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云
淶水縣教體局教研室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定要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的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或多或少都會對學生以后的生活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問題,要采用積極的方式鼓勵學生去面對和處理問題,同時學校也應多加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從而有效的提升自身防護能力,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現在很多家長的心目中學生的關注點,只是停留在學生的學習水平上,在很多家長看來,學生還只是個孩子并不存在心理問題,即便是有學校的教師也能合理的開導,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只要學生學習水平可以,至于其他別的問題都可以放任不管,這樣逐漸導致了很多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因為得不到及時的心理疏導,致使學生產生極端的行為。
現在很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并非都是專業的,很多都是其他科目老師在兼任,這些教師由于自身教學任務就非常重,很難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過多的關注,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時習慣性的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口述或者找一些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自行觀看,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的在小學心理教育中實現家校合作,學校可以適當的組織一些增進家長與學生、教師之間溝通互動的活動,并通過此類的活動來增進彼此之間的聯系,落實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比如:學校可以組織一些親子活動或者心理教育家校會議,將家長聚集到一起,并針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展開相關的討論與研究,讓老師和家長能夠彼此傳遞相關的教育信息,讓彼此都能夠了解到學生在校或在家的狀況,并針對于學生的情況制定相關的教育方案,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經過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學生由于學業成績不夠理想,再加上家長的施壓,導致了很多負面的情緒與不良的心理,致使自己失去了良好的學習體驗與感受,逐漸將重心與興趣放在了游戲、網絡、電子產品等地方。面對這類情況,家長應該應該適當的去了解學校的教學任務與教學內容,并適當的在家庭中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疏導,盡可能的避免發生過激的言語與行為,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家長應該持續的讓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保持良好且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習慣,進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重拾學生的信心與熱情,真正的去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在學校和家長建立合作的時候,為了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斷的完善并健全相關的組織機構,學校可以成立家長會,在家長中間采用投票的方式選取一些優秀的人來擔當有關職務,學校和家長之間要定期的組織座談會,及時的溝通分享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理情況,對于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要盡可能的預防。例如:教學《給學習定個計劃》時,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時可以利用身邊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視頻內容,讓學生明白計劃的重要性,教師在課程講述完畢后可以引導學生制作自己的學習計劃,這個階段的學生缺乏的就是持久性,這時教師可以和家長會進行交流,學生在課上進行學習時教師進行指導,在課堂由家長進行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迅速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習慣指導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只有家長和學校的摸索還是不夠,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學校要及時的尋找出一種實施可行的培養方案,學校可以定期的組織教師和學校進行培訓,邀請有關的心理專家進行專業的指導,進一步的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健康的成長。
家校合作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該場所對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的影響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長雙方共同的努力,其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身心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家長和學校雙方必須互相配合,定期的進行交流以便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為學生制定出合理的方式方法,在家校雙方之間不懈的堅持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一定能夠不斷的提升,最終能夠幫助每一位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