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劭名
【關(guān)鍵詞】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祝辭》;戰(zhàn)國時期
【摘要】清華大學(xué)藏楚簡《祭公之顧命》是重要的古代文獻(xiàn),史料價值可比《尚書》。簡文記述祭公病重期間,周王前去探視,并向祭公請教治國方略。此文見于《逸周書》,兩者相校,文字多有差異,簡本勝于今本。楚簡《祝辭》分兩部分:前半為“恐弱”與“救火”,“弱”讀為溺,二者與水火相應(yīng);后半為“隨弓”“外弓”“踵弓”,儒家以“射”喻修身,“三弓”祝辭的核心觀念近于《詩經(jīng)·蟋蟀》。
清華大學(xué)藏楚簡《祭公之顧命》[1]是重要的先秦文獻(xiàn),史料價值可比《尚書》。此文見于《逸周書》,兩者相校,文字多有差異。現(xiàn)對簡文略作考證,分論于下。
楚簡《祭公之顧命》云:
王若曰:祖祭公,哀余少子,妹其在位,旻天疾威,余多時瑕懲。我聞祖不豫,有遲。余惟時來見,不吊疾甚,余畏天之作威,公其告我懿德。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謀父朕疾惟不瘳。朕身尚在茲,朕魂在朕辟昭王之所,亡圖不知命。
王曰:於乎,公,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宅下國,作甸周邦。惟時皇上帝宅其心,享其明德,付畀四方,用膺受天之命,敷聞在下。我亦惟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茲由聯(lián)孝于文武之曼德,克夾紹成康,用畢成大商。我亦惟有若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王曰:公稱丕顯德,以余少子揚文武之烈,揚成康昭主之烈。王曰:於乎,公,汝念哉。遜惜乃心,盡付畀余一人。
簡文云:“哀余少子,妹其在位。旻天疾威,余多時瑕懲。”今按:
“妹”,簡文從子、未聲。《儀禮·喪服傳》云:“故子生三月。”鄭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左傳·成公二年》云:“必以肖同叔子為質(zhì)。”杜預(yù)注:“子,女也。”又,西周《大盂鼎》銘文云:“汝妹辰有大服。”《釋名·釋親屬》云:“妹,昧也。猶日始入,歷時少,尚昧也。”
“時瑕”,指行為的過失。《老子》第八章云:“動善時。”河上公注:“夏散冬凝,應(yīng)期而動,不失天時。”《禮記·學(xué)記》云:“當(dāng)其可之謂時。”馬王堆帛書《經(jīng)法·道法》云:“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詩經(jīng)·狼跋》云:“德音不瑕。”毛傳云:“瑕,過也。”《老子》第二十七章云:“善言者無瑕謫。”河上公注:“善言謂擇言而出之,則無瑕疵謫過于天下。”《詩經(jīng)·小毖》云:“予其懲前而毖后患。”
簡文云:“我聞祖不豫,有遲。”今按:
楚簡《金滕》云:“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遲。”《詩經(jīng)·四牡》云:“周道倭遲。”《釋文》云:“遲,《韓詩》作夷。”《匡謬正俗》云:“遲,即夷也。”古者遲、夷通用。《詩經(jīng)·節(jié)南山》云:“君子如夷。”毛傳:“夷,易也。”《釋名·釋典藝》云:“易,易也。言變易也。”《白虎通·災(zāi)變》云:“變者,非常也。”故“有遲”指病情變化。
簡文云:“惟時皇上帝宅其心,享其明德。”今按:
《禮記·曲禮上》疏引《易緯坤靈圖》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稱之曰帝。”馬王堆帛書《經(jīng)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逸周書·本典》云:“明能見物,高能致物,物備咸至曰帝。”《禮記·中庸》云:“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yuǎn)。悠遠(yuǎn)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又云:“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簡文云:“我亦惟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茲由聯(lián)孝于文武之曼德,克夾紹成康,用畢成大商。”今按:
《說文》云:“聯(lián),連也。從耳,耳連于頰也。從絲,絲連不絕也。”聯(lián)、繼同義。《周易·離·象》云:“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王弼注:“繼,謂不絕也。”《禮記·中庸》云:“子曰:武王、周公其達(dá)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尚書·文侯之命》云:“追孝于前文人。”孔傳云:“繼先祖之志為孝。”
“孝”讀為教。《禮記·中庸》云:“修道之謂教。”《國語·周語中》云:“昔先王之教,茂帥其德也,猶恐隕越,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周易·臨·象》云:“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釋名·釋言
語》云:“教,效也,下所法效也。”
