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重燕
新疆和田墨玉縣北京中學
高中語文是高中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門科目,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將其與語文教學進行滲透,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而且語文中所特有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學特點,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更是意義重大。
1.豐富課堂內容。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內容大都是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也是老師在黑板上講、學生在座椅上聽,學生對老師所講的課文主旨以及答題技巧進行記錄和背誦,這樣的語文學習不僅枯燥無味,也無法真正的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豐富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必修一中的《以工匠精神雕刻時代品質》一文時,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意義,讓學生擁有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但是許多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認為這些內容只是對其的“說教”,而不愿意用心學習。如果將傳統文化與該文章相結合,在講述這篇課文時,以具體的傳統工匠技巧為例,比如說漢服制造、窗花裁剪、古建筑構造等,這些內容既是我國傳統物質遺產,其內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工匠精神,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內涵。
2.升華語文教學內容。原本的語文教學可能只是對某一文章進行講解,但是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比如在學習古詩詞時,首先古詩詞本身就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存在形式,所以說在對古詩詞進行教學時,不僅僅是在學習語文,更是在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其次在學習古詩詞時勢必要對其獨特的韻律和形式進行學習,還要對其時代背景以及創作理念進行理解,而這些內容都在傳統文化的范疇之內,在對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更可以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歷史文化,將原本的教學內容從詩歌背誦升華到歷史文化內涵的學習;最后古詩詞中的遣詞造句,甚至還有一些風俗習慣等,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形式,可以極大的升華語文中古詩學習的內涵。
3.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首先,可以讓學生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高中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培養業余愛好或者是進行其他方面知識的學習,更缺乏接觸傳統文化的渠道,所以說很少能夠在課下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深入到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也可以保證學生所理解到的知識內容是正確的。其次,可以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味的只知道提高學生的成績,對于學生而言是無益的,必須要對其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才是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助力。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比物質更加重要的是文化精神,比如說工匠精神,學生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時,可以對其內所存在的精神進行學習,使其擁有勇敢堅強、積極向上的良好素養。將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深入到高中語文的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從中理解到更多的正確思想,幫助提高其文化水平以及個人品質素養。
1.老師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在課堂上主動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首先要保證傳統文化的內容是正確的,老師在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時,一定要保證所運用到的文化知識內容是正確的,不能夠給學生帶來錯誤的文化教育。其次要弄清楚課堂的教學意義,雖然說是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但是主要的教學目的還是語文知識的學習,不能夠主次顛倒,只顧及傳統文化的教學,而忽略語文知識的教學。最后要保證課堂內容的質量,老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好備課工作,熟悉教學流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要認真準備,保證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將傳統文化與課本內容相結合,發揮教材作用。在滲透教學過程中,盲目的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是無法有效的發揮出教學作用的,將傳統文化與課本中的內容相結合,可以更加生動的進行知識的滲透,充分發揮出教材的作用,也不會將教學任務的主次弄混,雖然在課堂中深入了傳統文化教學,但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進行語文教學。
3.采取合適的教學措施。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采用合適的教學措施讓學生來掌握學習的方法,比如說在學習“家鄉文化生活”這一單元時,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法,將家鄉不同的學生劃分到同一小組內,讓學生分別對各自家鄉的的一些傳統習俗和文化變遷進行調查了解,然后在小組內進行分享,讓小組內的成員了解到不同地區的家鄉文化,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既學習到了傳統文化知識,又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語文和傳統文化息息相關,語文中有著古詩、習俗等種種傳統文化的內容,傳統文化需要以語文為載體來進行傳播學習。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更加正規的傳統文化知識,幫助其理解語文內容,更好的發揮語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