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媛
陸軍步兵學院基礎部外語教研室
早在1981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便已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他們主張從學生的眼光來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實現個人價值以及追求自由的人生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個理論無疑是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動力學說的影響。其次,機能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對知識的吸收要建立在主動接受接受的基礎上,在原有的知識儲備上,通過主動積極實踐,建構新的知識體系。而被動地接受的知識,因為是被動接納,沒有與原有知識形成很好的融合,就容易出現學會但是不會應用的情況。
通常,高校的英語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老師利用自己豐富的知識、精湛的課堂講授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但這種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師在授課時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多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英語知識。英語作為一門應用型科目,其教學應以實用目的,教學的方法和內容都要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在大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主要起到的是輔助作用。
在此背景下,“生-生交流式學習”和“師-生交互式教學”是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在學會如何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人交往、合作。
1.淡化語法教學。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首先便要降低語法教學的比重,盡可能簡化語法理論知識的講解,避免繁雜的句式結構分析。并且,應盡可能將傳統教學中常用的“背單詞”和“長難句練習”等停留在詞句層次的練習提升到語篇層次,避免枯燥的語法練習,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過程中學習到英語的用法、內涵及其背后的文化。
經調查研究,在實際英語學習過程中,從語法、詞匯中學習英語知識雖然可以很快地掌握英語的基本原理,但是在面對生活中對英語的實際應用時,這會顯得很生硬。而且,大學英語教育是建立在小學、初中、高中這種層層提升的英語基礎教育模式之上的,在初中和高中英語教學時,語法教學就已相當完整。也就是說,大學生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英語儲備,包括詞匯、語法、口語的相關知識。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淡化語法教學,更加注重聽、說、讀、寫的實際應用的教學。
2.變革評價考核方式。其次,傳統的學習考核方式通常是書面測試,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把口語測試納入最后測試,實施書面與口語相結合的考察方式,并且口語測試要設置發生的具體場景。主要考察聽說能力,將口語發音、口語聽力融于一體,系統地強化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在教學評價方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摒棄了“一站式”評價模式,即僅僅以期末書面成績來區分學生優良的評價模式,而趨向于“養成式”評價模式。所謂“養成式”評價模式,是指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評價,它著重分析和反饋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并用以指導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從而促進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進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梆B成式”評價模式也考慮到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表現和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從單向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變成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評估,教與學的兩方都包括在評價范圍內,使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緊密結合。
3.增加實踐教學。此外,高校英語老師應繼續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才能將自己龐大而又繁雜的英語知識教授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諸如PPT演示外,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各種形式進行組合,例如復制模擬場景和英語電影配音,并結合課外有趣的歐美影視作品、新聞熱點、科幻文學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改善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老師講老師的,學生聽學生的”的現象級問題。只有增強課堂教學的樂趣,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學生熱愛學習并積極運用知識的良性循環。
4.增強跨文化意識培養。最后,語言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載體,與其背后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東西方自古以來就有巨大的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自然也會體現在語言中。這會造成“每個詞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局面。為了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對英語的學習就必然要涉及到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借用英語諺語,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因為諺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表達形式,包含豐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不同,諺語的表達及理解也具有不同的特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此教學方式中,可以將中文故事逐漸轉變為英文故事,起到雙重教學目的。
隨著全球化浪潮不斷深化,世界各國聯系更為密切,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群分布最廣的語種,也成為當今社會人才應當具備的技能之一。如今大學英語教學是大學教育的重點,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目前也越來越被重視,重新設計英語語音學習環境,努力實現更加真實的文化交流是時代發展必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