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古建筑彩繪又稱為古建筑彩畫,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筑的傳統工藝,也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有著裝飾建筑的作用,還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在我國地方彩繪中,“肇源古建筑彩繪”作為黑龍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歷史淵源、圖案特點、工藝流程等都表現出了富有地域性的文化和藝術特征。
肇源古建筑彩繪傳承至今已有150余年。它最初源于遼寧的彩繪。第一代傳承人為王姓人士,其名不詳;第二代傳承人陸華國為遼寧省黑山縣人,在東北三省從事彩繪工程,從藝70余年。在吉林扶余(今吉林松原)維修古廟時,收徒魏玉璋;第三代傳承人魏玉璋,生于1901年,23歲時拜師學藝。由于勤奮好學,30歲時就已成為著名彩繪藝人。他將彩繪技藝帶到了黑龍江省。當時主要在肇源、肇州做彩繪工程。魏玉璋從藝68年,收徒包括胡真、姚鳳信、李萬才、權德學、張福仁、孫青、高國卿、夏福河、鄭連昶等18人;第四代傳承人以鄭連昶為代表,1959年生于黑龍江省肇源縣,現為“肇源古建筑彩繪”代表性傳承人。他1978年拜魏玉璋為師,被收為關門弟子,也是學徒時間最長的弟子。鄭連昶至今已從藝43年,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等地修繕了多座古代廟宇,并培養了鄭海鑫等第五代傳承人,為肇源古建筑彩繪的保護和傳播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來,古建筑彩繪流傳較廣的主要有宮廷彩畫和蘇式彩畫。其中,宮廷彩畫又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璽彩畫為高級彩畫,常用于宮殿、壇廟等高級建筑的主殿。其圖案一般以龍、鳳為主題,案底以青、綠、紅為底色,襯托金色圖案,呈現出雍容華貴之感。旋子彩畫源于旋花變形圖案,其形態呈旋渦狀,一般為官衙、廟宇的主殿以及壇廟的配殿或牌樓等所用。蘇式彩畫原為蘇杭地區的傳統彩畫,多用于亭、臺、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等,側重于小型建筑。明朝永樂年間,因營修北京宮殿,征用大量蘇杭地區的工匠,于是宮廷中的彩畫也就有了蘇式彩畫的風格。如頤和園、北海公園的長廊等都屬于蘇式彩畫系列。除了宮廷彩畫和蘇式彩畫之外,我國的地方性彩畫受各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影響,也有各自的特點。肇源古建筑彩繪作為地方性彩繪的代表之一,在工藝流程、圖案風格、文化內涵上均表現出了獨特之處。
根據肇源古建筑彩繪的藝術表現形式,可分為“金青綠彩繪”和“金五色彩繪”兩大類。其中,“金青綠彩繪”是地方彩繪中等級最高,最費工時的一種。這類彩繪是以椽、檁、柁、枋大塊用墨而得名。它又可細分為“金頂墨彩繪”“青綠彩繪”“小點金彩繪”三種。主要特點就是結構嚴謹、圖案繁雜、工藝精細。所有的皮條線、池口線、圖案全部瀝粉貼金,設計格式要絕對相稱。這種彩繪典雅莊重,給人一種神秘和與世隔絕的感覺,多用于古建筑的正殿外側。另一類的“金五色彩繪”與“金青綠彩繪”不同的是色調的變化,用色比較活潑。即所有皮條線和池口線不瀝粉,全用墨來畫和行粉,能夠表現出肇源古建筑彩繪的獨到之處。這種“金五色彩繪”還可以細分為“墨頂金彩繪”“大點金彩繪”“切別彩繪”等幾種。
