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媒介的發展與藝術的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當前媒介的急劇變革對社會中的各個領域帶來極大的挑戰,特別是藝術教育領域。當代藝術家賀志樸和姜敏曾在《藝術教育學》一書中將藝術教育劃分為四大門類,即視覺藝術教育、聽覺藝術教育、視聽藝術教育以及想象藝術教育。在這四大門類中,雖然每一種門類所運用的媒介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即以自由、超越的審美快感使人們受到規范、節制和凈化,從而使人們擁有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和曠達的人生態度。藝術教育與媒介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藝術教育的視角下,媒介是傳播藝術的“中介”,例如影視藝術;在媒介的視角下,藝術教育模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從單一的表現形式向綜合的表現形式不斷發展,例如數字媒介。但是媒介日新月異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所以對于藝術教育和媒介的關系,我們要辯證地看待。
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進行的教育活動,其形式和功能都與藝術有關。確切地說,都受制于藝術本性。而這種特征決定了藝術教育始終是審美與非審美的融合統一、超越與功利的融合統一、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統一。同時,藝術教育還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形式,以藝術作品為媒介,在施教者的引導下,受教者通過對藝術形式的觀照來把握“情意”。所謂“情”是指受教者在觀照藝術形式后,學會用情感的宣泄實現自我的凈化;“意”是指受教者在觀照藝術形式后,從中獲得教益。總而言之,藝術教育要求施教者創造、選擇、運用藝術,充分發揮藝術的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覺地接受藝術感染、陶冶、鍛煉,實現藝術教育的作用。
“媒介”在當今多元化社會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詞語。那何為媒介?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是20世紀媒介理論的先驅,于1964年在《理解媒介:論人體的延伸》一書中提出:媒介即萬物,萬物皆媒介,媒介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凡是能夠使人與人、人與物體、物體與物體之間產生聯系或發生關系的任何物質都是廣義的媒介。這里的物質包括有形和無形的東西,簡言之,“媒介即訊息”。之后,我國傳播學者段鵬在《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中指出,媒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電話、計算機以及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與傳播技術有關的媒體;二是指從事信息的采集、選擇、加工、制作和傳輸的組織或機構,如報社、電臺和電視臺等。”由此得知,媒介是一種傳播的方式,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是溝通思想的基礎。
藝術作為人類表達自身以及世界的一種文化形式,從最初的創作到作品的展現,各個環節都與傳播緊密相連。尤其是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傳播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藝術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一部藝術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藝術傳播史。美國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于1948年在《社會傳播的結構和功能》一書中曾提及傳播過程中的五要素,并總結出“媒介是傳播研究的關鍵問題”。由此推理得知,在藝術領域中藝術與媒介是密不可分的,并且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第一,藝術構成的物質基礎是媒介。因為任何藝術都是通過一種或多種媒介進行傳達的,即藝術的編碼、儲存、傳輸、解碼等傳播過程是基于媒介的物質屬性。第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號結構與形式特征,如電影和小說是兩種不同的媒介。
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的施教者與受教者雙方共同參與運作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使得施教者與受教者學會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對話”。而對話的目的在于:“感悟、體驗不同風格和流派的藝術家的心靈歷史、言說方式、表達技巧。”以杜夫海納評羅丹的青銅塑像為例,即“他說銅像有一只手,這只手不能拿東西,不能撫摸,不能用來祝福,它并沒有延伸和連接到人類現實生活的世界。然而,我們在欣賞它時就會感到,‘這只手表現的是有力、靈活,乃至溫柔;這只手用手背上突起的青筋訴說人類的苦難,訴說對平靜和休憩的渴望。但這只手不涉及任何事。它所表現的一切都寓于自身,也只有它向我們打開的那個世界才真實。這個世界里沒有真的手,但也只有不真的手才成了真實’。”同時,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感染效果。《歌德談話錄》一書中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成的。所以我只讓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礎,你就有了用來衡量其他作品的標準,估價不至于高,而是恰如其分。”所以,要求施教者所選擇的媒介一定要具有感染性,能夠使受教者培養一定的審美鑒賞力、藝術敏感力以及道德情懷,這樣才能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故而,藝術教育對媒介的依賴不言而喻,換言之,藝術教育的發展取決于媒介的發展。
當今社會,藝術教育與媒介密不可分。在藝術教育的視角下,媒介是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中介”;在媒介視角下,藝術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創造形式的審美觀照,呈現出一個多樣統一的意象世界。下面將從藝術教育視角下的媒介和媒介視角下的藝術教育兩個角度來簡單論述。
