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穎怡 李 敏 袁文婷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辦學能力和水平”。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培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
從當前國際和國內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情況來看,社會上看待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大家都比較注重對學歷、學位的的要求,對于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意識不夠強。面對現在高職教育的擴招,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規模同比較低,生師比較大,且按照當前教師隊伍招聘對教師學歷的要求,致使大部分高校的教師都是高等學校才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從未接受過相關專業的實踐實訓課程的培養,不具備相關的實踐動手能力,專業的理論知識大于實踐操作能力,即便在工作單位取得“雙師型”教師資格,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不能完全達到“理實一體”的教學要求。如果高職院校未能提供“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的有效平臺,是無法建成一支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的。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被提到了一個較高的高度,面對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水平已經相對滯后,生師比較大,教師在“雙師型”能力提升中也力不從心。同時,經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大多存在“雙師型”教師的認證制度不規范、引入渠道單一、培訓管理制度不健全、“雙師型”職稱評審制度欠缺、激勵機制有待創新等問題,以上各方面的問題都將影響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的發展。
根據國家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始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通過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的加強,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國家對高校的重要要求。圍繞產教融合新形勢下這一主線,提出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創新思路,通過拓寬人才渠道、筑建師資平臺、完善教師培養制度、健全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建設路徑,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德高技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充分融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基礎。由此尋求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能夠很好地符合職業教育和應用型高校特點。拓寬用工渠道,探索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的新模式。積極鼓勵“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通過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大中型企業合作的方式進行建立。建立健全職業學校和高職學校教師假期實踐制度,鼓勵高校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探究符合實際的職業教育需求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方法,能夠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并具有職業教育特色,能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體系。
以提升教師隊伍政治素質、師德素質、業務素質、雙師素質為目的,以“雙師”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堅持“校企共培、專兼結合”,培養一批業內認同、國內知名的教師和工匠。全面落實教師全員輪訓制度、新教師教育見習和企業實踐制度,并通過與省內機電專業頂尖企業及高等院校開展深度合作,打通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的雙向交流通道,通過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共建培養培訓平臺,加大對專業(群)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從源頭上解決現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難題,找到符合我省職業教育要求,契合高職院校發展實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體系,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水平。
通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案的推進和實施,培養一批業內認同、國內知名的創新型、服務型教師團隊,建成高職??婆c高職本科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引領職業教育現代化,為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全面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提供優質人才支撐。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并實施符合高校自身特點的四有“雙師”教師標準,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養,達到“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目標。優化產教融合“雙師”教師培養機制,創新學校與政府、企業共同培養教師的新機制,加強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建設,強化青年教師的培養,堅持新教師崗前培訓制度的實施,確保新進教師“先實踐、后上崗”。繼續落實專業教師“雙導師”培養制度,充分發揮企業技術骨干的優勢,通過老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對專業教師進行“雙主體”的培養,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為兼職教師,使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的比例有所提高。通過制定和完善“雙師”教師培養的制度,形成“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的長效機制。
按照“四有”好教師標準,將“師德師風、專業技能、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和教研科研能力”等納入教師評價標準,將師德、課程建設、指導技能競賽、參與企業技術攻關等作為主要認定內容,全面提升教師能力素養,提高具備“雙師”素質的專業課教師比例。
建立健全學校師德師風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領導,制定師德師風建設管理辦法,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制訂教師師德師風年度培訓計劃、考核管理辦法等,采用表彰、學習大討論、培訓、征文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定期開展師德師風學習、宣傳活動,使廣大教師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關于“三個牢固樹立”、“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等重要論述精神,并在學懂弄通上下功夫,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將師德師風教育作為新進教師崗前培訓和教師日常培訓的重要內容,并把考核結果納入年度工作考核、聘期考核范圍,并作為崗位聘用、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師德師風激勵、教育教學規范、學術研究規范、校外兼職兼薪規范等配套政策措施,深入挖掘身邊先進典型事跡,開展師德師風先進典型評選,面向廣大師生講好師德故事,廣泛宣傳師德師風先進事跡,用身邊的榜樣傳遞師德力量,以點帶面,營造人人學做榜樣的新局面。
構建以“校內實訓基地、科研科普基地、校中廠專業群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群”為支撐,以“校企名師、名匠(大師)”為引領的雙師教師培養平臺。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向、分類別培養具有特色的“雙師”隊伍,為教師的發展提供良好平臺,提升教師“雙師”能力,全方位推進高水平教師創新團隊建設。
制訂高水平教學團隊發展規劃,以重點專業或專業群為“領頭羊”打造教師創新團隊。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以提升專業教師“雙師”素質能力及建設專兼并行 “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為主要目標,通過與知名高校和企業開展合作,充分發揮特殊人才、名師和行業專家在教師培育、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開發教學資源,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教學能力、創新能力、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科研技改能力等。培養優秀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探索高層次“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構建教師培養有效平臺。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共建培養培訓平臺,制定專業和專業群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培養等制度,全面落實教師全員輪訓制度。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理論+實踐”等多種方式,為教師提供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及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的國內外培訓研修機會,提升專業或專業群帶頭人的應用研發能力、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實現骨干教師職業教育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和國際交流能力得提升。以博士學位研修、前沿技術研修、企業頂崗鍛煉等為抓手,有效對接“1+X”證書制度,從專業技能、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應用、教研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專兼職教師“雙師”素質能力。對新招聘的青年教師,建立新教師崗前教育見習和企業實踐制度,以盡快了解行業企業技術技能發展現狀,提升工程實踐經驗、實踐教學能力、指教能力。
依托 “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支持校級教學名師參加各級政府的名師遴選,加強教學名師的培養。以校級教學名師遴選為基礎,支持教學名師承擔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方面的教改項目;支持教學名師主持或參與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標準制定等工作;加快推進教師技術技能提升平臺建設,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與上級工會及企業等共同建設具有技能推廣、技藝傳承、產品研發、工業開發、大師培育等功能的技術技能培養平臺,建設傳承技藝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技術技能平臺和大師培養機制,培養一批品德高尚、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大師。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建、考、評、樹”的激勵機制。以師德、能力、績效、貢獻為導向,以深化教師考核評價、職務評審、崗位聘用、績效分配等為重點,形成促進教師“雙師”能力發展的新生態,以促進教師個人能力素質提升、教師創新團隊建設。通過推進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績效分配、評獎評優等制度改革,鼓勵教職工自覺加強自身“雙師”能力提升建設,充分發揮名師、大師對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帶動作用,組織青年教師拜師學藝,開展教育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練兵比武,引領“雙師”隊伍建設,打造優質教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