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西豎學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目前數學教學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同時還要保證班級上所有學生都能健康成長,所以數學教師應該知道不同學生間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所以對數學學習的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存在不同,所以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在課堂上運用分層教學方法,這樣能促進整體教學質量,推動教學目標的順利開展。
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什么次次都無法提高呢?這是因為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忽略了哪些在班級末尾的學生。數學的學習非常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大多數的學生這種能力都不是很凸顯,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都得到進步,在保證優秀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的前提下,要多將教學精力放在班級中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分層次的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效率會有一定的提高,學生成績也能夠高效得到改善。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表內乘法(一)”這一部分內容時,關于計算類的數學學習內容,學生常常是望而止步,害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但是數學學科其中偏偏包含最多的就是這樣的內容。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也會發現,一部分學生很容易去掌握,那么他們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是有自己的方法的。但是另外一部分學生就不能夠很好的去掌握。教師這個時候應該將精力多放在這些無法熟練掌握該部分內容的學生身上,對于那些比較優秀的學生,教師便可以采用更高的要求來帶領他們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然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雖然會多花一定的時間,但是學生都能夠得到進步,成績都能夠得到穩步的提高。分層教學就是對不同的學生采用分層對待的方式,這樣不僅僅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學習數學,要注重知識的積累,為以后的各科學習打下基礎。教師不能為了教學進度而盲目開展教學,應當循序漸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分層次教學的目的是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加強知識的掌握,夯實學習基礎。教學活動由易變難,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講授“小數乘法”一節時,考慮到學生剛學過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對這方面的知識還要加以復習。所以在課堂開始我提問學生“我們已經學過小數的概念了,小數的加減法需要注意什么呢?”學生根據我的問題開始回答,有的學生說“加減的時候要把位數對齊”;有的學生回答“小數部分不能忘記‘滿十進一’”。在復習了這些內容后,我開始了新課的講解。我告訴學生小數的乘法,與小數的加減法有相似的地方,在我們做題的時候,要注意觀察他們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有把小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熟練運用了,小數的乘法和以后關于小數的數學運算才能學得更加輕松。學生的課堂注意集中,通過復習之前學習內容,學習稍差的學生會再次對知識進行理解,學習較好的學生也會將知識鞏固,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分層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非常實用,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礎。
分層任務設計也是分層教學實施的重要環節,分層學習任務設計是否科學與合理,直接影響到每個層次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效果,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地重視起分層任務設計,并積極地結合不同學生層次的不同,科學化、合理性化進行分層學習任務設計,以滿足學生在課堂的差異化學習需要,助力教學效益的提高。
例如,在分層學習《克和千克》小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并以基礎層次為標準,為學生設計統一性的任務,如了解1克和1千克的概念;進行簡單的克與千克的換算;了解生活中1克和1千克的重量等,讓每個學生都較好的對這些內容進行學習。而對于提高層次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在上述任務的基礎上,設計更具有難度系數,且啟發性和概括性更強的任務,以較好的挖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
分層教學模式的終極階段是評價標準的分層次,評價要在維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下,客觀真實地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標準不是相同的,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采用 不同的評價方式,做到激勵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對于學習落后的學生多采取鼓勵教育,及時指出他們的微小進步,培養自信心,每當他們有所突破的時候,都可以評為“學習積極分子”;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要使用“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的方法,既要給予肯定也要指出不足之處,為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積極進步,直至達到評為“三好學生”的標準;學習優秀的學生要高標準地提出要求,他們的對手是自己本身,需要適當地給予刺激,使他們不斷地超越自我。
數學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分層遞進,在不斷探索中獲取知識,走向成功。在課堂上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此,分層次的教學就保證了學生的課程參與度,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尊重每位學生的基礎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