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宇
湖南師范大學
賽德爾認為習語是英語總詞匯中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牛津英語大詞典》將習語定義為“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由此可見,習語具有語義的統一性,即習語的整體意義通常不能從作為其組分的各詞語的語義中推出(葛建民、鄒積會,2011)。習語的語義與其表面意義有關,但又超出其表面意義,但習語語義的來源也不是毫無理據,語言是人類經驗的體現,因此習語的語義與語言使用者自身的經驗有關(劉桂玲、林正軍,2012)。隱喻指人類利用熟悉的具體事物(指人的自身經驗)來理解模糊不清、難以界定的抽象事物。這一過程與習語從形象具體的本義引申為抽象的特定含義相似。因此心理語言學家Gibbs(1993)認為習語是隱喻概念的表層現象,可以通過隱喻來理解習語的含義。基于此,本文利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來探討英漢習語的異同。
Lakoff和Johnson(1980)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還是一種認知方式。人們通過具體的源域來認識抽象的目標域,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就是隱喻。隱喻分為三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結構隱喻指用X概念來構建Y概念,這樣用于X的詞匯表達也適用于Y。方位隱喻指用“上下”等空間特征來描述其他概念。本體隱喻分為實體和物質的隱喻以及容器隱喻。實體和物質的隱喻指用實體或物質來描述經驗;容器隱喻指用容器來描述狀態、事件、地域等。
本文基于隱喻概念理論來分析英漢習語的異同。
隱喻是一種各民族共有的認知方式,它為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心理基礎(徐未艾,2010)。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許多相同的習語,即英漢兩民族用相同的源域來表示同一目標域。人發怒時面容發紅、血液溫度上升,因此英語和漢語中都有“ANGER IS FIRE”這一結構隱喻,與火有關的表達都可用于憤怒。如:“What a spit-fire she is,” thought Jane.“她真是個火爆性子”,簡心中想到;Henry’s parents are breathing fire over his bad grades.亨利的父母因為他考得差而氣得噴火;“ANGER IS HEAT”為實體和物質的隱喻,如:If I occasionally lost my cool, it was a blast.如果我有時頭腦發熱,那只是一時沖動而已。“Body is a container”為容器隱喻,“ANGER IS FLUID”為實體和物質的隱喻,因此有如下表達:The politician’s hypocrisy makes my blood boil.這個政客的虛偽把我氣得熱血沸騰。“ANGER IS MADNESS”為結構隱喻,如:When she knows you eat her favorite chocolate,she’ll do her nut.如果她知道你偷吃了她最喜歡的巧克力,她會氣瘋的。“ANGER IS AN ANIMAL BEHAVIOUR”為結構隱喻,如:If we don’t finish our work on time,our boss will eat us alive.如果我們不按時完成工作,我們老板會氣得把我們活吞了。此外英漢都有“HIGH IS UP”這一方位隱喻。如:Tina is feeling up today.今天蒂娜很高興;The success boosted by spirits.這一成功使我情緒高漲。
文化、環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人認知世界的方式尚且有差異,更何況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徐未艾,2010)。英漢兩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典型性,對待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英漢兩種語言的部分習語使用不同的源域表達同一目標域或用同一源域表達不同的目標域。例如,歐洲是游牧文明,狗能幫忙捕獵、看守羊群,且天降洪水時上帝選擇狗陪同諾亞乘坐方舟逃離,所以英語習語中狗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的。如:“PEOPLE IS DOG”為結構隱喻:He is really a lucky dog.他真是個幸運兒;She is the only top dog in the family他是這個家族唯一的成功人士;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每個人都有走運一天。而在中國古代一般只有富人才養得起狗,所以狗代表欺壓百姓的權貴,如漢語中有“狗仗人勢”這一說法。由此可見,盡管中國人很喜歡狗,但狗的形象在漢語中大多是負面的,有“雞飛狗跳”、“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習語。在英語文化中上帝是牧羊人,普通百姓是羊群。英語中有“ PEOPLE IS SHEEP”這一結構隱喻如:sheep that have not a shepherd指毫無組織紀律的人群,而漢語中表示這個意思的詞語是“烏合之眾”即像烏鴉一樣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英語中有“BLACK ID DOWN”這一方位隱喻,black sheep在英語表示集體中的敗類,因為英國人認為黑羊是不吉利的象征,黑羊混雜在白羊群中易使白羊受驚,且黑羊毛也不如白羊毛值錢,因此black sheep指有辱門楣的人、敗類。而漢語是用“害群之馬”表達該意思。此外英語中還有“ WISE IS OWL”這一實體和物質的隱喻,如:Daisy is as wise as owl.黛西和貓頭鷹一樣聰明。而中國人認為貓頭鷹象征著厄運的前兆,所以貓頭鷹在漢語中一般表示消極的含義,如“夜貓子”指經常熬夜的人。
英漢民族認知方式的異同使得英漢兩民族對源域和目標域有不同的理解,進而導致了英漢習語的異同。英語學習者可以通過理解英語民族的文化、運用隱喻概念理論來理解英漢習語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