾對用動畫電影表現中國神話故事的好奇與期待。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孫悟空形象與其他影片中的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別。在這部作品中,孫悟空的個頭比較矮小,頭比較大,四肢細長像水管,而且面容也不是很好看,大耳朵雷公嘴,還被鐵扇公主的“調包計”耍得團團轉,與肥頭大耳的豬八戒和高大威猛的沙僧比起來,一副猴頭猴腦、可憐受欺負的樣子,滑稽表演讓人忍俊不禁。這樣“另類”的孫悟空卻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類似民族英雄的角色。影片用幽默風趣的動畫表演突出了他的忠義、果敢和智慧。這種藝術特點在萬氏兄弟之前創作的動畫短片《大鬧畫室》中也十分突出。“英雄”滑稽可笑的動作和惡作劇在銀幕上別具娛樂性,也與當時中國漫畫家們宣傳抗日時的做派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就是腦袋碩大、身子瘦小,三毛身上的種種不幸遭遇,揭露了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下,千萬個像三毛這樣的兒童還生活在悲慘境遇中的社會現狀。與三毛不同的是,孫悟空并非生活中的形象,但他不受欺凌、勇于反抗的英雄氣節卻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1923年楊左匋曾用滑稽片的形式創作過《大鬧天宮》,這可能是最早的孫悟空題材的動畫片,然而跟萬氏兄弟的創作比起來,美國人更認可萬氏的《鐵扇公主》中的孫悟空,他們還曾評價說“這部電影惟妙惟肖,有點像《幻想曲》,但比狄斯耐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西游記》中說牛魔王是鐵扇公主的丈夫,紅孩兒的父親。雖然牛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一直是憨厚老實的形象,可《西游記》中的牛魔王,他的本領與孫悟空不相上下。原著中牛魔王思考如何騙走扇子時用的是自言自語,但這對于動畫表演來說難度非常高,容易變成說教。因而在影片的視聽語言設計方面,牛魔王“變”成了孫悟空的樣子,從豬八戒處騙回了自己的扇子,既突出了他性格狡詐和法力強大的一面,也為之后老百姓在唐僧師徒的號召下群力反攻的主題作了鋪墊。孫悟空他們不僅設計了天羅地網,還劈開巨樹,設計陷阱夾住牛頭,最終使牛魔王這個怪物敗下陣來。
影片中的豬八戒集中了“好色”與“貪吃”兩大缺點。而且豬八戒在行走時顯得有點隨意,路過火焰山時還把一只耳朵摘下來當扇子扇風。
唐僧的原型是玄奘,為了求取真經而遠赴他國。唐僧的徒弟雖個個本領高強,但他卻只是一個普通僧人,沒一點法術。當唐僧見到三個徒弟借扇都失敗時,他通過勸導使徒弟明白了戰勝牛魔王的道理。三個徒弟受到唐僧的教化,齊聲回答:“我們謹遵師父的命令,去跟牛魔王分一個誰勝誰敗!”然后唐僧又趁勢號召群眾:“各位受他的害處也不小了,希望各位也出些力量,跟小徒們共同征服牛魔王,消滅火焰山,免除永遠的禍患。”
小說中的玉面公主和鐵扇公主一樣,都是公主,但在片中卻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珠光寶氣,而且發型還是時尚的卷發,披肩上還閃爍著亮片,與鐵扇公主干練簡潔的造型形成天壤之別。這樣的造型,完全是按照當時上海灘最時髦的明星樣子打造的,雖不是主要角色,卻讓觀眾印象深刻,活脫脫一個“白富美”。但原著中玉面公主被豬八戒一耙打死,現出原形,原來是一只狐貍精。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一直以來都把“狐貍精”作為小三的代名詞,可能與此有關。原著中牛魔王是玉面公主的招贅夫君,但民間仍以“鐵扇公主”為正室,把“玉面公主”當作妾室,使其一直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在影片中,經過萬氏兄弟藝術化的加工,弱化了這一傳統矛盾,從而突出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借扇”。
《鐵扇公主》作為一個時代的經典,自有它獨特的藝術成就。歸納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要將小說里的文學性語言轉換為可視性強的動畫,需要動畫繪制人員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創作經驗。《鐵扇公主》在創作過程中畫了大約300000張圖紙和700幅美麗而精致的背景圖,大大超出了預期中每秒24張的要求,動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完全可以與實拍電影媲美。豐富的民間傳統造型藝術素材使得影片本身帶有一種明顯的民族化設計特征。并且,通過對民間藝術的學習和繼承,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美學標準,比如裝飾性、抽象性等,成為一種有意味的藝術語言形式。在《鐵扇公主》中,當人物與場景顏色接近時,交界處的人物輪廓都以白線勾勒,從而與場景拉開距離,這一方法也是來源于剪紙藝術的啟發。另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在影片的場景設計方面。首先是多次使用了山水畫分層攝影的方法。通過分層攝影,實現了虛實、濃淡的變化。其次是初次在膠片上使用了“染色”的方法,即用紅黃藍三色玻璃在鏡頭前交替晃動,從而使影片中火焰的效果看起來更加逼真。
