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彩云
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教學有效性是英語teaching effectiveness或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的漢譯,或者說是“有效教學”的名詞性表達形式。關于教學有效性的具體解釋,學者們雖各有闡述,但其本質是趨同的,有效教學的“效”主要是指三個方面的效:一是指效率,二是指效益,三是指效果。光有效率不行,還必須做到效率高、效益大、效果佳。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看,“效率高”是指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語文知識,在語文測試中準確率高、分數高。“效益大”是指學生在課堂中語文學習積極性高、興趣濃厚,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出學生的全面發展。“效果佳”是指教育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保持一致,通過學習以后,學生在某些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基于此,可知教學有效性的內涵是豐富的,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目標導向,注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第二種是結果導向,注重教學的實際效果;第三種是學生發展導向,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發展;第四種是過程導向,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筆者認為,無論是哪一種內涵,都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收獲與發展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有效性的落腳點。
所以,有效教學是指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能根據學科特點、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具體情況來組織課堂教學,學生能全程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師生間進行有效互動,最終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培養,綜合素養得到提高。真正的有效教學課堂不是課上得花樣多,而是在整個教學中,學生學到了什么,增長了什么知識,綜合素養是否得到了提高,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效果。
課堂是教學的主基地,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在新課改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研究者們開始關注“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都提到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致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由此可知,語文課堂承擔著母語教育的重任,有著多重功能和教學奠基作用,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將會影響語文教育重任的是否順利落實和完成。
如何判斷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簡單指教師把這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毫無遺留地傳達給學生或教師將所有精力地投入教學中、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批改作業的及時、測驗的頻繁度等,而是指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沒有興趣到有興趣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沒有學到或學的好不好,才是關鍵。應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作為評判標準,即現代教育提出的三維教育目標——文化知識的掌握、學習的過程和情感和價值觀的體現。如果語文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會學會知識,是否具備合作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境界是否得到升華等,即便教師教得再努力,學生學得再用功,沒有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也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行為。
因此,筆者認為,一堂有效的課,語文教師應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堅持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將學生當作課堂學習的主體,使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學會并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是課堂“主講者”的角色定位發生了顛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是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語文并且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此可知,學生才是是課堂的主體和中心,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將課堂中心聚焦在學生的學習體驗上。但是也不能陷入一個理解誤區。現在,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把課堂舞臺全部交給學生,甚至退出課堂舞臺,當起了“觀眾”,成為課堂教學的“邊緣人”,致使整個教學成了滿堂的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造成課堂教學過度放任學生,教師的教學作用被忽視,這是對教師角色定位的錯誤認知。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指導要求,語文教師應該為學生提高更加精細的、富有創造性的指導工作,教師要實現從“主講者”到“主導者”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師應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給予點撥糾正,釋疑解惑,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于語文課程資源,王榮生教授說:“語文課程資源是指教師為達到語文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邏輯地蘊藏著教師參與課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等理念”。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紙質文本,也可以是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該積極開發和利用,結合相關論文和文獻資料。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其實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吃透教科書,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練習要素,選擇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語文教師自身對教材沒有吃透,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難點不清晰,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語文教材作為教學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很多語文教師也忽視了課堂朗讀,對教學內容如蜻蜓點水,沒有深挖和討論,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語言學家于根元教授指出:“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中國環節,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我們并沒有一個嚴格固定的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什么方式最好,什么形式最有效,語文教師能做的就是挖掘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普通的課堂千篇一律,有效的課堂應是與眾不同的。
在語文課堂中,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策略。運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課堂教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所指出:“語文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自主的學習情境”。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和生活經驗背景,創設的具體可感的場景或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在創設教學情景時,既可以利用音樂情境烘托,營造情感氛圍,同時也要注意音樂情境的創設不可以喧賓奪主,也不能隨意安插,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將語文課變為音樂欣賞課;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了解課文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理解文章內容;還可以提出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惑,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進行聯想和思考,喚起學生求知欲望,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創設問題教學情境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從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關聯點出發進行問題情境設置,參考學生的知識背景,找到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的關聯點來產生問題,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二是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創設問題情境。在教育學領域有一句經典名言,即“跳一跳,摘桃子”,教學不是一味的拔高,而是在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水平進行教學,通過教學發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跳”起來,摘到桃子。
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興趣更是不容小覷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語文課堂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興趣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求知欲。學生只有把語文學習當作是一種樂趣、休閑活動,學生才會愿學、樂學、勤學語文,改變他們被動學習的局面,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的魅力有待教師引導學生一一去領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能夠發現語文的魅力,愛上中華文化,愛上漢字,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那么語文學習就不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自然會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著名教育家孫云曉教授特別強調:“好的關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共同特點,還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以及心理生理等特點,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是語文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構建民主的語文課堂,實現師生民主對話于交流,提高學生的語文課堂參與度;再次教師要關愛熱愛學生,多鼓勵和多肯定,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最后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重塑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
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使學生愿意與教師交流學習,才能調動其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那么語文課堂就會成為互動型課堂,最終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可忽視的核心問題。我國教育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生應是教學有效性的最大受益者,教師在學生發展過程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在語文課堂中應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起來促進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