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東



【關鍵詞】干支五行骨籌;戰漢時期;干支五行思想;數術行為
【摘要】山西、重慶、河北等地的博物館或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批刻有干支或干支五行內容的長條形骨片,根據其用于占卜的功能,可統稱為“干支五行骨籌”。分析干支五行骨籌上的刻字字體并結合干支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可知,此類骨籌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起初僅刻有干支內容,到西漢中期,隨著干支五行思想的成熟,刻字內容逐漸發展為干支和五行搭配。干支五行骨籌的使用可能與戰國至秦漢時期喪葬活動中流行的數術行為有關,推測是墓主入葬時遺留的卜葬工具或風水行業人員的隨葬用品。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山西晉中、晉城、長治等地發現了一些刻有干支和五行內容的長條形骨片。查閱相關資料可知,此類器物曾被稱為“日辰骨簽”[1]、“骨質籌策”[2]、“骨簽”[3]、“干支籌”[4,5]等,全套12枚,根據所刻內容可分為刻干支、五行和僅刻干支兩類。其中干支五行刻文的排列順序為:“甲子木”“乙丑木”“丙寅火”“丁卯火”“戊辰土”“己巳土”“庚午金”“辛未金”“壬申水”“癸酉水”“甲戌木”“乙亥木”。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此類骨片可能是占卜用具,用于分策定卦、推算歷日等[2—5]。筆者認為,在上述定名中,“骨簽”本意指骨質標簽,有“物勒工名”的性質,如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出土骨簽[6],與刻干支五行內容骨片的占卜功能不符,“骨質籌策”易與計數用的算籌混淆,“干支籌”的命名則忽略了骨片的質地。為了便于論述,本文將這類刻有干支或干支五行內容的骨片統稱為“干支五行骨籌”。
目前發現的干支五行骨籌以考古發掘出土為主,但在考古簡報或報告中很少提及,相關研究也較少,多是對該類器物來源、形制及年代等的簡要說明[2—4],未見專門的整理和研究。基于這一情況,筆者梳理了國內現存干支五行骨籌資料,結合五行學說的演變以及骨籌上所刻字體、紋飾的特點對其進行年代判定,并就喪葬活動中的數術行為進行分析,以期對干支五行骨籌有更深入的認識。
筆者目前搜集到的有確切收藏地點的干支五行骨籌共計120枚,包括刻干支五行內容者107枚和僅刻干支內容者13枚,分別收藏在山西、河北、重慶等地的博物館或文物保管所中。下面對這些干支五行骨籌的情況進行簡要介紹。
1.山西省晉中市博物館藏干支五行骨籌
共3枚。出土于晉中市榆次貓兒嶺墓群漢代墓葬,屬同一套骨籌。形制基本相同,均為骨白色,骨質致密,表面有綠色沁。骨籌正面磨光,背面削平,橫豎截面均可見清晰的斜向鋸痕。骨籌兩端紋飾相同,均在兩道弦紋中間飾兩個圓圈紋,圓心處有鉆孔。中部用方筆小篆刻干支五行內容,刻字略呈等距離分布。由殘留痕跡來看,刻文字和紋飾處原填充有朱砂(封二,1)。
①刻“乙丑木”上端微殘。表面有厚約2毫米的淡綠色沁。殘長10.5厘米,寬1.2厘米,厚0.35厘米。
②刻“癸酉水”保存完整。正面呈骨白色,背面淡綠色沁較明顯??涛淖趾图y飾處殘留少量朱砂。長10.75厘米,寬1.2厘米,厚0.35厘米。
③刻“甲戌木”頂端紋飾部分缺失。表面有淡綠色沁,沁色較均勻。刻文完整,填充朱砂保存較好。底端刻紋飾處殘存少量朱砂。殘長9.65厘米,寬1.2厘米,厚0.45厘米。