動畫電影與漫畫相呼應,啟發了民眾團結抗日的智慧和勇氣。日本侵華期間,上海成立的上海漫畫家救亡協會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各種恐怖政策下,不懼淫威,配合全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抗日情緒進一步開展了抗日宣傳活動。與傳統電影的喜劇風格不同,《鐵扇公主》從一開始就不是專供有錢有閑的階級進行消遣娛樂的商業電影。它不但跳脫了西方童話故事中有意規避沉重與苦澀的表現方法,并以宣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以及大團圓式的幸福結局作為重要特點,同時運用中國漫畫卡通的表現形式和曲折變化的情節設計,讓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鐵扇公主的法術以及與牛魔王斗智斗勇的故事變得出神入化,從而讓觀眾在一次次哄堂大笑之后自發地產生救亡圖存的意識。這種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堅持,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以及對小人物生活狀態的關注,不正是東方所特有的么?
《鐵扇公主》的造型設計借鑒了美國動畫電影藝術創作的經驗,是與當時“孤島”上的人們所具有的多元化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追求的商業化目標緊密相聯系的。在視聽語言和美術設計方面,人物和場景都盡可能地通俗易懂,所以不管男女老少,任何地區、任何宗教信仰下的觀眾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大大方便了影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傳播。同時,漫畫化的喜劇風格,巧妙地傳達出了團結抗戰的意圖,使教育的意圖變得不那么生硬,起到了較好的育人作用。
此外,影片體現了質樸含蓄、詼諧生動、情感真誠的特點。民族性題材的動畫電影離不開豐富的戲劇糾葛,否則便是一部無趣的失敗之作。我們看到《鐵扇公主》對民間故事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改編。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使情節更加吸引人,比如將原著中孫悟空扮作牛魔王騙取鐵扇公主的扇子這一情節改編成了豬八戒假扮,從人物性格角度來看更符合豬八戒好色、會哄騙女人的角色特點,而且也契合了被牛魔王假扮的孫悟空把扇子騙走的情節,體現了豬八戒愚蠢的一面。另一方面,《鐵扇公主》的“二妻之爭”對故事情節的推動其實是可有可無的,卻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談資與色彩。
首先,“孤島”時期的電影公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策劃投拍、建立院線、連貫放映的商業運作模式。《鐵扇公主》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將原來預計的制作花費五萬元控制在了十萬余元。其次,從創作人員到后期配音人員都經過了精心的挑選。尤其在影片后期配音方面,聘請的多是當時的著名演員,比如為鐵扇公主配音的是白虹,為玉面公主配音的是嚴月玲,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則分別由姜明、韓蘭根、殷秀芩和葛福榮配音。最后,影片模仿借鑒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取材民間傳統故事的方法。為了適應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好,影片中的人物語言和行為更加貼近成人,甚至有一些擁抱、親吻、調戲等鏡頭。據統計,該片一共放映約178場,場場觀眾爆滿。之后又在重慶、香港、東南亞以及日本上映,反響熱烈。當時世界上能夠拍攝大型動畫片的除了美國,只有中國。而且,《鐵扇公主》是繼美國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格列佛游記》和《木偶奇遇記》三部卡通長片之后的世界上第四部大型動畫片。對此,影評界予以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鐵》(《鐵扇公主》)片可以說是陷于‘孤島’絕境中的中國藝人拿出志氣與技藝來為國爭光,喚起人民同心合力抵御外侮的一次精神勝利。”