“大商”,即太常。《說苑·修文》云:“商者,常也。”郭店楚簡《君子》云:“天降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作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辨,是故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倫以順天德。”《呂氏春秋·大樂》云:“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而復(fù)合,合則復(fù)離,是謂天常。”《周禮·司常》云:“日月為常。”《周易·系辭下》云:“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簡文云:“我亦惟有若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今按:
《考工記·弓人》云:“則及其大修也。”鄭玄注:“修,猶久也。”《老子》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尅,無不尅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周易·系辭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簡文云:“王曰:於乎,公,汝念哉。遜惜乃心,盡付畀余一人。”今按:
《尚書·舜典》云“:五品不遜。”孔傳云“:遜,順也。“”惜”讀為錯。《周易·離》初九云:“履錯然。”王弼注:“錯然,警順之貌也。”《后漢書·李云傳》李賢注:“順諫,出辭遜順,不逆君心。”
楚簡《祭公之顧命》云:
公懋拜手稽首。曰:允哉。乃召畢桓、井利、毛班。曰:三公,謀父朕疾惟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王受之,惟武王大敗之,成厥功。惟天奠我文王之志,董之用威,亦尚桓臧厥心,康受亦弋用休,亦美懋妥心,敬龔之。惟文武中大命,戡厥敵。
公曰:天子、三公,我亦上下卑于文武之受命,皇甚方邦。丕惟周之旁,丕惟后稷之受命是永厚。惟我后嗣,方建宗子,丕惟周之厚屏。於乎,天子,監(jiān)于夏商之既敗,丕則亡遺后。至于萬億年,參舒之,既沁,乃有履宗,丕惟文武之由。
簡文云:“惟天奠我文王之志,董之用威,亦尚桓臧厥心,康受亦弋用休,亦美懋妥心,敬龔之。惟文武中大命,戡厥敵。”今按:
奠、定同義。《周易·履·象》云:“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定志即定心。《孟子·公孫丑上》云:“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詩經(jīng)·天保》云:“天保定爾,亦孔之固。”《方言二》云:“董,固也。”《說文》云:“義,己之威儀也。”
“桓”,簡文從尸從亙。《詩經(jīng)·長發(fā)》云:“元王桓撥。”毛傳:“桓,大也。”“臧”讀為壯。《周易·大壯·彖》云:“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象》云:“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周易·說卦》云:“大壯,止也。”《禮記·大學(xué)》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爾雅·釋詁》云:“康,安也。”《釋名·釋言語》云:“安,晏也。晏晏然和喜無動懼也。”簡文“亦弋”讀為易代。簡文云:“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王受之。”
《孟子·盡心下》云:“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論語·學(xué)而》云:“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又,《尚書·堯典》云:“惟時懋哉。”懋通茂。《周易·無妄·象》云:“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王弼注:“茂,盛也。”虞翻注:“乾盈為茂。”《釋文》引馬注:“茂,勉也。”《詩經(jīng)·南山有臺》云:“德音是茂。”又,“妥”讀為綏。《爾雅·釋詁》云:“綏,安也。”《尚書·堯典》云:“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簡文云:“我亦上下卑于文武之受命,皇甚方邦。丕惟周之旁,丕惟后稷之受命是永厚。”今按:
“卑”讀為辨。《周易·履·象》云:“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又,《說文》云:“皇,大也,從自。自,始也。”“甚”讀為湛。《詩經(jīng)·鹿鳴》云:“和樂且湛。”毛傳:“湛,樂之久。”《詩經(jīng)·賓之初筵》云:“子孫且湛。”鄭玄箋:“湛,樂也。”“方邦”即方國。《說文》云:“旁,溥也。”溥通普。《周易·乾·象》云:“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又,《禮記·坊記》云:“以厚別也。”鄭玄注:“厚,猶遠(yuǎn)也。”
簡文云:“至于萬億年,參舒之,既沁,乃有履宗,丕惟文武之由。”今按:
