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龍利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三岔河小學
在進行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銜接教學時,教師需要重視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處于同等的教學地位,借助課內閱讀指導課外閱讀,借助課外閱讀豐富課內閱讀。小學生的閱讀素養不夠,課外閱讀可以彌補課內閱讀的局限性,同時,學生從課內閱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和知識儲備,也會反哺課外閱讀,保障課外閱讀的順利進行。教師要提升自己的閱讀素養,能夠發現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有效銜接點,使銜接順暢自然高效。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內容的相似性是在閱讀過程中快速地汲取和理解閱讀內容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往往會尋找課內外閱讀內容的聯結點,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體驗中進一步理解和認識閱讀內容。
例如在學習《姓氏歌》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將《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經典名篇引入課堂,這些閱讀內容既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很符合孩子們的理解和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將其有效地結合起來,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如《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是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深受其父曹操的喜愛。說到曹沖,自然而然地講到其父曹操的故事,其父曹操乃是三國時期的名臣,說到三國時期的故事,引出《三國演義》小說,由其中的個別故事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在閱讀引導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閱讀情境和畫面,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和畫面的感悟中,激發起對閱讀的濃濃興趣,從而使他們在興趣的引導下能夠積極地開展閱讀實踐活動。
閱讀方法是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依據文章的題材和內容特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在對閱讀方法的認識和體會過程中,有效地鞏固對閱讀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的故事,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烏鴉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思考,使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故事其實是用烏鴉代指人,用烏鴉的遭遇代指人的遭遇,烏鴉用智慧戰勝困難的過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善于動腦,勤于思考,學會用智慧去戰勝困難。這種用動物喻指人的寫作方法非常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發展規律,因此受到學生的喜愛。這篇課文出自《伊索寓言》,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將類似的以動物喻人的故事介紹給學生,有許多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如《龜兔賽跑》《狼和小羊》《農夫和蛇》《狐貍和葡萄》,這些故事不僅適合學生閱讀,而且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如可以進行故事的演繹,讓學生組成小組,從故事中找自己喜歡的閱讀內容來進行演繹,為大家展開一幅豐富多彩的閱讀畫卷。通過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這些故事內容展開具體形象的認識,從而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認識和促進其思維發展。
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小學語文教材往往將內容、主題、思想等較為接近的文章組合到一個單元的學習實踐中,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認識得更深入。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是學生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認識體驗的有效手段,在閱讀的過程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汲取人生的智慧,培養語言和思維習慣,使學生在具體的閱讀實踐過程中提高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課文3單元的內容時,很明顯能夠感受到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聽從他人善意的忠告或勸告,一意孤行,最后導致自己犯下了無法彌補的錯誤。同類型、同題材的閱讀故事或內容的引導,讓學生在對閱讀內容有效體驗的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課外閱讀體驗,引導學生體會《格林童話》中《灰姑娘》《白雪公主》《玫瑰公主》等故事情節離奇曲折,內容驚險奇異,變化莫測;體會《貓和老鼠》《狼和七只小羊》《金鳥》等故事中生動有趣的動物們,它們既具有人的情感和思想,又富有動物的特點,生動可愛;體會《快樂的漢斯》《三兄弟》等故事中這些勤勞質樸而又幽默可愛的人物;等等。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交流實踐的有效開展能夠為學生的閱讀活動創造有效的空間,讓學生在具體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在多元化的認識和體驗過程中,豐富認識和體驗過程。學生的閱讀是其自身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由于自身的知識和認識的局限性,對于文章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局限在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界限內,若是遇到較為深刻的閱讀內容和題材,學生的認識和理解難免不到位。這個時候,適時地開展閱讀交流體驗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地聯結起來,能夠為學生創設豐富有效的閱讀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閱讀體驗過程中感悟閱讀體驗的豐富性和形象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思維發展,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