正如萬簌鳴在回憶錄中強調的那樣,“弱者團結起來就一定能夠戰勝強者”,主題的民族化走向一直以來都是各國動畫電影探尋的最高境界。《鐵扇公主》于1942年9月在日本上映,日語版片名為《西游記(Journey to the West)》,這部水墨繪制的動畫片令日本觀眾“目瞪口呆”,被動畫中獨具匠心的人物形象設計和滑稽幽默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
動畫電影作為一個時代的縮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它所處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藝術綜合作用下的產物。在日本入侵中國期間,《鐵扇公主》由于具有寓言、現實主義和娛樂性的特點,成為一個特殊的、有爭議的文化載體。萬氏兄弟在“孤島”環境下創作出的《鐵扇公主》,代表著中國動漫藝術家在早期的動畫電影探索實踐過程中為尋求民族覺醒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萬氏兄弟極富有創造探索精神,借助傳奇性的故事情節設計,使“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在“孤島”時期極大地發揮了“英雄”在動畫電影藝術中的教化作用,他們還在研究中發現了一些連美國動畫師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比如他們用三色玻璃片模擬火焰的逼真效果,用歌舞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以及根據社會現狀改編故事的結局等。通過藝術加工,使電影觀眾在心理層面與影片融為一體,引起了強烈共鳴。影片中動畫人物的造型線條圓潤,變化豐富,從而能夠在長、短、曲、直、粗、細的變化中表現出動畫人物的個性特征。人物動作表演參考了皮影戲等藝術表現方法,略帶夸張的表演與民族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對場景設計的處理多取材于中國山水畫,通過分層攝影技術將水墨、剪紙等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于濃淡變化中表現出了層層疊疊、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象。同時,這部作品還是中國動畫工業化生產的嘗試,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發行的多部動畫電影作品如《火焰山》、《大鬧天宮》等,積累了寶貴經驗,具有重要意義。此后,“寓教于樂”逐漸被確立為中國民族動畫的主旋律,成為啟蒙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鐵扇公主》作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有力地證明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道理。創作者克服重重困難,他們對動畫的執著信念和堅持民族藝術探索的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動畫電影人學習和研究。萬氏兄弟曾在一篇短文《閑話卡通》中說過:“要使中國動畫事業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必須在自己民族的傳統土壤里生根。”《鐵扇公主》不正是“孤島”時期電影創作領域民族性與商業化訴求結合的最好案例嗎?
當前,國內影視動畫產業不斷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創作的“新常態”,也意味著中國動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創作質量不高、人才匱乏和產業鏈脫節等諸多問題束縛了中國動畫前進的步伐。所以對于動畫電影的創作和傳播而言,一方面,要融入社會生活之中,根據社會的需要勇于發現生動的畫面,敢于提煉藝術創作的主題,緊緊把握住時代精神,這樣才能創作出類似《鐵扇公主》、《大鬧天宮》這樣的優秀動畫作品;另一方面,必須把“民族性”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作品的創作質量作為核心任務。要結合自身的興趣特長和知識結構,進行深入的鉆研,把握民族文化傳播的意義,肩負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使我國的動畫電影藝術實現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