參通三。《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文》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又云:“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荀子·天論》云:“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逸周書·武順》云:“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有四佐,不和曰廢。”又云:“人有中曰參,無中曰兩。兩爭曰弱,參和曰強。”馬王堆帛書《黃帝·立命》云:“昔者黃宗質(zhì)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dá)自中,前參后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舒、暢同義。《周易·坤·文言》云:“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禮記·樂記》云:“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shù),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fā)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沁”讀為心。《說苑·反質(zhì)》云:“《詩》云: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傳曰:尸鳩之所以養(yǎng)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五者不離,合而為一,謂之天心。在我能因自深結(jié)其意于一,故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是故誠不遠(yuǎn)也。夫誠者一也,一者質(zhì)也。君子雖有外文,必不離內(nèi)質(zhì)矣。”以一心行天地人之道,故曰王。《說文》云:“孔子曰:一貫三為王。”《釋名·釋形體》云:“心,纖也,所識纖微,無物不貫也。”《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廣雅·釋詁四》云:“心,容也。”《周易·師·象》云:“君子以容民畜眾。”《周易·臨·象》云:“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老子》第十六章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釋名·釋姿容》云:“容,用也。”故常容如中庸。《莊子·齊物論》云:“凡物無成與毀,復(fù)通為一。唯達(dá)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爾雅·釋言》云:“履,禮也。”《國語·晉語》云:“禮之宗也。”韋昭注:“宗,本也。”《禮記·禮運》云:“是故夫禮,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又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楚簡《保訓(xùn)》云:“今汝祗備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韓詩外傳》卷一云:“所謂士者,雖不能盡備乎道術(shù),必有由也;雖不能盡乎美善,必有處也。言不務(wù)多,務(wù)審其所謂,行不務(wù)多,務(wù)審其所由而已。行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膚性命之不可易也。《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荀子·哀公》云:“雖不能盡道術(shù),必有率也。”《禮記·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楚簡《祭公之顧命》云:
公曰:於乎,天子,丕則寅言哉。汝毋以戾災(zāi)、罪辜、亡時,爰大邦。汝毋以俾御息爾臧后,汝毋以少謀敗大作,汝毋以俾士息大夫卿厘,汝毋各家相而室,然皆自時中乂萬邦。公曰:於乎,天子、三公,汝念哉。汝毋□賢,厚顏忍恥,時惟大不吊哉。曰:三公,敷求先王之恭明德,刑四方,克中爾罰。昔在先王,我亦不以我辟陷于難,吊失于政,我亦惟以沒我世。公曰:天子、三公,余惟弗起朕疾,汝其敬哉。茲皆缶,舍一人,康□之,嗣伾之,然毋夕□,維我周有常刑。
王拜稽首,與言,乃出。
簡文云:“天子,丕則寅言哉。汝毋以戾災(zāi)、罪辜、亡時,爰大邦。”今按:
《爾雅·釋詁》云:“寅,敬也。”《詩經(jīng)·閔予小子》云:“夙夜敬止。”鄭玄箋:“敬,慎也。”《呂氏春秋·重言》云:“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諒訚,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懼,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類也,茲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禮記·緇衣》云:“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紼。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淑慎爾止,不愆于儀。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jǐn)于言而慎于行。《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詩經(jīng)·節(jié)南山》云:“昊天不惠,降此大戾。”鄭玄箋:“戾,乖也。昊天乎,師氏為政不均,乃下此多訟之俗。又為不和順之行,乃下此乖爭之化。”《墨子·經(jīng)上》云:“辠,犯禁也。”《爾雅·釋詁》云:“辜辟戾,辠也。”《逸周書·武順》云:“天有四時,不時曰兇。”《論語·學(xué)而》云:“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春秋繁露·必仁且知》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zāi),災(zāi)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災(zāi)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詩》云:畏天之威。殆此謂也。凡災(zāi)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zāi)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謹(jǐn)案災(zāi)異以見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內(nèi)以自省,宜有懲于心,外以觀其事,宜有驗于國,故見天意者之于災(zāi)異也,畏之而不惡也,以為天欲振吾過,救吾失,故以此報我也。”
