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薇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教育和體育局
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創新就是要增強培訓的有效性,提高培訓的質量,在提高教師個人能力的基礎上,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實現整體素質的提升,而這與新時期的教師發展理念和新型的教師培訓模式分不開的。
傳統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是偏課堂講授式的理論性學習,不少中小學教師在參加培訓后收獲不高,缺乏積極性,更缺乏后續的在教學工作中的實踐與反思。因此要創新培訓理念,一是要樹立一切以培訓對象為中心的理念,以其需求為出發點,尊重他們的現狀和需求,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類培訓。二是樹立培訓者首先是一個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課程理理念下轉變角色,先要做一個學習者,后才是一個培訓者。做一個研究者和合作者,與不同層次水平的教師和不同領域的教師團體合作,在集體的討論和思維碰撞中互相督促,互相影響,實現教師的共同發展。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要面向整個教師隊伍,突出發揮骨干教師的帶頭模范作用,還要注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建設,因此,我們就要對培訓內容進行創新。在切實可行的培訓目標指導下,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和培訓方案,保證培訓的實效性。首先要把師德師風方面的培訓作業重點內容。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教育作為培訓重點,把其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來抓,這是基礎。另外,要強化教育教學技能和策略的培訓。理論終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才能體現,培訓者要走進一線教學,真正了解中小學教師所需所求,廣泛征求教師意見,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培訓內容和相關課程,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讓培訓效果落到實處。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見效慢的工作,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須致力于培訓方法的創新。目前的培訓多以專家講授式的課堂式理論性培訓為主。理論學習是方向,還要把理論培訓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可采用先集中培訓,再專項研討,結合案例教學、教學觀摩、集體教研討論等方法,加強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指導和提升,重點研究解決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有集中培訓,遠程網絡培訓,校本培訓等。這些培訓模式各有優勢,但也存在自身的弊端。
集中培訓有固定的培訓地點,中小學教師聚在集中的地點在固定的時間共同參加培訓。在信息化的如今,網絡培訓模式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開放的教學資源共享體系,為教師搭建了互動交流、反饋討論的平臺。這種培訓方式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參與培訓。我縣大多數中小學校處于農村地區,加強發展校本培訓更適合教師的發展。校本培訓可以解決農村學校經費短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將培訓體現于日常教育教學中,調動的教師學習的積極性。
根據實際需要,整合性的運用多種培訓模式可以顯著地提高培訓效果。采取“專家引領+骨干推動”“全員培訓+專項培訓”“遠程研修+線下集中”“名師送教+對口交流”“教研訓一體化”等培訓模式,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將培訓資源覆蓋到城鄉學校和公辦民辦學校,擴大了培訓的覆蓋面,從而實現全縣教師綜合素質整體提升。
建立健全教師培訓管理、督導、評價機制,才能有效保障培訓目標的實現。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系統是做好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要保障。領導重視,自下而上構建市、縣、校級培訓網絡管理體系,層層抓落實,確保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中小學教師是自主的學習者,推行出一套適合成年學習者特點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培訓成功的關鍵。首先不只是培訓后的如心得體會等形式的結果性評價,而要重視對參訓者在培訓過程中的收獲和體驗、能力等給予評價,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其次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重視在培訓過程中的自我反思與自我改進以及學員間的互評,使學員實踐中自我反思,互相欣賞。最后評價方式和方法要多種多樣,如問卷式調查等。培訓組織機構根據培訓反饋及時調整培訓活動,保證培訓效果最優化。
教師素質的提高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教師培訓工作更是一個不斷創新的,不斷進步的過程。構建以縣域為主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體系,促使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在不斷的創新中改進,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教師的發展。教師則需要不斷地在反思中改進,不斷地質疑、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及時找出并改善教學中的不足,不斷積累教學經驗,真正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