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湖南 常德 415100)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文學理論也在不斷地完善和創新。中國文學與西方理論在不斷地碰撞和融合,而中國文學理論應該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并開辟更多的研究空間。要想讓中國文學理論在國際文學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就必須加強中國文學理論的宣傳和傳播工作。目前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其他國家對中國文學的解讀和學習理論,了解到其他國家文學理論界對中國文學理論的認可度和接受程度。隨著中國的發展和日益強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以及其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國際文學理論不應該只是有西方的文學理論,還應該包含中國等國家的理論。因此,本文就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進行研究,希望提升中國文學理論在國際文學理論中的地位。
中國文學理論應該與國際權威的文學理論相結合,找到自己的地位。現有的中國文學理論家要主動做好宣傳與發揚工作,推動中國文學理論在國內外的發展。目前,有許多文學理論家積極地與國際文學理論發展前沿的相關研究人員進行交流,希望能夠獲得認同,消除不必要的文化誤解。當然,這一過程中,也受到了許多批評與質疑。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國的文化理論自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價值觀念也有較大出入。我們應該積極尋求更多適合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幫助中國文學理論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自己的陣地。
積極的對策和可行的方法路徑可以幫助中國文學理論家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具體策略總結如下:
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政治、歷史等影響因素而變化。要想促進中國文學理論的國際化發展,就應該積極尋求適合中國文學理論宣傳的方法和應對全球化發展的對策。具體宣傳工作應該與現有的各項技術相結合,共同推動中國文學理論的創新和完善工作。比如,現有的文學論壇平臺應該繼續完善,便于更多的文學愛好者參與到文學理論的建構中。此外,應該讓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工作中來,找到更深層次的發展方向。這一過程中,需要整合相關資源,找到文學理論發展的具體途徑,如接受國內外學者的批評或認可,積極做出相應的回應和修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可以借助微課、慕課等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讓學者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并了解中國文學理論知識。傳統的傳播方法往往是面對面的交流,講座交流的機會不利于全員討論和交流的實現。但是新的網絡平臺可以讓廣大中國文學理論愛好者針對具體知識的解讀展開廣泛討論,同時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中國文學理論學習過程中來。
文學理論影響著人們的作風,特別是后現代文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長期的實踐證明,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是積極的,它在努力以平等的姿態與西方文學理論進行溝通和對話,希望能夠有更多時代性的創造和發展。中國文學理論在尋求更有意義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通過一些讀者和研究者來推動理論的推廣。文學理論迎接的挑戰是艱巨的,但是仍然有很多文學愛好者對中國文學作品有著熱烈的情懷,就中國文學理論的建構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相關人員也應該秉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結合中國國家特色,讓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學理論,推動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比如,讓學者到曲阜孔子的故鄉進行研學,親自參與到當地文化資源的調查中,從而對儒家思想有更深的認知。
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進程之中,自我的文化形象與其他文化之間所具有的差異性使得增強自我文化意識以及提升反思力度變得尤為關鍵。“唯有真正掌握本民族的文化內涵,知曉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才能夠在新興文化世界當中找尋到自己地位。通過寬容接納、優勢互補的方式,共同建立互相包容、共同進步的國際文化秩序。”
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當中,不僅需要強化自我的文化意識,同時還需要加強自身的反思力度。第一,要維持高度的清醒意識,堅定文化信心。中華文化所具有的悠久歷史和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讓西方國家從本質上認識到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普世價值,才可以有效規避其他國家對于中華文化所產生的誤解,進而幫助中國文學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唯有在強化自我意識及提升反思力度的過程中,才可以真正地把握本民族文化的優勢及劣勢,才可以推動中國文化的進一步完善。再者,在中國文學發展中,不能只關注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而忽視受眾的接受過程和反饋,不利于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最后,文學著作大部分以歷史、政治等為主要題材,有著非常強的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其文本的政治標準選擇代替了文學中的美學體驗,很難讓西方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因此,在推薦作品進行翻譯時,應挑選能夠與西方審美和思想產生共鳴的作品。在保持中華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采用恰當的方式對原文進行解讀,讓世界對中國有更準確和全面的了解。
在全球化之中,民族性與世界性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二者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在轉化為世界性的過程中,民族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只有在世界性的映襯之下,民族性才具有價值。所以民族性意味著跨越界限,走向國際,進而實現本國、本民族與世界之間的相互連接;反之,世界性唯有在民族性的倒映下,方可更為真實。
實現中國文學的國際化,就需要找尋中國文學理論所具有的世界性。各國家之間所具有的共性往往集中表現為人類的共性。文學是人類精神進行創造的重要活動,其體現出的主題主要是正義與邪惡、愛恨、生死等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不可割裂,缺乏民族性的世界是空洞無味的。法國人卡薩諾瓦曾說過,邊緣文學與作者常常需要通過各種方法獲取世界的認可。但是,并不存在統一的世界文學,這便是民族性所表現的特性。
世界性之中也對選擇文本的選擇進行了限制,也就是盡可能挑選那些積極的、向上的、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展示民風民俗的文化故事或作品。同時其所具有的思想理念需要結合世界性元素,從而在世界范圍獲得價值的認可。堅定世界性就需要維護文化自信,選擇可以在國際上推廣并且能夠闡述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以及中國智慧的文化。我國所主張的“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必須是精品,可以代表我國的核心文化思想,真實展現中國的大國形象及文化素養。
國際化的文學發展,并非簡單的民族文學加減。每種文學均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因此,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文學理論需堅定自身的文化特色,堅持自己的中國立場,通過全球化的角度對人物事跡、歷史典故以及價值觀予以立體展現,并通過自我的文化表達方式表現出全球的共性價值。同時,在世界文學中,要以平等的視角看待“他者”的文學理論及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維護并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美學。
如果說只是注重中國文學理論的形式因素挖掘,就會導致文學理論虛有其表,沒有實際意義。而是需要綜合中國文學理論的內容與形式,建立合理的聯系,中國文學理論才會取得更為長久的發展。我們應該借助現有的條件,繼續挖掘我國文學理論的價值,找到適合現代人發展的文學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