肇源古建筑彩繪的圖案較為豐富,常用的有:龍、鳳、獅子、麒麟、佛家八寶、鳳棲牡丹、二龍戲珠、暗八仙、草子花、安居樂業、博古、煙云、別子、切活等。這些彩繪圖案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律性,從圖案題材到畫面內容均有一定講究。如“煙云”圖案是肇源地方彩繪的代表性圖案,切、別圖案,龍、博古也可以表現出地域特征,這些都屬于肇源古建筑彩繪的獨特技法和藝術特色。總體來說,肇源古建筑彩繪在格局上不受建筑結構的限制,藝人可以靈活運用,繪畫的圖案能夠表達熱烈奔放的風格,這在我國地方彩繪上可以說是有比較突出的特色。天津大學出版社的《中國建筑彩畫圖集》共收錄了兩幅黑龍江省彩繪作品,這兩幅作品均為肇源古建筑彩繪,可見其代表性。
肇源古建筑彩繪的應用范圍很廣。從最初的官府、園林到廟宇等均廣泛應用過。代表性傳承人鄭連昶修繕過的黑龍江省哈爾濱極樂寺、寧安渤海興隆寺、依蘭縣慈云寺、寶清縣寶光寺山門彩繪、七臺河三寶寺山門彩繪、佳木斯妙覺寺彩繪、肇源縣衍福寺彩繪,河北省秦皇島凈土寺伽藍殿彩繪等多座古代廟宇都應用了肇源古建筑彩繪的元素。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不同的載體上,彩繪圖案是有嚴格規定的。就廟宇中的彩繪而言,其典故、人物、山水等必須以宗教題材為主。民間私人建筑上的彩繪,不適用宗教題材內容。例如民國期間,第三代傳承人魏玉璋在肇源縣頭臺鎮做的魁星樓彩繪工程,雖然為宗教色彩的建筑,但當時出資者為當地站人,因此彩繪內容也不可含宗教色彩。只是畫了犀牛望月、海馬朝云、三陽開泰、五福臨門等吉祥圖案。
肇源古建筑彩繪作為黑龍江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彩繪藝術,在具體施工時受氣候、材料等諸多影響,有一定講究。第一,季節和氣候上的限制。以貼金為例,由于彩繪中的貼金工藝要在室外操作,所以對季節性有一定要求,甚至在一天中的時間都要有選擇。在季節上,過干或過濕都不適合貼金。春天時,東北氣候干燥,導致未貼完金時,油便已經干了。而夏天空氣濕度大,打完金膠之后,因里面含水量較大,可導致黏結強度不夠,也不適合貼金。所以,就干濕度而言,秋天最為合適。綜合上述因素,多數彩繪工程,均為春天開始動工,夏天做完,秋天是最后的貼金程序。在貼完金,找完彩后,工程方可結束。在一天中,貼金也是有規律的。前一天晚上刷金,當天上午貼金,中午就不可再貼。同時,貼金時間也要因天氣而異。刮風、下雨均不能貼,甚至有時描了多次也不能貼,因為天氣不適合,可導致貼的金不易托住。第二,防腐防水有講究。在防腐和防水上,肇源古建筑彩繪的特點是在雨水澆不到和淋不著的地方,堅決不用油。因為油起到氧化作用,與空氣接觸后易褪色。這種情況下,肇源古建筑彩繪的防水主要用白礬加皮膠,即所謂膠礬水。以前是皮子熬成片膠和粒膠,勾兌成液體,將其刷在彩畫表面。如該處日曬時間較長或雨常淋到,可多刷幾次,并在上方罩些自行熬制的桐油。如不經常雨淋日曬,刷兩次膠即可起到防水之用。膠水濃度以藝人實際操作為準。一般而言,有經驗的藝人通常采取用口嘗的方式進行測試,將膠礬水調至微甜即可。如味覺微苦,便是礬多了,仍需調整。第三,關于金膠的制法。金膠在過去都是藝人自己熬制,根據代表性傳承人鄭連昶口述,金膠一般用桐油或大、小麻籽油做原料。熬桐油時,需要土籽子。主要是起到炸煙,防止起火的作用。在熬制時,火候掌握也很重要,最后熬完的標準是熬出的油放一碗清水,油珠滴進去能沉到碗底,但沉底后待一段時間還可再漂浮上來,也就是要達到油在水里既不能沉底,又不能飄浮的狀態,這就很考驗藝人的技藝水平了。第四,關于貼金工藝。由于貼的金非常薄,密度較大,價值也高,到目前為止還是采用手工做,機械不易取代。只是把過去手工砸的錘子,改成磕頭機式的錘。這要求藝人掌握力度要很精準,同時也是工匠藝人們的一項絕活。口傳經驗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去切身感受。由于金子薄,一般采用兩張宣紙夾一張金子,如何將其它拿開,過去匠人們通常有幾種方法:一種是在貼金的前兩天將頭剃成光頭,用剛出的頭茬將手蹭一下,在金子紙上稍按,金就吸在這個紙里了,這實際上就是采用了電荷原理。