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新貌 段及丞 朱華杰
(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鉛球是一門涉及在有限的空間中以較高的速度進行一系列復雜運動的項目。對于鉛球運動員來說,力量素質是基礎,速度素質是關鍵。力量素質是人體對抗阻力的能力,速度素質是指人體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某個動作的能力。在投擲過程中若要將各項素質發揮到極致,運動員的身體姿態成了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尤其在銜接滑步的最后用力階段,身體各關節的角度變化都會對最終成績造成傳導式影響。
鉛球的最后用力階段是指在滑步結束后,支撐腳積極蹬地的瞬間開始,通過人體力的傳導,將鉛球運行速度運行到最大,并以適宜角度將球推離出手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中,合理的出球和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的動作結構是否合理密不可分。因此最后用力瞬間及膝關節角度便成為了衡量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動作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力學指標之一。
本研究通過Nokov牌動作捕捉儀器,精確的分析我校二級運動員與國內高水平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膝關節角度的差距,從而在后期訓練中改善投擲瞬間的膝關節角度,為提高運動員投擲技術以及教練員帶隊水平提供借鑒意義。
本文以鉛球二級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運動學分析為研究對象,以廣州體育學院男女各3名鉛球二級運動員為實驗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廣州體育學院圖書館及電子閱覽室,閱讀多篇國內外鉛球技術動作、最后出手角度、教學原理以及其他相關的教材、期刊、論文等。了解鉛球投擲最后用力現階段的研究現狀,對資料予以匯總與分析,為本研究的系統框架夯實基礎。
(2)數理統計法。
對6名鉛球二級運動員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并且與國內優秀鉛球運動員出手時膝關節角度變化的數據進行對比。
(3)專家訪談法。
通過訪問廣州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投擲類專家,對鉛球最后用力階段膝關節角度以及出手速度、角度和高度對成績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4)視頻解析法。
本實驗以12臺Nokov牌動作捕捉儀器,機高2m,有效捕捉范圍面積為30m2。截取運動員投擲過程中最后用力瞬間膝關節角度變化進行比較并加以討論分析。

表1 本研究受試者基本信息
由于運動員投擲手不同,故本文將最后用力階段分為著地瞬間前腿膝關節角度、后腿膝關節角度和出手瞬間前腿膝關節角度。前腿膝角指靠近抵趾板那條腿的膝關節角度;后腿膝角指支撐腿的膝關節角度;出手瞬間前腿膝角指出手時支撐腿的膝關節角度。

表2 國內優秀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運動學參數

表3 廣州體育學院鉛球二級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運動學參數
(1)出手速度分析。
鉛球出手速度是決定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由表1、表2可以看出,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的出手速度較優秀運動員還有一定的差距。
(2)出手角度分析。
在大多數比賽中,絕大多數運動員的出手角度都小于42°平均出手角度為26°-45°之間。由數據可以看出,差別并不明顯。由于每個運動員自身身體條件不同,故每個運動員的最佳出手角度也不同,只要獲得較快的出手速度和適宜的出手角度都能得到一個不錯的成績。
(3)出手高度分析。世界男子高水平鉛球運動員的投擲高度在2.20m-2.35m之間,女性由于平均身高較矮,故出手角度較低。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出手角度較低,在最后用力出手瞬間,身體展開不夠充分,與其身高不足存在一定關系??梢?,廣州體育學院受試運動員不符合優秀鉛球運動員的身體形態。
國內優秀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前腳著地瞬間后腿膝關節角度較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小。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在此瞬間的膝關節角度過大,導致身體減小了達到滿弓的幅度,上身過早的抬起,身體超越器械不充分、器械工作距離不足,從而在最后用力技術階段中造成了能量的損失。
國內優秀鉛球運動員最后用力階段,前腳著地瞬間前腿膝關節角度平均比廣州體育學院二級運動員的大。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角度偏小,證明前腿的支撐技術尚不理想,身體不能建立穩定的支撐,身體重心出現較大的起伏,不利于滑步階段速度的疊加。
在鉛球出手瞬間要求兩腳寬開立,增加膝關節伸展空間,進而更有利于雙腳由下往上爆發式蹬伸。由數據可知,賈鵬達到了180°,說明他在最后用力階段充分蹬伸。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出手瞬間前腿膝關節角度較小,說明在鉛球出手瞬間前腿蹬伸不夠積極。
(1)最后用力出手瞬間,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的出手速度均慢于國內優秀運動員。在出手角度方面差異不明顯,均符合最佳出手角度的范圍。出手高度與運動員的身高、臂展有關,根據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特點,出手高度都在合理區間內;
(2)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員在前腳著地瞬間后腿膝關節的角度過大,滿弓姿勢的幅度不夠,身體中心前移,導致最后用力階段加速不足;
(3)廣州體育學院六名運動員在前腳著地瞬間前腿膝關節的角度偏小,說明運動員前腳的制動、支撐效果較差,身體重心不夠穩定,身體沒有完全處于扭緊狀態;
(4)廣州體育學院6名運動員在出手瞬間前腿膝關節的角度較國內優秀運動員小,蹬伸不充分,器械出手時機過早,形成了在最后用力階段能量傳導的散失。
(1)注重對運動員的選材,在身體形態和各項素質符合職業鉛球運動員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有效、系統的訓練,才能更好、更高效的提高和創造新的成績;
(2)加強滑步階段與最后用力的銜接,清楚正確的發力順序,使各環節依次進行,保證對鉛球速度的累加和能量的傳導;
(3)根據每個運動員的技術特點,科學的控制過渡時間,使前腳能積極落地制動形成支撐,同時控制好上身,避免重心過早抬高,應有意識扭緊身體,使身體更好的完成超越器械,達到滿弓狀態;
(4)廣州體育學院6名運動員前腿支撐、蹬地都不夠充分,在今后的訓練中,應加強超越器械的練習,掌控各階段動作的內在規律,保持重心平穩,為最后用力動作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