藝術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教育中,施教者以藝術作品為媒介或手段,選擇、運用適當的藝術作品,讓受教者接受藝術感染,從而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由此可知,藝術教育中的媒介是一種“教育媒介”。張曉紅曾說,教育媒介是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連接的一種“中介”。以影視藝術為例:
影視藝術是視聽藝術中的一種形式。在影視藝術教育中,影視藝術作品是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教育媒介,但影視藝術作品不同于其他藝術作品,主要在于兩點:一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講,它非常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即從無聲到有聲;二是從藝術角度來講,其藝術風格呈現多樣化、開放性的特色,即表現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正如法國著名導演阿斯特呂克曾在《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中談及的對電影藝術的理解:“電影正在變成一種和先前存在的一切藝術(其中特別是繪畫和小說)完全一樣的表現手法。電影從市集演出節目、類似文明雜劇或記錄時代風物的工具,逐漸變成能讓藝術家用來像今天的論文和小說那樣精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無論多么抽象)和愿望的一種語言(也就是說是一種形式)。這就是為什么我稱這個新的時代為攝影機是自來水筆式的時代。這種電影畫面含有精確的意義,也就是說,它正在逐漸擺脫視覺形象、為畫面而畫面、直接敘事、表現具體景象等舊規的束縛,以至于這種方法成為一種像文字那樣靈活而巧妙的寫作手段。”
同時,在影視藝術教育過程中,施教者所選擇的教育媒介應呈現出對人生、社會、道德的反思,換言之,首先凸顯出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其次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最后考慮受教者的心理。這是因為,一方面影視藝術的教育種類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哲學觀教育、法律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文化教育、藝術教育、科學教育、生活教育等等。雖種類豐富,但側重有所不同,如藝術片明顯偏向藝術教育,科教片主要進行科學教育,而常規生活故事片的教育功能就有多向性了。另一方面,影視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審美情感和對電影電視的綜合信息的接收能力、鑒賞能力、批評能力,以便使電影電視的效應充分發揮出來。”由此可知,影視藝術教育是一種綜合性藝術教育。
綜上所述,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教育媒介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用來作為教育的手段和工具,適應于不同層次的受教者。同時,教育媒介所包含的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與變化,切忌固定化和單一化;另一方面還必須服從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符合時代的觀念。所以說,藝術教育的成功不是依靠理性的說教,而是依靠媒介的感染,以及受教者的情感介入。
媒介不僅是一個傳播學概念,也是一個藝術學、藝術教育學概念。美國傳播學者保羅·萊文森在《新新媒介》一書中將媒介劃分為三大類:舊媒介(指互聯網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比如書籍、報刊、廣播等)、新媒介(指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互聯網上第一代媒介)、新新媒介(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始自20世紀末,興于21世紀)。依據保羅·萊文森的劃分,當前我們正處于第三類:新新媒介。在這種新新媒介之下,藝術教育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孤立走向聯系,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排異走向包容,從單一文化取向走向多元文化取向。可見,新新媒介的誕生,給藝術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數字媒介為例:
數字媒介與傳統媒介相比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數字媒介是在傳統媒介系統上發生的一次媒介革命。其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指信息的載體,即以不同于以往模擬信號的非連續數字化形式——電子符號‘比特’為載體,多渠道、全方位、交互式傳播信息的一系列計算機設備;二是指傳播的內容,即以‘比特’作為信息傳播元素的信息本身。”簡言之,就是以互聯網為中心的媒介和被數字技術綜合改造的傳統媒介的集合。當前人類社會已經步入到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化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優化教學的工具,是一種為教育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技術手段的工具,幾乎涉及每個領域,藝術教育領域也不例外。