簡文云:“汝毋以俾士息大夫卿厘。”今按:
《釋名·釋言語》云:“息,塞也,言物茲息塞滿也。”《管子·法法》云:“忠臣不用謂之塞。”又,“厘”讀為理。《尚書·舜典》云:“汝作士。”孔傳:“士,理官也。”《國語·晉語》云:“生子與為理。”韋昭注:“理,士官也。”
簡文云:“茲皆缶,舍一人,康□之,嗣伾之,然毋夕□,維我周有常刑。”今按:
“皆”讀為偕。《管子·版法》云:“習(xí)故能偕。”尹知章注:“偕謂同為事。”“缶”讀為保。《淮南子·主術(shù)》云:“則獨身不能保也。”高誘注:“保,猶守也。”《周易·系辭下》云:“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人同仁。《鹖冠子·泰錄》云:“同和者,仁也。”《周易·系辭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詩經(jīng)·雨無正》云:“舍彼有罪。”毛傳:“舍,除也。”《國語·楚語》云:“汝無亦謂我老耄而舍我。”韋昭注:“舍,棄也。”《詩經(jīng)·巷伯》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毛傳:“投,棄也。”《左傳·文公十六年》云:“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沌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一人”即一夫,《孟子·梁惠王下》云:“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逸周書·謚法》云:“安樂撫民曰康。”《爾雅·釋宮》云:“五達(dá)謂之康。”孫注:“康,樂也,交會樂道也。”《釋名·釋道路》云:“五達(dá)曰康。康,昌也。昌,盛也。”又,《爾雅·釋詁》云:“嗣,繼也。”“伾”讀為倍。《左傳·僖公三十年》云:“焉用亡鄭以倍鄰。”杜預(yù)注:“倍,益也。”《老子》第四十二章云:“為學(xué)日益。”《周易·益·象》云:“風(fēng)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彖》云:“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jìn)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夕”讀為射。《左傳·桓公九年》曹世子射姑,《史記·曹世家》作“夕姑”。《禮記·射義》云:“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廣雅·釋詁四》云:“繹,終也。”馬王堆帛書《五行》云:“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無與終。有與始者,言與其體始;無與終者,言舍其體而獨其心也。”無終即大終,《周易·坤》用六《象》云:“用六永貞,以大終也。”《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簡文云:“王拜稽首,與言,乃出。”今按:“與”者,贊同之義。《論語·先進(jìn)》云:“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子罕》云:“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清華大學(xué)藏楚簡《祝辭》[1]共五簡,保存完好,可恢復(fù)原貌。《說文》云:“祝,祭主贊詞者。”《禮記·禮運》云:“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楚簡《祝辭》分兩段。前段與水火之說有關(guān),《呂氏春秋·蕩兵》云:“兵所自來久矣,黃炎固用水火矣。”《周易·乾·文言》云:“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楚簡《祝辭》云:
恐弱,乃執(zhí)幣以祝曰:有上茫茫,有下堂堂,司湍彭彭,句茲某也發(fā)陽。乃舍幣。
今按:
《爾雅·釋詁》云:“恐,懼也。”《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又云:“在志為恐,恐傷腎。”王冰注:“恐所以懼惡也。”《論語·泰伯》云:“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周易·震·彖》云:“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yuǎn)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象》云:“君子以恐懼修省。”《禮記·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尚書·洪范》六極:“六曰弱。”《左傳·哀公二十六年》云:“頡遇王子,弱焉。”杜預(yù)注:“弱,敗也。”《呂氏春秋·觀表》云:“魏國從此削矣。”高誘注:“削,弱也。”又,《說文》云:“弱,橈也。”《周易·大過》云:“棟橈,利有攸往,亨。”《彖》云:“棟橈,本末弱也。”《象》云:“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釋名·釋喪制》云:“死于水者曰溺。溺,弱也,不能自勝之言也。”《左傳·昭公元年》云:“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引《京房易傳》云:“順亡所制茲謂弱。”《老子》第三十三章云:“自勝者強。”《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云:“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
