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毅
廣西北流市扶新鎮初級中學
學習語文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相關知識,更需要注重學生素養的提升。而將經典誦讀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就是給初中語文知識的“這盤菜”里加入了“調料”,讓學生深刻體會語文知識的味道,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和文化魅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和綜合文化素養。
1.領會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多年的華夏歷史記載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無數經典篇目,這些文章中的每個詞句都對現代人的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通過經典誦讀,體會古人的思維方式,感悟到古人的智慧,有助于幫助學生們有效地識別信息,并在社會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偉大。
2.樹立正確的三觀。以文化育人、以文育人。學生們在誦讀中華經典作品過程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的重要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自身為人處世融合在一起,培育學生良好的品格、道德修養。如《論語·子罕》中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學習,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鼓勵學生們在人生漫長的曲折之路中堅持本心,無所畏懼,一路向前,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
3.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觀念尚未成熟,看待事物過于片面,缺乏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初中生們很容易受到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誘導而誤入歧途。而在經典文化中,不乏一些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等教育內容。比如《道德經》教會學生們“以德報怨”“行善”“謙虛”,而《國殤》教會學生們要“愛國”,培育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
1.甄別篩選經典材料。世界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多的優秀作品,但語文教師不能一股腦的將這些經典材料全部“灌輸”給學生們,應當以新課標為依據,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學校教育理念等方面對經典作品進行篩選,以此激發學生對誦讀經典的興趣,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比如,根據“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選擇中國著作《論語》《大學》等,使優良的思想滲透至學生們的心靈中。當然,在對誦讀的經典文化內容進行篩選時,還要考慮學生年級層次、理解能力的不同來循序漸進地安排誦讀課程。比如,在經典誦讀過程中,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閱讀難度較低的著作,比如《唐詩三百首》《將進酒》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提供一些更具深度的作品,比如《中庸》《勸學》等,使初中生們在誦讀時可以更好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
2.營造誦讀經典校園氛圍。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可以促進學生們良好習慣的形成。將經典“詠”流傳,提升學生素養,自然就離不開創建書香校園,營造良好誦讀氛圍。例如,學校可以在校道走廊以及教學樓外墻等比較顯眼的地方張貼一些名詩名句,在教室里掛上引人深思的哲理句子,在宣傳欄、黑板報上宣傳耐人尋味的經典故事,讓這些經典名句、作品真正的走入到學生們的心中,使他們能夠浸染在經典誦讀氛圍中,讓經典作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養分”。
其次,我們要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中營造出濃厚的經典誦讀氛圍,鼓勵學生們收集并誦讀一些名言警句,全班學生齊聲朗讀,并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指導,讓他們沉浸在經典誦讀中,感悟先賢們的睿智。另外,為了提高經典誦讀的有效性,每周至少安排一節經典誦讀課,并引導初中生們制定經典誦讀計劃,選擇一些適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誦讀篇目,定期檢查誦讀效果,建立良好的評價體系,通過閱讀收獲,長期積累,提高初中生們的文化素養。
3.積極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水平,我們應創設各種機會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當然,農村中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們的個性特點、學習情況等,注意誦讀活動的階段性以及誦讀活動的連續性,切忌急功近利。在開展誦讀教學活動當中,誦讀的活動形式應當不拘一格,并根據學生誦讀的篇目進行具體地考察,綜合評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
例如,學校可以舉辦讀書節、古詩新唱、誦讀大賽等等,通過朗誦、吟唱以及表演等等多樣化的形式,全方位重構、重演經典,并以此作為基礎讓學生們對經典誦讀有深層次、多角度的理解,激勵學生們主動參與到經典傳承活動當中來,咀嚼體悟,潤養身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為了讓學生們沐浴在文化的陽光之下,語文教師應注重經典誦讀的價值,讓經典作品走進校園、走進初中生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逐漸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讓學生更加明白讀書目的和做人準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