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贊楊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萬隆中學
就語文學科來說,信息化技術為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了挑戰。語文教學是最具有創新力的一門學科,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很強。因此,語文教師的課堂建設容易兩極分化,要么成功要么失敗。所以語文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與時俱進的能力,把握好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語文文化素養,還要培養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因而,初中語文學科教學要利用信息技術的超前性和開闊性,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
實現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最好的還是走學生興趣愛好的道路。興趣是促使學生研究探索的主要動力,信息技術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中呆板的教學短板,將學生的興趣搬進了課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聲音化、動態化和色彩化,使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學生對這一故事已經非常熟悉了,對里面皇帝的人物形象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雖然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但是作為初中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帶領學生去剖析課文的本質,體會這篇童話故事的諷刺意蘊和現實意義。正是因為大家都對這篇文章太熟悉了,所以有時候往往會達不到特別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從信息技術的方面尋找教學的突破點。比如,課文中的皇帝穿著據說只有聰明人才能看見的衣服光著身體在街上游行,實質上自己才是最愚蠢的人。那么假如裁縫真的為他做了一件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讓他去街上游行,這時會怎么樣。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設備,播放穿著漂亮衣服的皇帝游行的視頻,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對比,去感悟這篇童話故事的諷刺性。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要沖破思維的牢籠,從新穎的角度來激發學生進行奇思妙想,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信息技術能夠有效的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快速提升。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信息技術擁有豐富的資源和素材,具有強大的綜合表現能力,在無形的中就促進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邏輯思維能力。[1]
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名著導讀《西游記》的精讀和略讀課程時,這是一節綜合實踐課。首先,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中放入《西游記》中的一個故事情節,詢問學生這幅圖出自哪部名著,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由于這本名著被翻拍成了電視劇,所以教師可以插入電視劇中的劇照,來喚醒學生的記憶和學習的熱情。《西游記》中有:大鬧天宮、大戰紅孩兒、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精彩片段。教師可以挑選其中的一個精彩片段,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運用多媒體創設一系列的動畫,將學生的閱讀與圖像結合起來,通過具體的語言、神情、動作來揣摩人物的特征,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講解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引入名家名言,讓學生就其中的某一個故事來進行續寫,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在課程結束時,可以放入其他的作品供學生研讀。信息技術大大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于教師結合古今中外,名家名言,幫助學生對語文的學生有更深刻的認識。
創設教學情境是學生想象力的源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2]信息技術可以突破語文教學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材料和聯想的平臺。
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女媧造人》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作為導入,讓學生先進入一個神的境界,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女媧造人”短片給大家看,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再現女媧造人的情景,促進課本與學生之間交流聯系,將學生帶入到原始的社會中去,感悟這個世界的神奇與美妙。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就是一個強大的資料庫,它涵蓋了人類所有的財富,是一個移動的寶庫。為學生提供了影視資料、畫面、文字、聲音等,帶領學生一起去探討語文的奧妙,感受學習的魅力和愜意。使學生真正的進入文本,豐富自己的表象儲備,提高感知能力。
語文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教師要有前瞻性,看到時代發展的方向。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是實現教學能力和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是提高語文教學創造力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