《老子》第七十八章云:“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民為水。《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云:“盥盤之銘曰: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溺于淵猶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盧辯注:“日知所亡,學(xué)者之動,溺于民庶,大人之禍。故或以自新取戒,或以游溺為鑒也。”《荀子·王制》云:“傳曰: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禮記·緇衣》云:“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褻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是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
“上下”喻天地。《尚書·堯典》云:“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論語·述而》云:“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禮記·中庸》云:“《詩》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詩經(jīng)·玄鳥》云:“宅殷社茫茫。”毛傳:“茫茫,大貌。”《文選·魏都賦》云:“茫茫終古。”李善注:“茫茫,遠(yuǎn)貌。”《莊子·逍遙游》云:“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老子》第五十九章云:“重積德則無不尅,無不尅則莫知其極。”《逸周書·命訓(xùn)》云:“正人莫如有極,道天莫如無極。道天有極則不威,不威則不昭;正人無極則不信,不信則不行。”又,《論語·子張》云:“堂堂乎張也。”皇侃疏:“堂堂,德宇廣也。”《孫子兵法·軍爭》云:“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廣雅·釋訓(xùn)》云:“堂堂,容也。”《老子》第十六章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句茲”與“某也發(fā)陽”同義。“句”讀為茍,《廣雅·釋詁一》云:“茍,誠也。”茲、此同義。《尚書·大誥》云:“卜陳惟若茲。”《漢書·翟方進(jìn)傳》引作:“卜陳惟若此。”《禮記·中庸》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之通止,《說文》云:“此,止也。”故“誠之”即“誠此”。《禮記·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郭店楚簡《君子》云:“槁木三年,不必為邦基。言寅之也,是以君子貴誠之。聞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為恒,行不信則命不從,信不著則言不樂,民不從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念德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之蒞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
《老子》第二十一章云:“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河上公注:“此,今也。”今又稱日新,《禮記·大學(xué)》云:“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句茲”即“茍日新”,《周易·系辭上》云:“日新之謂盛德。”
楚簡《祝辭》又云:
救火,乃左執(zhí)土以祝曰:號,詣五夷,絕溫冥冥,茲我盈。既祝,乃投以土。
《左傳·宣公十六年》云:“人火曰火,天火曰災(zāi)。”《論衡·言毒》云:“諺曰:眾口鑠金。口者,火也。五行二曰火,五事二為言,言與火直,故云鑠金。”《詩經(jīng)·將仲子》云:“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孟子·盡心下》云:“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文王也。”
民眾輿論會引發(fā)社會動蕩。《尚書·盤庚上》云:“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于眾?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云:“晉國貳,則子家壞,何沒沒也?”杜預(yù)注:“沒沒,沈滅之言。”《釋文》云:“沈,溺也。”故“恐沈”即上文所言“恐弱”。《左傳·隱公六年》引《商書》云:“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xiāng)邇,其猶可撲滅?”
