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怡 李小云
廣東海洋大學
經典文學是指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并在漫長的歷史中經受考驗而獲得公認地位的偉大文本。[1]比如《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和文人的精神價值取向,并且作品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這又延伸出了另外一個文學定義——典型形象,又叫典型性格,是敘事文學的最高范疇。用一句較為明確的語言來界定,典型形象就是作家用典型化方法創造出來的,通過豐滿、鮮明、獨特的個性表現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能喚起美感的藝術形象。[2]我們能在這些藝術形象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就是經典的高明之處,即使跨越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人物的鮮活性和經典性依然不減,如嚴監生、林黛玉等,經典文學的時代思想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如儒家思想。而何謂“經典”,這似乎是一個不甚清晰的概念,歷來缺乏精確的、專業的定義。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市場是不能成為衡量經典的標準的。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他的作品一方面寫腐朽墮落的現實社會,另一方面又恰到好處地添加溫情瞬間,是民國時期喜聞樂見的作品,有很大的發行量和傳播量,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連周恩來、蔣介石都曾讀過他的書,這大大超過魯迅作品的發行量,但是論及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張恨水是遠遠不及魯迅的。其次,作家或詩人當時的名聲大小、地位高低、時人的評價褒貶也不能成為衡量經典的標準。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生前名氣不大,時人都無法理解其作品的深刻內蘊,如今,他的很多詩歌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備受贊賞;鐘嶸撰寫了《詩品》,當時的人卻只是把他列為“中品”之流,他受到推崇已經是宋代以后的事??梢?,能夠被推崇為經典必須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并且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后世人的共鳴。
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經典文學就開始以影視這種電子媒介形態走進受眾的生活,經典文學在整個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影響力開始下降,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發展,尤其在新媒體語境下,經典文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滲透和擠壓,尤其是網絡出現以后,經典文學的生存環境更是遭到進一步的破壞,在影視劇、游戲角色、音樂作品中,經典人物形象被扭曲,經典作品被改編。[3]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經典文學走向市場化、娛樂化,而這種風氣也影響到經典文學在校園的傳播?,F在的新生一代是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海量的信息通過各種電子設備推送到每個人面前,他們被那些富有趣味性、通俗易懂的信息占據了大部分注意力,這些文字讀起來輕松愉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進而產生共鳴。圖像、影視等視覺技術的發展,使得青少年傳統的閱讀方式被改變,與過去紙質閱讀這種方式相比,電子閱讀難以帶來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原來深度閱讀被切割成碎片化的閱讀或快餐式的閱讀,這就好比一個難以逾越的障壁,阻礙了經典文學的深入傳播。
新媒體的興起的確是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文學經典的閱讀,但其實拋開新媒體這個因素,文學經典的衰落還有很多不可忽視的原因。首先,文學經典脫離大眾的生活。很多經典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舊時代的印記,比如封建禮教、科舉考試、選官制度、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作品中的很多要素至今已經與現代社會脫軌,很多人缺乏一定的傳統文化常識就不能走進文本,解讀文本,這就造成了現當代人對經典文本的遠離。其次,經典文本的呈現方式過于單一。很多文學經典的敘述語言都是文言文,或者是與普通話有出入的白話文,在語言的隔離下,讀者難以把握經典文學中的深刻性,甚至還會產生錯誤的理解,這其實是更加不利于經典文學的傳承的。因此,那些形象生動、且符合大眾審美追求的呈現方式就受到更多人的追捧了。再者,西方文學的影響。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的深入,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了解西方文學,閱讀西方書籍,特別是隨著學習英語的國人越來越多,研究西方文學的群體也逐年漸長,這在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國經典文學的傳播。
因此,文學經典的沒落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新媒體的興起。技術革新催生了新的閱讀需要,經典也需要傳承,如果一味用傳統的文本閱讀方式呈現文本,而對新媒體的召喚視而不見,那么最終的結果只會是經典的衰落,所以,在新媒體當道的今天,對于文學經典的閱讀和呈現方式也應該適時而變。
較早提出“大語文教育”這個概念的是河北邢臺八中已故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大語文教育”芻議》一文中說:“應當施行‘大語文教育’。因為只有這樣,中學語文課才能適應‘三個面向’的要求,在培養具有共產主義精神的創造型、開拓型人才方面充分發揮它的應有作用?!睆埿⒓兿壬岢龅摹按笳Z文教育”,其指導思想是四個方面,即“聯系社會生活”、“著眼整體教育”、“堅持完整結構”和“重視訓練效率”,對于這個主張,溫鈞陶作過很好的概括:“‘大語文教育’的主張體現在一個‘大’字上,其指導思想就是通過‘一體兩翼’的教學結構,以語文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延伸,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4]所謂“一體”就是指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體,“兩翼”是指開辟第二語文教學渠道和強化語文環境積極影響。大語文觀的提出與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學派的觀點不謀而合,實用主義教育學派針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認為的教學三中心(教材、教師、課堂)提出新三中心,即兒童、活動、經驗,大語文觀強調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的聯系,也就是語文教學領域、范疇的廣泛化、擴大化以及社會化,這恰恰是實用主義教育學派的其中一方面主張。