2.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文物管理所藏干支五行骨籌
共8枚。亦出土于晉中市榆次貓兒嶺墓群漢代墓葬,表面紋飾和刻字的布局與晉中市博物館所藏骨籌基本相同,但紋飾和刻文中填充的朱砂保存較好。原藏品檔案中登記為1套,但從所刻紋飾、字體以及骨籌的尺寸、顏色上綜合判斷,應分屬兩套。
第一套共4枚。形制相同,均為骨白色,中間厚兩端薄。圓圈紋位置較為隨意,有的甚至與弦紋相切或相交??涛臑橐坏犊坛?,無二次加工痕跡(圖一,1)。
①刻“丁卯火”上部殘斷,“丁”字僅余豎畫末端。殘長8.8厘米,寬1.2厘米,厚0.2~0.3厘米。
②刻“庚午金”在“金”字下端斜向斷裂成兩截,正面中部橫向鋸痕明顯。長12.2厘米,寬1.2厘米,厚0.25~0.3厘米。
③刻“辛未金”保存完整。長12.1厘米,寬1.15厘米,厚0.2~0.3厘米。
④刻“癸酉水”保存相對較好,上端略有缺角。長12.1厘米,寬1.2厘米,厚0.25~0.3厘米。
第二套共4枚。均保存完整,為骨白色,表面有青綠色沁。圓圈紋較大,但排列較為整齊??涛淖煮w較粗,刻劃不流暢,筆畫呈波浪狀(圖一,2)。
①刻“乙丑木”長11.1厘米,寬1.2厘米,厚0.35厘米。
②刻“戊辰土”長11.3厘米,寬1.2厘米,厚0.25~0.3厘米。
③刻“壬申水”長11.2厘米,寬1.15厘米,厚0.3厘米。
④刻“乙亥木”長11.3厘米,寬1.2厘米,厚0.3~0.4厘米。
3.山西博物院藏干支五行骨籌
共55枚。根據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一普”資料上傳平臺,目前已下線)上的登記信息,時代為唐,出土地點不詳。大多保存完整,形制基本相同,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褐色沁,個別還有青綠色沁。長9.8~10.8厘米,寬1.2~1.3厘米,厚度不詳。因部分骨籌的刻字內容已漫漶不清,具體套數不明。根據紋飾和刻文的特點,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共33枚。包括刻“甲子木”2枚,刻“乙丑木”2枚,刻“丙寅火”3枚,刻“丁卯火”3枚,刻“戊辰土”3枚,刻“己巳土”3枚,刻“庚午金”2枚,刻“辛未金”4枚,刻“癸酉水”1枚,刻“甲戌木”3枚,刻“乙亥木”2枚和刻文不明者5枚。骨籌兩端紋飾相同,均在兩道弦紋中間飾兩個圓圈紋,圓心處有鉆孔。中部用方筆小篆刻干支五行內容,字距較為均勻。篆字刻劃簡單,無修飾痕跡,制作較為隨意(圖二)。
第二類共11枚。包括刻“甲子木”2枚,刻“丙寅火”1枚,刻“丁卯火”1枚,刻“庚午金”2枚,刻“辛未金”1枚,刻“壬申水”1枚,刻“癸酉水”1枚,刻“甲戌木”1枚和刻文不明者1枚。骨籌頂端在兩道弦紋中間飾兩個圓圈紋,圓心處有鉆孔,底端僅刻一道弦紋。刻文字體較為規整,大多殘存有朱砂。從刻痕來看,每一道筆畫均為一側平直,一側呈波浪狀,可能是先用工具劃刻出筆畫后,再用力加粗加深所致(封三,1)。
第三類共11枚。包括刻“甲子木”1枚,刻“乙丑木”1枚,刻“丙寅火”1枚,刻“丁卯火”1枚,刻“戊辰土”1枚,刻“己巳土”2枚,刻“辛未金”1枚,刻“癸酉水”2枚,刻“甲戌木”1枚。骨籌頂端在兩道弦紋中間飾兩個圓圈紋,底端在兩道弦紋中間飾一個圓圈紋,圓心處均有鉆孔,圓圈紋的位置均較為隨意。與上述一、二類骨籌相比,此類型骨籌刻字較為規整,筆畫較為纖細(封三,2)。
4.山西省晉城博物館藏干支五行骨籌
共18枚,分屬兩套。根據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上的登記信息,均為征集所得,時代為春秋。