“夷”讀為彝。《孟子·告子上》云:“《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詩經(jīng)·烝民》云:“民之秉彝。”毛傳:“彝,常也。”《素問·五運行大論》云:“考建五常。”王冰注:“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也。”《禮記·樂記》云:“道五常之行。”鄭玄注:“五常,五行也。”五常可統(tǒng)稱為常,《管子·幼官》云:“立常備能。”尹知章注:“常謂五常。”
“絕”,簡文從尸從絕。《釋名·釋言語》云:“絕,截也,如割截也。”《論衡·寒溫》云:“陽氣為溫。”《素問·寶命全形論》云:“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莊子·在宥》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茲”同此。郭店楚簡《君子》云:“《大禹》曰:余茲宅天心何?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郭店楚簡《尊德義》云:“反,之此,往矣。”《管子·內(nèi)業(yè)》云:“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又,《老子》第四十五章云:“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河上公注:“謂道德大盈滿之君也。若沖者,貴不敢驕,富不敢奢也。”《周易·剝·彖》云:“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虞翻注:“乾息為盈。”《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楚簡《祝辭》后半與射禮有關(guān)。《禮記·射義》云:“射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云:“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說文》云:“射,弓弩發(fā)于身而中于遠(yuǎn)也。”又云:“弓,以近窮遠(yuǎn)。”《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河上公注:“天道損有余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
楚簡《祝辭》云:
隨弓:將注為死,陽武即求當(dāng)。引且言之,動以心,撫顎,射戎也。
《周易·系辭下》云:“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以利天下,蓋取諸隨。”《尚書·酒誥》云:“肇牽車牛,遠(yuǎn)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由此知隨卦之象為商,《說文》云:“商,從外知內(nèi)也。”《風(fēng)俗通·聲音》引《劉歆鐘律書》云:“商者,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說文》云:“隨,從也。”《周易·坤》六三云:“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云:“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隨”者,隨時。《廣雅·釋詁一》云:“隨,順也。”《莊子·養(yǎng)生主》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周易·雜卦》云:“隨,無故也。”《莊子·秋水》云:“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時間運行,終始相應(yīng),有始有終,亦無始無終。《周易·說卦》云:“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周易·艮·彖》云:“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左傳·襄公三十二年》云:“又注。”杜預(yù)注:“注,屬矢于弦。”《白虎通·崩薨》云:“死之為言澌,精氣窮也。”艮卦位東北,當(dāng)鬼戶。《周易·隨·象》云:“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釋名·釋天》云:“晦,月盡之名也。晦,灰也,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莊子·齊物論》云:“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陽”讀為揚,《尚書·泰誓》云:“我武維揚。”
楚簡《筮法》云:
外弓:將注為肉,陽武即求當(dāng)。引且言之,動以目,撫顎,射禽也。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云:“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禮記·樂記》云:“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又,《釋名·釋形體》云:“肉,柔也。”馬王堆帛書《稱》云:“安徐正靜,柔節(jié)先定,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jié)也。”
楚簡《筮法》云:
踵弓:將射干音,陽武即求當(dāng)。引且言之,動以式,撫顎,射音也。
《說文》云:“跟,足踵也。”《釋名·釋形體》云:“足后曰跟,在下方著地,一體任之,象木根也。”《淮南子·原道》云:“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高誘注:“根,本也。”《禮記·大學(xué)》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爾雅·釋言》云:“干,求也。”“音”用為意,《禮記·樂記》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說文》云:“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心之所之謂意。”《素問·針解論》云:“深淺為志。”王冰注:“志一為意。”《禮記·射義》云:“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儀禮·鄉(xiāng)射禮》云:“賓、主人、大夫若皆與射。”鄭玄注:“射者,繹己之志,君子務(wù)焉。”
“式”,簡文從骨從弋。《詩經(jīng)·下武》云:“下土之式。”毛傳:“式,法也。”《儀禮·大射儀》云:“射人戒諸公、卿、大夫射。”鄭玄注:“射人,掌以射法治射儀。”《周禮·大司徒》云:“禮樂射御書數(shù)。”鄭玄注:“射,五射之法。”《周禮·保氏》云:“三曰五射。”鄭司農(nóng)注:“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
以上三弓祝辭的意義可參閱《詩經(jīng)·蟋蟀》,其詩云:“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詩云:“職思其居。”《孝經(jīng)》云:“仲尼居。”《釋文》引孔注:“居,靜而思道也。”《老子》第七十二章云:“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王弼注:“清靜無為之謂居。”《莊子·天地》云:“欲同乎德而心居矣。”郭象注:“居者,不逐于外也。”又,《爾雅·釋言》云:“宅,居也。”《周易·剝·象》云:“上以厚下安宅。”《莊子·人間世》云:“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則幾矣。”“不得已”即天道,《詩經(jīng)·皇矣》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詩云:“職思其外。”《說文》云:“外,遠(yuǎn)也。”《周易·系辭上》云:“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yuǎn)。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詩云:“職思其憂。”《論語·衛(wèi)靈公》云:“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述而》云:“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馬王堆帛書《五行》云:“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知,無中心之知則無中心之說,無中心之說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圣,無中心之圣則無中心之說,無中心之說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
————————
[1]李學(xué)勤.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0.
〔責(zé)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