在數字媒介的引導下,藝術教育發生了四大改變:第一,教學內容豐富化。傳統藝術教育課程較為單一,大都以理論和書本知識為基礎進行教學,導致教學效率極其低下。但現在通過數字媒介,一方面可以使施教者和受教者更加詳細直觀地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風格以及藝術家的生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構建多方位的教育課程,例如將繪畫創作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第二,教學形式多樣化。傳統藝術教育模式下基本上都是由施教者親身傳授,之后讓受教者大量練習。但現在數字媒介打破了以往的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APP軟件,以及電腦、投影儀、手機等方式將有關的藝術教育資源盡可能完整、生動、高效、立體地呈現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第三,時空突破。在藝術教育中運用數字媒介最大的變化在于,可以將傳統教育資源中無法囊括的物質環境資源、人際資源、信息資源在極大的范圍內充分利用,突破地域和藝術流派的限制,開拓教學雙方的視野。第四,交互性轉變。通過數字媒介方式,一方面施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得學習不再是向內輸入,而是由內向外生長的過程;另一方面,受教者具備了創新的思維能力和技術。可見,數字媒介的飛速發展給藝術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綜上所述,在媒介視角之下,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學領域中獲得更多具有合理性、預見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同時,還為社會輸送培養了值得尊重的藝術人才。最重要的在于,新的藝術教學模式,一方面能讓課堂與生活、學校、社會之間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另一方面,因課堂、校園、社會、世界之間形成的有機互動,促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和素養方面向更廣泛、更包容、更深化的方向發展。總而言之,只有通過媒介,藝術教育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和歷史價值。
縱觀人類傳播的歷史發展進程,可知每一次媒介革命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方式,同時,它還促成了文化的轉型,引起了深層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的變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正在以不可遏制的態勢滲入廣泛的社會生活中,特別是藝術教育中的媒介。從教學角度來看,藝術教育是以具體的形象或聲音作用于人的視聽覺;從整體角度來看,藝術教育是一門具有多媒介的學科。所以,藝術教育與媒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由上可知,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施教者選擇藝術媒介一定要進行反復思考。選擇的媒介要富有時代氣息,能夠凸顯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更貼近現實生活和受教者心理需求(貼近心理需求是指容易接受、觀看、評論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受教者的注意力與興趣,以及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標。故而,為保證藝術教育的成功,“施教者要經過深思熟慮后,精選藝術媒介,使受教育者學會對話,并在對話交流中去感悟不同風格和流派的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和表達技巧、言說方式,使之成為自己藝術實踐的有益營養。”同時,以往傳統的藝術教學模式被打破,因為新媒介方式突破了以往傳統模式所難以克服的技術限制,將藝術教育資源盡可能完整、生動、高效、立體地呈現在了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從而使得受教者沉浸在藝術氛圍中。這種“沉浸”是多維度的,是超越以往教學手段的,學習個體可以互動以及主觀、及時地體會其中的藝術信息,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師的口口相傳。總而言之,藝術教育的反饋和調控是通過媒介呈現的,媒介既是藝術教育的“中介”,又是藝術教育反饋和調控的手段、工具。
新媒介雖推動了藝術教育的發展,但也帶來了一些反思。在藝術教育中,新媒介的優勢在于能夠打破時空限制,為受教者提供豐富、逼真的視覺表象,從而提高受教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新的教學模式具有生動、直觀的藝術特點,極大地提高了受教者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學效果,對培養受教者的綜合素質和塑造受教者的健全人格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媒介的進步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這種傳遞對藝術的原創性有著巨大的沖擊,這是一種對藝術價值的“貶值”。其次,當前的媒介是一種非具體化、抽象化的方式。這種方式使得當前國內的藝術教育領域存在空洞而玄虛的教育觀念。最后,人們對這種媒介產生了強大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導致創作出來的作品先天藝術價值低下,只能消耗個人的創作熱情,磨滅對社會和文化現象的藝術感知力。總而言之,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媒介,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闡述的,“詩人對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注釋:
①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66.
②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160.
③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159.
④歌德談話錄[M].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32.
⑤亞·阿斯特呂克,劉云舟.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J].世界電影,1987,(06):22-26.
⑥楊樹寶.面向新世紀的美育與素質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157.
⑦王凱.論數字媒介對我國中小學美術教育發展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7.
⑧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160.
⑨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