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瑩
中原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中原石油報社
做好人物專訪需要相當采訪功底和文字功底,采訪對象也往往是處在特定背景下的前沿人物或是有積極影響的公眾人物,對于他們的宣傳報道可能會對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等起到正面推動作用。對于記者來說,由于自身業務能力、工作經驗、關注角度不同,采寫出的人物報道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性,那么采訪及寫作技巧就是記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硬核”技能。
采訪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記者獲取各種信息和素材的一項專業技能,即使是以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采訪技巧仍是當代記者必備的看家本領。
但是,在采訪過程中獲得的信息質量取決于我們準備時所投入的精力。因此,在采訪之前做好相關的前期準備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首先,人物報道的采訪對象需要具備一定的閃光點,他可以是某個領域的物領軍人,也可以是做了不平凡事情的平凡人,總之,采訪對象需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從新聞報道的角度看,宣傳報道的最終結果需要使讀者感受到人物的愛崗敬業、樸實無華、恪盡職守等人性光輝。
在確定采訪對象之后,新聞記者須先自己做足“功課”,首先要盡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訪者的生平概況、所做貢獻及事跡等。其次,通過被采訪者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拉近與他的距離,在一定的信任下,讓采訪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順利進行。最后,根據搜集到的這些信息在心中繪出一個大概被采訪者的雛形,這個雛形要具備整體性。
作為一名專業記者,在人物訪談的過程中也要善于抓住契機,在被采訪者狀態特別好的時候,進一步深挖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情的細枝末節,最好征求被采訪者的意見,能否看一下他的家庭影集或者收藏的書籍、信件,這樣不僅能調動被采訪者的情緒,主動給你講解照片背后的故事,又可用這些事物把被采訪者記憶中難忘的事情串聯在一起,形成具有鮮明時間節點的第一手采訪筆記,這種十分有效的人物采訪技巧,在采訪中屢試不爽。
此外,列好采訪提綱也可以使采訪變得事半功倍,至少寫下你要問的關鍵問題,明確自己的主題,這樣才能在采訪過程中不會因被采訪者“跑偏”。采訪提綱只是采訪前的一項準備工作,但是也不完全是“照本宣科”,在采訪過程中難免會有“意外收獲”,在不違背主線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走進人物內心深處,細心觀察和感受被采訪者的內心活動,做有溫度的人物采訪,寫有故事的人物報道。
聆聽是一名新聞記者在采訪當中必須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是對被采訪者最起碼的尊重。在聆聽的過程中,記者要努力走進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當和被采訪者產生情感共鳴,就會在采訪的整個進程起到控場和引導作用。并且,在不必要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打斷被采訪者的敘述,以免打亂被采訪者的敘事思路,可以在采訪后在采訪筆記中尋找和提煉有用的線索。
在采訪過程中,觀察也是一名合格的記者必備的素質。“眼睛看、耳朵聽”都是在采訪現場需要調動的本領,處處留心皆學問,有些看似不經意的話或者被采訪者的表情、動作都可能會讓記者轉換報道角度,或者發現與被采訪者相關內容的另一個選題。所以說,觀察是記者具備基本方法和長期工作經驗積累中形成的一種技能,需要有敏感的洞察力和新聞嗅覺。那么,對被采訪者的面部表情、情緒變動等進行認真仔細地打量和洞察,往往還能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事中事”,在采訪過程捕捉到更新的、更有趣的和更加有價值的新聞。
同時,有技巧的提問也是人物訪談過程中最見水平的地方。雖然提前準備好采訪提綱,但是在提出的問題的時候也要注意語氣和方法,話不在多而在精,一語中的,切中要害。而且,要時刻觀察著被采訪者回答問題時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如果被采訪者對一些細節刻意回避,要隨時調整提問方式選擇從側面迂回切入主題。例如,深度訪談節目《立場》的主持人易立竟在人物訪談時條理清晰、問題犀利、直言不諱、一針見血,她能夠通過訪談洞察人性的幽深之處,也懂得循序漸進讓受訪者放下防備,讓采訪者和被采訪者都重新認識自己。
此外,由于被采訪者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接觸,有的卻很拘謹,這時可以通過小技巧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讓被采訪者主動打開“話匣子”。如果訪談能在被采訪者的家里、辦公室等他最熟悉的環境中展開最好,這樣能夠讓被采訪者主動打開“話匣子”,有時甚至會拿出家里的相冊和你分享他記憶中有意義的事情,加上對被采訪者的周邊人物的采訪,記者采訪到的資料越豐富,寫作就越主動。
在紛繁冗余的文字素材和采訪筆記中提煉亮點,最終根據采訪者的豐富經驗形成一篇能夠打動人心的人物通訊報道才能凸顯出一名優秀記者的扎實功底。
中國青年報90后記者葉雨婷采寫的人物通訊《“探界者”鐘揚》刊發在2018年3月26日《中國青年報》,還被編入了語文課本,成為人物新聞報道中的“教科書”。在這篇稿件中,講述了“探界者”、復旦大學已故教授鐘揚的生平事跡,在這文章的背后,這名90后的女記者赴上海、成都、拉薩進行實地采訪多日,在歷時一周的實地采訪中,見到并采訪了60多位與他相關的人,收集到了幾十萬字的文字材料,在龐大的采訪素材中,她篩選出這些‘小故事’,還原出一個真實的鐘揚,給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塑造了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師和與眾不同的探索者。
同時,對人物細節的描寫可以給文章錦上添花。這個細節可以是不起眼的小環節、小事情,通過細微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增加新聞稿件的生動性,環境描寫、心理活動等細節也能直觀或者客觀地反映出被采訪者的人物形象的立體感,人物性格鮮明,人物形象也就“立”起來了。
而且,在細節描寫上,還可以增加人物的外貌、舉止、言談、愛好等細節描寫,這樣可以讓讀者在腦海中形成鮮活的人物形象及故事發生的邏輯順序,從而杜絕“千人一面”,事情有血有肉,不“假大空”。比如,“母親摸了摸我身上的棉襖,又摸了摸我的手……”這個動作的細節刻畫,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位母親關心孩子穿的暖不暖和,相比用語言直敘這種關心,用一連串動作的細節描寫反而更恰到好處,這樣間接描寫的用法還可以延伸到事情發生的背景、自然環境等方面。
此外,在人物通訊寫作時,要選擇大眾關注度高、具有時效性和時代感的主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起到正面導線的作用的人物典型;同時,文章的結構的安排也是通訊最具創造性的環節,要通過細節善于挖掘人物與眾不同的特點和閃光點,還原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性,在尊重原始材料的同時,又要注重提煉濃縮、突出主線,用真實的事件客觀反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篇優秀的人物訪談報道的采寫并非一件易事,人物訪談技巧更是記者最見真功的地方,人物報道更是需要在眾多的文字材料、采訪手稿中提料出可以反映出人物性格中執著、堅毅、冷靜等特性。在采訪的過程中,無論是采訪前的準備,采訪過程中與被采訪者交談,觀察被采訪者神情,最后撰寫成人物訪談稿件,這是一個連貫并且互動的過程,每個環節的處理都會影響到稿件最終質量和效果。總之,一名新聞工作者的采訪寫作的技巧是采寫一篇成功的人物報道必備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