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璐璐
哈密職業技術學院
英語學習能力是決定英語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英語學習能力由一般學習能力及英語專業學習能力構成。一般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自我約束、自我能動以及對應的智力水平等,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支撐。良好的一般學習能力能夠使得英語的專業學習在一個穩固的水平上攀升。專業學習能力是英語學習的技能性能力,它是指學生自身的語言學習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對語言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專業學習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英語學習成果和學習質量的高低。
一般學習能力和專業學習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習能力的關鍵要素,缺一不可。英語學科是高職院校的重點學科,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而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偏弱,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語言吸收能力以及應用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展,因此如何引導少數民族學生逐步提升英語學習能力是高職院校當前的重要任務。
就當前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專業能力較弱,學習水平提升緩慢,尤其是受到民族語言與觀念的影響,對英語整體的運用能力都偏弱,從而學習興趣低迷,無法有效提升學習質量,因此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應當研習有效的提升學習能力的對策,幫助少數民族學生逐步提升英語學習水平,以形成靈活的應用技能。
常規英語課堂中,能夠供學生開展英語交流的機會較少,大都偏向教材的朗讀或簡單的對話,這讓語言能力較弱的少數民族學生無法提升對英語的感知能力,也逐漸對英語產生乏味與躲避的心理。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向少數民族愿意接觸的交流渠道拓展。比如借助網絡論壇,通過可視化的英語詞句進行交流,或者通過“筆尖英語”,鼓勵學生互相寫英語信件或感想等,加深他們對于英語單詞、語法等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創設英語角、英語直播間等口語交流渠道,讓他們在相互交流與相互學習中增進語言的接收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在“用中學”。
以暢通英語《What would you like?》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置多樣的交流渠道,比如提前安排學生用信件的方式,寫出自己最愛的“food and drink”,并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將課堂創設為“Post the letter”主題活動,讓學生們互相分享這封信。這樣的活動形式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課堂,還能夠讓學生真正將課堂知識“用起來”,在運用的過程中學習,在運用的過程中提升。
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關鍵在于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因為學習興趣的缺乏而導致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繼而導致英語學習能力偏低,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創新英語教學手法,首先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通過將課堂塑造成活躍、多維的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音頻、視頻等信息技術支撐,并以情境模擬作為課堂滲透的方式,讓學生在活躍的英語教學氛圍中逐步愛上英語課堂,并逐步構建“主體意識”,從害怕學到想要學再到自動學,從根本上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以《How much is that?》教學為例,這是一個完全可以場景化的課程,教師可以在課堂創建Shopping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組建小組,共同商討如何完成這個情境,各個角色如何扮演、由誰扮演,背景音樂如何配置、視頻或多媒體素材如何選擇等等,在共同商討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構建了自主意識,課堂由他們自己主導,包括情境結束后的總結分析內容,都由小組合力完成,教師從旁輔助或指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自主能力,還學會了協作學習。
英語學習基礎在課內,提升在課外。課內的英語學習與練習都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而在打好基礎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實施課外的拓展和提升,這才是英語學習的正確路徑。因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不僅要關注課堂的學習,還應當完善學生課外的學習,通過設立課內外互動模式,將課內與課外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投入“多元學習”過程。
比如少數民族學生對英語課堂知識的吸收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可以詳細分析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個性化的定制他們的課外學習計劃,對于課堂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可以安排他們閱讀課外英語讀物,收聽英語節目等,逐漸培養英語語感。而對于基礎知識掌握較弱的學生,可以安排他們在生活中發掘英語,如英語包裝、英文歌曲等,通過英語的主動發掘和音樂的熏陶,逐步增強對課內英語的學習能力。有重點有方向地引導每個學生,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而不是“一刀切”或“揠苗助長”式的推動。
高職院校是培養學生重要技能的場所,而少數民族學生又是高職院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策略,幫助他們有效地提升英語學習能力,才能夠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幫助他們更好地獲得技能,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