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江輝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南城街道中心小學
在新課標實施以來,小學科學的課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于是在實施課堂的教育教學中,許許多多的優秀教師為我們提供了精彩的案例以及視頻。但是在作業設計這一方面,我們很多教師卻過多地依靠作業本,反復地練習,對作業的有效設計的重要性沒有很好的認識,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科學課的作業內容單一,以學校所發的配套《作業本》中側重于課堂知識為主,多數都是為了應付對教師的常規檢查和對學生的考試而要求學生完成的;(2)機械性、重復性作業較多,對涉及科學知識的部分反復進行操練,以提高學生應對書面考試的能力;(3)科學作業形式單一,大多數都是死記硬背;(4)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方面的作業則比較少。
那么,如何去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把科學作業作為一項“我要完成”“我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動的被催促完成的一項任務?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有教材去設計出一些有趣、新穎的科學作業來提升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使得學生樂意去完成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具備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性格特點,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結合科學課程內容豐富有趣等優勢,努力挖掘學生的內在因素,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探索科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樂趣,讓他們由"被動做”轉變成"主動做”,從而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最后才可能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科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原有認知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成科學問題并進行解釋和應用。小學科學課本的編排也要貼近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著這一目標,教師在作業的設計布置上,更應該把科學作業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起來,經常設計布置一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性作業,從而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還原科學本質。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有有效的指導。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年齡、興趣、性別、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學、評價等方面要求多樣性和靈活性。”這就要求每一個小學科學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時時刻刻關注每位學生。如果讓不同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肯定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消化不良”的現象。因此,在科學作業的設計布置上,我們務必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使我們的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在科學學習上得到合適的發展。
在教學中,筆者一般設置兩種作業:一種是必做題,一種是選做題。科學作業本是必做的,試卷除了一些指定的題目是必做之外,重復的是不用做的,難題是選做的。除了將題目進行劃分,我還根據學生的資質能力,選擇合適的題目讓不同條件的學生完成。這樣做是為了讓每個學生,不管是好生還是后進生都能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也讓每一個孩子體驗跳一跳摘個桃的樂趣。
實驗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一個典型內容,教師開展小學科學教學,典型實驗的順利開展是十分必要的。絕大部分對小學科學課程充滿好奇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小學科學實驗的向往。在科學實踐開展的過程中,學生愿意和同學、老師一起通過實驗來驗證已知的和待驗證的實驗結論,結論不論是否成立,都會激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向往。例如,當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太陽的位置和方向”這部分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太陽在一天當中位置的變化,能夠對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一般來講,一天當中的不同的時段,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而對地球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早晨,太陽從東邊升起,中午,太陽在空中,傍晚,太陽從方落下。而太陽在地面留下的影子長短和方向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正午時分,影子最短,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長,且影子的方向是相反的。當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太陽的實驗來學習這部分知識點時,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科學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延續,是師生相互交流溝通的一段歷程,也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重要過程。作業不僅是檢查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不斷成長并且展示自我的一個絕佳舞臺。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注重對科學作業的設計,使學生樂意做,主動做,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的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