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惠瓊 上海環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各種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在保險行業的應用方興未艾,保險科技的創新以及發展應用有了巨大的進步。在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保險中介行業也逐漸開始搭建起自己的保險科技生態鏈條,科技創新為保險中介行業創新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環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在傳統車險領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對如何提升道路交通安全能級進行了有效探索,為傳統車險業務開辟了新的運行模式。
2014年,為使上海市省際客運承運人責任險項目健康高效運行,強化道路運輸安全應急管理能力,防范道路運輸突發風險,特別是有效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發生,在上海市交通委、原上海保監局的指導下,在人保財險上海市分公司、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環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搭建了“上海市道路運輸第三方安全監測平臺”(以下簡稱“第三方平臺”或“平臺”)。時至今日,平臺運用動態實時監測、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科技手段,基本達成了預期目標。
平臺以“立足源頭、關口前移、精準監測、管控風險”為目標,通過“技防+人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第一時間發現安全隱患、第一時間糾正安全隱患、第一時間精準執法”(以下簡稱“三個第一”)的運營思路,對上海市所有“兩客一危”等重點營運車輛實施全年無休的24小時監控。六年多以來,第三方平臺在行業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對全市21697輛“兩客一危”運輸車輛(涉及644家企業)、6422輛土方車(涉及203家企業)、3954輛攪拌車(涉及430家企業)、126176輛重型貨運車輛(涉及17461家企業)進行了全天候實時監測,為保障交通安全生產、提高安全監管能級起到了切實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4年以來,項目監測范圍從最初的“兩客”逐步擴展到危險品車、市內包車,并對長途接駁車、土方車、攪拌車實施了專項監測。監測指標也從最初的車輛GPS監控升級到智能視頻監控。
第三方平臺結合行業實際情況,借助“互聯網+”的相關技術和思維,按照“三個第一”思路加強車輛運輸過程的監管。
技術思路上,第三方平臺利用互聯網科技創新,緊密圍繞“安全監控”,以智能監控硬件設備為基礎,結合AI智能風控軟件,再輔以人工實時監控預警,根據監控車輛的種類設計不同的監控指標體系,為運輸企業提供一站式風控管理服務。硬件上,第三方平臺基于北斗衛星車輛定位系統、車載智能視頻監測設備DSM、車載智能視頻監測設備BSD、車載智能視頻監測設備ADAS等,識別駕駛員身份,檢查設備在線情況,并對駕駛員的超速、疲勞駕駛、接打移動電話等違規行為進行報警和提示,同時對右側盲區、前向碰撞進行預警。平臺通過駕駛員和企業多用戶App應用向用戶發送預警、報警信息以及提供車輛軌跡回放、監控報表反饋等服務。
第三方平臺工作機制以閉環管理、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為準則。對政府監管部門來說,平臺能夠提供客觀詳實的監控報告并協助實現監控指標屬地化管理,監管部門可依據該報告責令違規嚴重企業整改、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從而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級別;對企業來說,平臺的實時提醒幫助企業提高了安全意識、降低了事故發生概率,減少了自身及第三者的人員財產損失。企業如果對平臺提供的監控報告有異議,可以向政府監管部門直接提出申訴,由監管部門直接受理申訴數據,確保平臺角色公正。同時,第三方平臺制定了第三方監測管理、24小時值班、報表填報、應急預案、工作例會、企業通訊錄變更流程等一系列制度,對日常工作進行了全面規范。
全年無休(365天×24小時)的實時監控是平臺的重要特點。通過全年無休的實時監控,第三方平臺可實現以下職能:
一是針對司機不良駕駛行為及時提醒,降低事故發生率。通過多種前端、后臺手段針對司機駕駛行為進行分析判斷,及時提醒糾正,直接從源頭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二是及時提醒運輸企業落實監控主體責任,消除事故隱患。政府監管部門對運輸企業實施監管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處罰企業,而是為了幫助企業提高安全生產意識,消除事故隱患,減少事故發生。安全監控的主體責任在企業,平臺無法替代企業的主體責任,但可以按照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根據監控結果及時提醒企業,敦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采取措施通知車輛停止違規運營,從而消除或減少事故隱患。
