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奎
浙江省臨海市河頭實驗小學
“讀書如不及時做筆記,猶如雨落大海沒有蹤跡。”四十分鐘的課堂,老師用盡全身力氣,盡可能做到既生動又高效的向學生傳遞知識,而這些知識究竟有多少能被學生消化便決定了這節課的課堂效率。當然,課堂效率的高低,傾聽是關鍵。但我認為,對于即將步入初中生活的六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控力,控制自己認真傾聽,不再是他們學習生涯上的大難題。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傾向于培養學生正確記筆記的習慣,讓他們盡可能多的攬知識入懷。
處理好聽與記的關系,是學生學習如何正確記筆記的前提,更是明確記筆記意義的關鍵。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唯有全神貫注的傾聽,方能知曉本節課中哪些知識是需要摘錄的。因為人的記憶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即使再認真聽講,也不能做到不動筆墨便過目不忘。
傾聽是摘錄的前提,它能幫助學生篩選出需要摘錄的內容,避免記筆記成為一項沒有目的的盲目行為;而及時有效的摘錄則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將傾聽與摘錄結合,方能攬知識入懷。
1.“未雨綢繆”,做好筆記準備。明確了記筆記的意義,能夠讓學生更愿意在課堂上動手摘錄。那么作為教師,就應該醒學生在課前充分做好記筆記的準備,不應讓準備不足束縛學生摘錄的激情,其中包括準備工具和準備課文。
“磨刀不誤砍柴功”要想將筆記摘錄得清晰易懂,便于課后的復習鞏固,就必須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好兩種不同顏色的筆和一份便利貼。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酷愛用藍色水筆寫字,也勤于在課堂上摘錄筆記。當課后作業需要去書中提取筆記時,他便時常迷失在自己的天空中。這樣的一個事例讓我意識到,用不同顏色的筆摘錄筆記比想象中要重要的多,能夠讓筆記變得清晰。而使用便利貼,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摘錄的空間。
2.“察言觀色”,找準筆記內容。勤于動筆是學會正確摘錄筆記的前提,而掌握方法,準確快速地記筆記則更為關鍵。其中“包括察言觀色,找準摘錄內容”和“利用符號,加快摘錄速度”,這兩大方法。
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授予他們能力,課堂上我教學生們“察言觀色”:關注課件,呈紅色的內容必須重點關注,需要做筆記;關注老師的語調,當老師將語調提高的時候,說明需要摘錄的知識點即將出現;關注老師的動作,當老師用手指指著課件或者板書中的某一部分進行講解時,就是本節課的重點。最后是關注板書,寫在黑板上作為板書的往往都是本篇課文的框架以及關鍵詞,無疑是一節課最核心的內容。在這些關注點的引導下,加之教師適當的提醒,能夠加快學生做筆記的速度,提高課堂效率。
3“.移花接木”,加快筆記速度。學生們通過“察言觀色”,明確摘錄內容后,還需要有一定摘錄速度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在語文課中,許多需要摘錄的關鍵詞,往往書中都有,所以要教會學生去書中找關鍵詞或者關鍵句,減少摘錄的負擔,比如:個別字詞用拼音替代;用自己的語言去替換;用縮句的方法去簡化;用筆畫少的近義詞去替換等等。
4.數往知來,發揮筆記意義。上文曾提到,記筆記是為了彌補記憶的有限。因此,要想摘錄的意義成為現實,讓筆記真正發揮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必須要求學生做到課下及時回顧筆記。將沒有摘錄完整或者由于時間原因曾用符號、拼音等替代的筆記整理完整;雖然勉強摘錄下來,但是仍舊一知半解的內容要及時請教同學或老師,力求盡快將其攻克。及時回顧,是學生養成正確記筆記習慣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小覷的一步。只有做好了這最后一步,才能真正實現摘錄筆記這一學習習慣的意義。
小升初階段的學生無疑是到了小學高年級段,很多習慣基本上都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也并不例外。這一階段如若一味采用高壓政策,強制學生摘錄筆記,或是對不愿意摘錄課堂筆記的學生施以懲罰,這只會使學生對摘錄筆記產生畏懼的心理,進而對記筆記徹底失去興趣。因此,培養六年級學生記筆記的習慣應該以激勵為主,可以鼓勵他們準備一本自己喜歡的筆記本,一是因為要記的內容增多了,二是因為喜歡才會經常拿出來記錄、查閱和復習。學生在嘗試摘錄筆記之初,難免會出現因為不熟悉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這時老師自身要耐心,堅持鼓勵學生,并告訴他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想成功養成正確摘錄筆記的習慣,必須堅持。
曾國潘曾說:“敗人兩字,非傲即惰”。傲就是冥行妄作,惰就是不著實躬行。而解決習性問題,沒有比知行合一更有效的了。因此,要想學生養成正確摘錄筆記的習慣,為他們提供方法只是一個開端,更為重要的是為他們提供實踐方法的平臺。我認為,每一節課,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正確記筆記的習慣的平臺,輔之以耐心,定能幫助學生養成正確摘錄筆記的習慣,既能輕松攬知識入懷,又能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