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亭 蘇海燕 暴亞麗
河南省南樂縣寺莊鄉中心學校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產生攀比的心理不可避免。許多農村學生由于家庭、生活環境等原因會缺乏交流的技巧和信心,以至于在解答語文問題時常常不具備良好的語言邏輯性。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語言表達問題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要構建教學情境到在教學中導入交際活動環節再到對交際過程進行點評,通過完整的教學體系培訓,進而從根本原因改善學生口語交際的問題。
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目標只有考出好成績,忽略了技能方面提高的規劃,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農村學生往往只是埋頭苦背和練習習題,會寫語文但不具備說語文的習慣,久而久之,自然口語交際能力弱。教師可以在講解習題的過程中利用題目本身的內容來創設情境,創設情境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制造與題目環境符合的氣氛,觸動學生的情緒并有感而發,從而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語氣和流利的語言回答問題。[1]
例如,《鄧稼先》這篇文章是考試的重點,大部分試卷都會出題:讀完原文,你認為鄧稼先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但是大部分學生很難完整地描述出鄧稼先先生的品質。這時,教師可以播放那個時代的背景視頻,利用視頻創設情境,視覺和聽覺刺激學生,學生看到當時中國那么不發達,核彈研究那么危險,鄧稼先先生還不顧一切地要回到祖國,自然就會情緒高漲。教師再進行提問和學生開放式的交流鄧稼先有什么品質你從哪個方面看出來的?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答出鄧稼先的優秀品質、制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利用情緒觸發交流還能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傳統的教育往往都是教師單方面的講解,課堂以教師為主體,而且這一現象在農村的教育中最能體現出來,因為農村初中教育沒有足夠的資源能讓學生經常到特定的場所進行大型交流活動。這時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將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轉換為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發揮學生的主導性才能使教學課堂更具開放性,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也有更多的自主交流空間來提高表達和傾聽能力。而在對照農村現實資源最適合開展的教學方法就是小組合作模式。[2]
利用小組合作模式能給予學生互動和交流的空間,不僅能增進班集體的感情,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表達技能和合作意識。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將班級分為多個小組來討論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語言?看哪個小組討論的種類最多,學生一開始會很迷茫,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教師這時就要作為引導者,傳達大自然的語言其實就是自然現象,通過討論在導入教學內容。課堂初期利用小組合作能有效使學生將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交流過程中能鍛煉學生如何用語言采納他人的觀點或讓別人看好自己的觀點,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
農村學生對待口語交際能力的好壞沒有正確和客觀的衡量標準,大部分學生認為咬文嚼字正確、語速快就代表口語交際能力好。因此,很多學生在交流中常常爆粗口,說話沒有禮貌或者交流沒有任何感情。因此,要想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說得流利,還要引導學生說得正確,懂得用語氣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開展活動,進行測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活動的情況針對性地指出表達過程中的問題,學生有方向學習,自然能改正自身口語交際能力不足的弊端。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皇帝、裁縫、小孩等角色到講臺上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指出學生交流過程中的問題,例如裁縫騙皇帝的語氣不到位或者是交流的語言不對。教師在指導學生在現實揭穿別人謊言的過程時也不能像故事中如此直接,要懂得寬容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點評,學生就能真實地感受到交流中用不同語言文字和語氣所帶來的魅力,進而促進學生情商的提高,增強交際能力,而且也能起到一定的德育作用。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不管是對提高語文考試成績,還是對學生日后在社會上與他人相處都是非常有用的技能。教師要利用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想說的興趣;開展小組討論學習,培養學生敢說的自信;針對性改正學生表達問題,引導學生掌握會說的技巧。學生能想說、敢說、會說,那么自然能有效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能有效輔助日常交流和語文學習,提高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