第一套共12枚。征集自長治市屯留縣李高鄉李坊村。均保存完整。形制相同,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褐色沁,個別還有方孔圓形青綠色沁,可能是與銅錢伴出所致。僅在底端刻紋飾,紋飾式樣為上下各飾三道弦紋,中間高約0.5厘米的空白處以細線分為X狀四部分,每部分中部各鉆一小孔??涛淖煮w接近圓筆篆書,刻痕深淺不一,有二次修飾的痕跡。均長10.5厘米,寬1.4厘米,厚0.4厘米,重88克(圖三)。
第二套共6枚。征集來源未標明。均保存完整。包括刻“甲子木”、刻“乙丑木”、刻“丙寅火”、刻“丁卯火”、刻“己巳土”、刻“甲戌木”者各1枚。紋飾、刻文字體均與晉中市博物館所藏榆次貓兒嶺出土干支五行骨籌相同,但刻文筆畫較細,字體更為規整,“木”字寫法明顯不同。刻字內殘存朱砂痕跡。均長 11.7厘米,寬1.3厘米,厚0.3厘米(封二,2)。
5.山西省長治博物館藏干支骨籌
共2枚。僅刻干支內容,包括刻“甲子”和刻“壬申”者各1枚。根據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上的登記信息,出土于長治縣西池鄉(現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時代為漢。保存基本完整,兩端略有磨損,應為長期使用所致。形制基本相同,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褐色沁。僅在底端刻紋飾,紋飾樣式為上下各飾一道弦紋,中部空白處以細線分為X狀四部分,左右兩部分中部各鉆刻一圓圈紋,圓心處有鉆孔??涛淖煮w為圓筆小篆,第一個字緊貼骨籌頂端,刻文僅占據骨籌上半部,字體規整,筆畫勻稱。長12.6~12.8厘米,寬1.57~1.61厘米,厚0.32~0.33厘米(封二,3)。
6.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干支五行骨籌
為全套12枚。為征集所得,時代為西漢[7]。保存完整,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綠色沁。骨片頂端在兩道弦紋中間飾兩個圓圈紋,底端在兩道弦紋中間飾一個圓圈紋,圓心處均有鉆孔。刻文字體為規整的方筆小篆,均有朱砂填充痕跡。長11厘米,寬1.1厘米(圖四)?!吨袊笳魑幕瘓D志》中收錄有一套未標明出處的干支五行骨籌,從配圖來看,應就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的這套[8]。
7.河北邢臺市柏鄉縣文物保管所藏象牙干支籌
共11枚。1986年出土于河北柏鄉縣東小京戰國墓[4]。保存基本完整,均僅刻干支內容,缺刻“辛未”1枚(圖五)。簡報中描述其“大小相同。分別線刻干支名,上端用漢字數目編號,下端飾一組圈點紋。器表極為光滑,當為實用之物。長12.8、寬2、厚0.5厘米”。李零曾對此套象牙籌進行了詳細考證,根據出土地和銘文字體判斷其為趙國器物[5]。
8.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藏干支五行骨籌
共11枚。征集自古玩市場[9]。根據陳斌、陳慧發表的《邯鄲市博物館征集的漢代骨簽》一文,此套骨籌中“5枚基本完整,余殘斷或殘缺。完整者長11厘米,寬1.4厘米,厚0.3厘米。每枚骨簽頂端刻畫兩條橫線,兩橫線間并列鉆有兩個帶圓心的圓圈,下端刻一條橫線,中部刻字3個,為隸書,筆畫呈波浪狀”,“紋飾與字體筆畫內均填以朱砂”(圖六)[3]。除1枚因殘損嚴重而刻字不明外,其余10枚刻文依次為“甲子木”“丙寅火”“丁卯火”“己巳土”“庚午金”“辛未金”“壬申水”“癸酉□”“甲戌木”“乙亥木”。由此可知,本套骨籌中缺失的1枚和刻字不明的1枚應分別刻“乙丑木”和“戊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