揭開兩張紙后,金貼在其中一張上,可以任意貼。還有一種是噴霧法,即用小水壺一掃,夾金的紙稍見著潮霧,便可將金子就吸附,這實際也是物理原理。在以前操作過程中,藝人用嘴唇噴霧,但有一定的技巧性,這種噴霧方式稱為過金。此外,還有錐金、泥金等工藝。所謂錐金工藝,就是在彩塑或彩畫上做圖案時,用骨筆(即動物骨頭做的筆)畫線,骨筆要有迎面、有側面,細膩的地方用細線,粗的地方用側面。還要用雞蛋清調所需要的顏色。在和完色后,先把這一塊全面貼上金,貼完待干到相應程度后,再把雞蛋清化的色刷上。這項技藝一定要掌握好干燥時間,如果時間太長,完全干燥后畫不上,時間太短則畫不成型,掌握好時間和火候是很能體現藝人本領的。泥金就是把整個金紙都捏成碎片或粉狀,用它來堆圖案,底下再用大漆,最后呈現出的類似于用金子鑄成的圖案。這種工藝因為造價較高,真正用的很少。
2007年,“肇源古建筑彩繪”被列入黑龍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省、市、縣有關部門也對該項目給予了一定支持。其中,肇源縣委宣傳部、肇源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主辦的“流光溢彩——肇源古建筑彩繪”專題展,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提升了影響力。
在政府主導的同時,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傳遞者,在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08年,鄭連昶被黑龍江省文化廳認定為“肇源古建筑彩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將畢生精力用于古建筑彩繪技藝的保護,在東北、華北等地修繕了大量古代廟宇。《中國建筑彩畫圖集》收錄的黑龍江省僅有的兩幅彩繪作品均出自他的手筆。鄭連昶不僅彩繪工藝精湛,還致力于理論研究。早在1993年,他撰寫的《黑龍江地方彩畫》被刊載在《古建園林技術》當年度的第4期,該文章主要從結構、等級、種類等方面對肇源古建筑彩繪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填補了黑龍江省有史以來古建筑彩繪沒有文字記載的空白。
在近半個世紀的從藝和傳藝生涯中,鄭連昶對先輩藝人的彩繪技法進行了系統總結,并根據自身實踐經驗,對這項傳統工藝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進,為肇源古建筑彩繪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事跡也多次被《大慶日報》等媒體予以報道。目前,鄭連昶根據多年來從事彩繪技藝的實踐經驗,已整理完成《黑龍江古建筑地方彩繪》一書,現待出版,進一步推動了這項傳統技藝的發展。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肇源古建筑彩繪”作為一項傳統工藝,其工序繁雜,且純手工操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當今時代,隨著噴漆、噴繪等技術的應用,多數古建筑修復都采用圖紙施工。而且,由于工期限制,彩繪藝人也沒有足夠時間去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繪制。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效率有所提高,但失去了原有技藝的靈氣和精髓。因此,肇源古建筑彩繪的保護和傳承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采取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