三是發現重點疑似違規車輛,為監管部門精準執法提供數據支持。平臺除了提供行業總體的違規行為排名情況之外,還會通過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聚焦重點疑似違規車輛,并向政府監管部門匯報,為監管部門對這些重點車輛實施精準執法提供依據。
四是客觀評價平臺服務商數據質量,推動行業優勝劣汰。2016年9月5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全國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考核管理辦法》,強化了對于運輸企業和平臺服務商的考核要求。平臺根據行業管理部門具體的考核管理辦法,客觀評價平臺服務商的數據質量,推動行業的優勝劣汰。
作為科技賦能的載體,平臺2018年獲得中國道路運輸信息化十佳案例,2019年獲得中國保險業信息化優秀案例三等獎,2020年4月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并獲得了多項專利。
平臺上線以來,累計報警次數超2000萬次,電話提醒超100萬次,短信提醒超1800萬條,制作報表超10000份。與2014年相比,上海市2020年的平臺報警次數下降95%,事故量減少80%左右,監測范圍內的車輛未發生過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保險賠付也隨之大幅降低。根據上海銀保監局統計,上海市省際客運承運人責任險的賠付率從2010年的162%下降到了2020年的14.21%。
平臺建成了全國首個運營車輛承運人責任險費率浮動系統,將保險費率浮動和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直接掛鉤,充分利用經濟杠桿,促進行業良性發展。上海銀保監局在其官網上撰文提到,第三方平臺安全監測、費率調整和保費獎勵等機制“有效實現全流程風險防范和理賠服務管控,切實保障了投保企業和乘客根本利益”。這是從保險的角度對第三方平臺工作機制和成效的高度認可。
第三方平臺模式既是保險資金參與交通行業管理的有益探索,又豐富了保險業創新經營模式的內涵,獲得交通運輸部、中國銀保監會、公安交警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與肯定。第三方平臺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特點,在交通運輸部的積極宣導和提倡下,平臺迅速推廣到9省2市,各新聞媒體也予以廣泛報道。
平臺實現了保險事故的大幅降低,使交通運輸企業、保險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使交通運輸行業監管呈現良性發展態勢,人民群眾出行更加安全放心。
1.提升貨運行業的經濟效益
由環亞保險經紀搭建的第三方平臺具備保險業特有的風險管理手段和經濟杠桿作用,有助于提升貨運行業的經濟效益。在風險管理方面,國內貨運企業“小、散、亂”的情況非常突出,小企業特別多,管理手段簡單,業務信息分散,安全隱患很多。大數據平臺建立起來后,一方面能根據實時監控數據,協助企業開展防災防損工作,還能依靠費率浮動機制和無賠款安全獎勵機制,使貨運企業出于保費成本考慮,主動強化安全意識,加強安全管理,從而降低事故發生率。另一方面,大數據平臺能對全行業運營狀況進行全面清晰的掌握,實現貨運行業的精準化管理,改善安全狀況。例如,能準確分析貨運行業運力使用情況,降低空載率等。
2.提升保險公司的經濟效益
(1)降低事故、減少理賠
平臺著重加強事前風險防范,通過超速、疲勞駕駛、超載等容易造成事故的重要行車動態數據的實時監控和預警,并結合保險業的傳統風險管理手段,從“事故理賠為先”向“事故防范為先”轉變,降低事故率。此外,保險費率與平臺監測數據掛鉤,促使貨運企業主動加強安全管理,也促進了事故率和賠付率的降低。
(2)優化定價、提升承保效益
目前國內保險業在技術層面仍與國外保險同行存在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定價體系不完善,缺乏大數據支持,產品單一、個性化不足,行業處于價格惡性競爭的粗放型發展狀態。第三方平臺通過動態數據的實時監控、收集和分析,將分散的數據資源進行統一整合,逐漸建立起大數據平臺,為保險公司出臺貨運車專項保險產品提供數據支撐,優化傳統定價模式,改善承保效益。

1.提升保險經紀公司的品牌影響力
平臺的建立對于保險中介行業來說是一個創新服務模式,滿足了傳統保險經紀行業從簡單的業務轉手模式向以安全管理為核心的服務模式進行轉變的內在需求,幫助企業降低事故發生率,實現獲利,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利于促使保險經紀行業業務量上漲。
2.交通事故數大幅下降,增進社會和諧穩定
實踐證明環亞保險經紀建立的第三方平臺是貫徹執行“互聯網+交通運輸+保險”的創新成果。利用平臺這一創新模式,能更有效、更直接地強化運輸企業主體責任落實,顯著提升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能力,預防和減少交通運輸事故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交通運輸行業和諧穩定發展,共建平安社會。
在保險中介行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科技創新是未來的長期趨勢。只有通過不斷地科技創新,才能讓保險的保障功能惠及更多人,才能使保險的穩定器作用更好地服務新經濟和新時代。現代保險中介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科技能為保險中介的業務模式創新、盈利模式創新提供助力。環亞保險經紀建立第三方平臺參與城市道路運輸風險管理的創新實踐,為保險中介行業在風險管理和保險經紀業務運行方式上的探索和創新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