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桐
蘭州交通大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為語言提供養分。語言承載著文化,同時文化也對語言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跨文化交際的主要目的即要使用語言進行交流,要達成這一目的,語言背后的文化不可忽視。
詞匯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在語言上的文化的重要體現。在對外漢語教學及日常交際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只理解其表意,無法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從而造成語用失誤的情況。
任務型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為學生設置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們邊做邊學,在“做中學”。這種教學法旨在“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們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文化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而不僅是止步于文化詞匯的表層詞義,從而避免文化詞在使用中所造成語用偏誤。
文化詞在學術界并沒有準確統一的定義和分類。有的學者從意義的角度出發;有的學者更注重文化詞與文化背景的聯系,有的學者從文化對詞義的隱性和顯性影響出發,給出了自己的文化詞定義…… 文化詞定義研究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學術界對文化詞的定義總體上都認為是“中國特有的”“具有文化內涵”“帶有文化意味”等。本文采用常敬宇先生1995年在《漢語詞匯與文化》詳細闡述了文化詞的概念,即“文化詞的定義有兩點:一是文化詞本身包含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義。二是它與民族文化有著各種各樣的關系。”
同文化詞的定義一樣,學術界對文化詞匯的定義尚沒有統一公認的標準,學者們從自己的研究角度給出了不同依據下的不同分類。本文以張高祥先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匯》中的分類方法為依據。即文化詞根據文化結構的四個層次分為四類:物質文化詞、制度文化詞、行為文化詞和心態文化詞。同時,每個類別又分為不同的子類別。例如,物態文化詞語下有五個子類:食物、建筑、服裝、電器和自然地理;制度文化下的三個子類,即社會文化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經濟制度;行為文化術語又分為三個子類:節令、禮儀和風俗;心態文化術語分為宗教情感、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
任務是指有針對性目的性的語言交際活動。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將語言學習和實際運用相結合,其最大特點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創造情境下達任務,學習者要自主完成該情景下的各項任務。
(1)真實性原則。任務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真實的語言材料,模擬真實的課堂交際環境,使學習者能夠在課堂上學習,在課堂上練習,在生活中使用,并應用所學。真實性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其關鍵就在于任務內容與學習行為的真實性。真正的學習行為是與現實生活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行為。王紅雨(2004)通過對“任務”的概念理解,指出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要以任務為中心,要以有意義的活動為中心,必須要操練一些有實際意義的而不是毫無關聯的任務。解決交際問題是任務的最終目的,而這種問題應當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即必須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在教學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
(2)任務的階梯型原則。任務的設計要講究一定規則,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繁到簡,前后相連,層層深入。任務與任務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具有統一的教學目的,同時在內容上相互銜接,呈“階梯式”過渡上升。任務的設置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關聯。任務的具體內容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而要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相關。脫離了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的任務不能達到提升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也不利于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將學生的學習內容和生活現實融入課堂學習,讓學生邊做邊學,從而增強語言學習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學習生動且富有吸引力不再枯燥乏味。
(3)以做促學的原則。以往的課堂中,主要是由教師進行單方面輸出,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與模仿。然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使用任務型教學法,不僅需要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需要被尊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安排任務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的任務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任務內容和環節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讓學生充分參與,而不是單純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這樣設計的任務對學生來說既枯燥又困難,難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任務型教學課堂中,互動不僅僅是一次互動。無論是師生間的互動,還是生生間的互動,學生不僅充當著信息的傳遞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通過完成特定任務來學習語言,并通過完成特定任務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
任務型教學法在學生對文化詞的學習和理解過程中有著促進作用。任務型教學法融入在文化詞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種應用模式設想。
(1)文化體驗模式。文化詞是包含中國特色的詞,其背后的文化含義是學生理解和學習的重點。因此,教師在設置學習任務的時候,一定不能使學生脫離文化簡單地理解文化詞的字面含義。要注意在任務設置中更多的讓學生獲得文化體驗,在學習文化詞的同時,還可以更多更深刻地體驗和理解中國文化。
以行為文化詞中的節日詞為例,中華傳統節日的相關詞匯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時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傳統教學方式的課堂講解,無法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些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例如,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中國人心中,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關于春節的習俗有很多,著名的有吃餃子、發壓歲錢、放鞭炮、守歲等。
傳統教學模式下講解春節,多是以多媒體教具為載體,通過科普性質的視頻紀錄片與圖片展示等方式進行講授。在任務型教學法下,如果教學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春節模擬體驗活動。設計包餃子比賽等任務內容,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拿到一定的成果并進行展示。
(2)小組合作模式。小組合作模式就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為其設定一定的身份,盡可能模擬真實的日常生活場景。讓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理解文化詞及背后的文化含義。
例如,中國的親屬稱謂。中國人重視血緣親情,親屬稱謂繁多且容易混淆。這是中國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的獨特文化,與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宗法制度的“家文化”密不可分。對于母語非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來說,這種差異很容易被注意到。作為教師可以以該類型的文化詞進行任務設計,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是非常好的方式。
比如,將學生以家庭為單位分成若干小組,以一位同學為中心為每位同學設定一個身份。最快說出所有成員之間關系的小組獲勝。
任務型教學法引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時間還不是很長,文化詞這一概念才剛剛被學界注意到,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角度應用的時間都很短。因此任務型教學法在文化詞的教學上的應用,仍存在著一些困難。
(1)尚未有和任務型教學法相適配的教育大綱。在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都必須由教師自己掌握。因此教學難度較大,教學效果因人而異。
(2)此種教學法對教師要求很高。由于沒有和任務型教學法相適配的教育大綱,教師很難從以往的教學案例中借鑒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教學設計的難度就比較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要充當多種角色。如任務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甚至任務完成情況的監督者等等。
(3)沒有專門的文化教材。在以往的教學中,文化詞往往與課文中其他生詞放在一起集中教授。這樣沒有時間和空間對文化詞背后的含義進行探討和挖掘。在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下,需要教師將文化詞分類整理進行單獨教授。而往往應該放在一起講授的同類型文化詞,在教材設置上出于其他考量,可能并不在同一課中。
本文主要對任務型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具體內容包括文化詞匯和任務型教學方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外漢語文化詞教學與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