然而,張孝純先生的“大語文”還只是停留在領域和環境的“大”,即傳統教育三中心的“課堂”,時至今日,這個概念應該有更多維度的解釋和定義,筆者認為“大語文”還要從教材和教師的角度來看。其一,學習材料應該更廣泛。一般的學習材料是指教科書,張孝純先生所說的加強“兩翼”,是指語文課外的學習,除了課外書可以彌補這樣的欠缺,一則新聞或廣告、一張請假條、一個產品說明、一條宣傳標語,其實都是很好的學習材料。當然,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子閱讀也不失為一種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一些視頻解說詞、辯論稿、影視作品臺詞、音樂分析、歌詞等,都可以成為課堂之外的學習材料。其二,教師應該拓展學習范圍,更新知識儲備。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領導者,如何選擇、設計教育活動直接決定了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教師的專業素養尤為重要。對于一些距離現在比較久遠的經典文學作品,教師只有知曉作品、作者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經典的魅力,從而發揮經典文學的育人價值。同時,時代在進步,知識也需要更新換代,教師也應該走出自己的高閣,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調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容量。另外,教師的身份也應該有新的解讀,韓愈在《師說》中有道:“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不一定局限于學校或機構中的專業人員,每一個學有專長的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抱著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去學習,更有利于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和維度。
所謂大語文觀,其實質就是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廣,在這種大視野下,學生、教師、課堂、教材等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這種理念雖然是在教育領域提出來的,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教育領域,知識型社會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終身學習,打破知識學習的壁壘,大語文觀是符合這個主張的。而經典文學要傳播,必然也要順應時代潮流,近些年,中國經典文學的傳播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各類影視作品。經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民在紙質閱讀方面的缺失,使得在國民日常生活中缺席的經典文學重新活躍起來?!叭绻貧w傳統的紙質文本這種閱讀方式難以喚起大眾的閱讀熱情,那么通過影視劇弘揚經典中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情懷,使經典得到更為廣泛的普及,或許也是對經典文學的某種救贖?!盵5]
要解決經典文學的傳播問題,就必須明確文學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經典的,這一個經典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傳播的方式。經典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成為經典意味著得到時間和后人的認可,但有追捧必然也會帶來爭議,經典往往就是在爭議和追捧的相互斗爭中被確立起來的,這其中摻雜了眾多因素,有政治影響、社會風氣、文化政策等,當然,媒介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以魯迅的作品為例作簡要說明。魯迅塑造了太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小說《故鄉》中,魯迅著力塑造了閏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寄予了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閏土也因此成為中國小說中的典型農民形象,這一種形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它恰恰反映了農民這個落后的舊中國群體如何一步步被封建禮教控制,繼而走向墮落和愚昧。魯迅一直在致力于對中國國民性的思考、反思與批判,他以一個叛逆者的姿態對舊中國吃人的禮教予以猛烈的抨擊和諷刺,在他筆下的很多人物很多都是悲劇收尾,正如他自己所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其實,魯迅也一直在做著這樣的工作,通過對舊中國不同階層(知識分子、農民、婦女)絕望式的述說展示有價值的東西,關連人之生死情懷、幸與不幸,具有強烈的摧枯拉朽的震撼力。在魯迅所處的那個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限制,魯迅的很多作品都被政府視為“禁書”,為了躲避政府的關注,魯迅為此一再更換筆名,但從未停止抨擊和批斗。在那種環境下,想要出版已經如此艱難,更別提進一步傳播了。而自從新中國成立后,魯迅及其作品的價值逐漸受到國人的重視,研究魯迅熱潮隨即到來。同時,隨著電視、廣播等媒介的興起,魯迅的很多作品被編進教科書,被反復解讀,魯迅作品被演繹成影視作品,許多電視臺還專門開設解讀魯迅的專欄節目等,不知不覺,魯迅成了國人心中的大文豪,其地位可見一斑,他的作品也被許多人奉為經典,魯迅作品的許多語句也被截取出來,被后人反復解讀、引用。隨著技術革新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手機等媒介的大力普及,國人思想愈加開放包容,看待事物也更加客觀了,“魯迅熱”慢慢地減弱了,魯迅的某些言論開始被看作是過于偏激的言辭,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不利,容易造成不良的引導。因此,部分魯迅的作品開始撤離教科書,國內更是不乏批評魯迅的聲音。
在魯迅這個例子中,新媒體始終影響甚至改變著經典文學的傳播和發展。我們并非過度推崇新媒體技術,但不得不承認,經典影視化和電子化已成為大趨勢,經典文學開始在讀圖時代以影視的方式拉近與大眾的距離,雖然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限制了更多想象的空間,但這使得經典走下“神壇”,走進千家萬戶。這是新媒體的優勢,也是大語文環境下推動經典文學傳播的有效方式。
新媒體是適時而生的的新興事物,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孕育生長的土壤,受到人們追捧自然不奇怪。而文學經典代表著一種傳統的文本,在兩者的互動中,其實質是新舊的碰撞。但需要明確的是,新媒體與文學經典是有主次之分的,文學經典是主體,占據主動地位,而新媒體作為一種工具,一種媒介,又或是一種環境,應處于從屬地位,在兩者的碰撞和交流中,經典文學必須堅守原則,不能被新媒體牽著鼻子走。技術革新是層出不窮的,而人的閱讀方式也跟著做出改變,但文學經典就像永遠高舉著的旗幟,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其鮮艷的色彩,歷久彌新。如今會有影視劇改編,未來會有哪種形式我們不可而知,但是唯有精神、意志是每個時代都不可缺少的,要留住一種經典,或是解讀一種文學,闡釋其精神是傳播的最好途徑。因此,我認為,找尋文學經典在當代的價值主體地位,構建符合當下人們的價值追求和利益追求的話語體系是經典文學的最好出路,每個人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