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理工學院 湖北 荊門 448000)
在小學課本劇教學中,如何讓課本劇適時、合理地發揮其價值已經成為當前語文教研工作開展的重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課本劇教學,往往面臨著諸多的現實性問題,導致教學效果和教學收獲無法同預期相匹配,而造成該種落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實踐過程中面臨著諸多不可預測的事件,最終導致小學課本劇教學問題層出不窮。此次研究從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提出在實踐教學中提高課本劇教學的作用的方法,以切實發揮課本劇教學的作用。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本劇的應用意味著教師和學生需要通過課堂演繹的方式或者其他相關方式進行教學,將課本內容以生動的形式進行演繹,而該種演繹實際上也是對課堂紀律的嚴重破壞。兩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在課本劇演繹的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小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而一旦以小組形式進行演繹,那么在展現課程內容的時候,學生由于興奮等原因,會使得課堂情緒高漲,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很容易導致課堂秩序失控,當教師想再次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時,發現學生因為興奮過度等問題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最終導致課堂紀律和課本劇娛樂性的平衡被破壞。
而如果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過分強調課堂紀律,則會造成課本劇演繹的枯燥,無法將學生真實多樣的情緒和情感融入到課堂中,最終導致課堂氣氛過于死板,無法高效發揮課本劇的實際教學作用。
課本劇教學,顧名思義,就是讓教學內容以各類劇目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但是現階段課本劇進入實際語文課堂的方式有限。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劇進入語文課堂存在以下難度:1.課本劇進入語文教學課堂的方法單一,現階段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均以朗讀或者實際表演的方式開展課本劇教學,導致課本劇教學的實際作用發揮不到位,課本劇教學只能夠以單一的方式展開。2.課本劇實踐操作模式過度呆板,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課本劇應該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但是現階段的課本劇實踐操作模式過度呆板,最終導致學生厭惡課本劇學習。呆板的模式讓課本劇喪失活力和趣味,比如部分小學教師習慣于將課程內容排練成臺詞一成不變的話劇,最終導致小學生在實踐演練的過程中喪失演練興趣。學生缺乏參與感和參與積極性,會大大阻礙課本劇教學的發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平衡好課堂紀律和課本劇的關系,讓學生在有序的環境中開展課本劇學習。在傳統課本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在正式開展課本劇活動之前需要對學生確立如下規定:1.在課本劇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遵守基本課堂秩序,在其他同學進行課本劇表演時,必須保持安靜,在遵守基本秩序的前提下保證課本劇教學的有效展開。2.開展課本劇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激勵形式,讓學生在激勵環境下更好地遵守基本紀律。在課本劇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合理的形式,保障課堂環境,但是小學生對于環境的相關認知較為狹隘,因而難以對課本劇環境下應該遵守何種秩序產生清晰認知,在實際課堂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激勵機制下以合理的方式進行課本劇表演。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本劇應當以多元化形式進入到課堂中,所謂的多元化是指通過多種方式進入實際語文教學,開展課本劇教育教學工作。通過對現階段相關課本劇教學方式進行總結,發現以下幾種課本劇進入課堂的方式:
1.基于多語言形式的課本劇模式
語文學習實際上就是語言學習,在課本劇教學中,可以突破語言帶來的局限性,在課本劇的加持下形成更好的語言體系。例如在實際的課本劇演繹中,以小小朗誦家為主題進行課本劇表演,在該表演中可以構建主題情境,強化學生在主題情境之下的語言交互能力,同時結合小學階段英語學習情況,讓課本劇通過情景交融和語言交互的形式更好地呈現出來。在多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以多樣化競爭的形式展開理解,從而發揮課本劇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在多語言形式的課本劇活動中,可以借助評分機制或競賽機制,全面帶動課本劇學習氣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組員事先準備課本劇需要用到的表演材料和組織需要用到的語言。在實際的課本劇表演過程中,可以不限制學生的表演語種,學生會哪種語言,就可以讓學生以哪種語言形式參與到活動中,例如學生以方言進行表演,也同樣計算評分。當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后,由小組學生自主進行投票,評選出一名評委,組成評委團,教師則擔任裁判員的角色,設置相關評分規則,并進行活動主持。該種全員參與的課本劇活動,能夠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同樣能夠激發學生整體的學習興趣。
2.創新編寫形式,延伸課本劇內涵
在傳統課本劇表演中,多以表演課本內容為主,但實際在課本劇內涵延伸的過程中,包括了對編撰和書寫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課堂實踐中,應以課本劇內涵為基礎進行相關活動的延伸。對于多數教師而言,提升小學生整體的語言書寫能力難度較大,而為了能夠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語言書寫能力,需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進行綜合教學和培訓,從而讓學生在編寫課本劇的過程中將話題進行融合,以顯著提升劇本編寫能力。
課本劇在小學生書寫能力提高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以課本知識內容的延伸為主,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續寫、再寫、再編等多樣化的實踐訓練,以主題為引導,讓學生進行相關劇本編寫創作。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具有開放性的文章進行編輯,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劇本,在編寫和實際編排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故事情節的安排和邏輯的整體走向。同時,在課本劇延伸編寫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綜合創編法對相關主題和內容進行綜合的創編,例如教師可以將兩個不相關主題進行融合,讓學生在兩個不相關的主題中找到相似點,作為切入口續寫相關內容,展現編寫能力。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測評方式,評選出最優的劇本作品,并對其進行獎勵,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以導演能力展現為主,排演課本劇
課本劇表演的突出價值在于能夠培養學生的決策和編導能力。在課本劇實際表演的過程中,包括劇本和排演兩大部分,前文所說的是對劇本相關能力的培養,而本部分要說的則是對排演相關能力的鍛煉。學生在課本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策劃能力,因此在課本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導演能力的培養也應該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培養導演能力之前,需要先把握課本劇的整體脈絡,學生需要對課本中出現的相關陌生字詞進行正確解讀;在疏通文章整體脈絡后,需要進一步對人物性格和形象進行剖析,深度解讀和把握課本中出現的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和故事的整體情節走向;接著學生需要對相關課本內容進行再編和再創作。在實際的課本劇表演過程中,書本中的純文字需要轉化為肢體動作,因此需要導演積極協調和進行細節化的設計,在此過程中,導演需要展現一定的文學素養和編排功底;最后導演需要借助一些現有的道具,將課本內容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運用課本劇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課本劇實際導演的過程中,小學生需要具備相當高的素養,如此才能夠承擔起導演的任務。例如在實際導演過程中,“天氣涼了”一句簡單的課本臺詞,都需要轉化為具有一定表現力的肢體動作,這樣才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天氣”和“涼”兩大要素,因此需要在進行臺詞編撰的時候用“天真冷啊,葉子都落了”等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詞匯或語句,這樣才能夠將相關場景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此過程中,導演還需要對各個人員的時間安排進行把握,展現決策和領導能力。
綜上所述,在課本劇導演和編排的過程中,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整體能力進行培養。課本劇在實際教學中,也不單單能夠發揮提高學生語言素養及水平的作用,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決策能力、領導能力等,因此教師在課本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活學活用,讓課本劇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要讓學生在課本劇學習中感受到“玩”和“學習”之間的平衡,通過各種寓教于樂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讓課本劇在實際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被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