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
晚清以來,隨著考據學的發展和碑學的興盛,篆書作為一種已經脫離實用的書體重新進入書法家的視野。以鄧石如為代表的書法家將隸書筆法引入篆書,以漢碑額為取法對象,開拓出篆書創作領域的一番新境界,與以“二李”為代表的工藝性篆書拉開了極大的距離。此后篆書面目一變,學者云從,傳鄧氏衣缽者,吳讓之取其技,趙之謙師其心,吳昌碩借鑒鄧石如的運筆,以《石鼓文》為取法對象,揉入強烈的金石氣,融大、小二篆于一爐,極大地拓展了篆書的表現力,篆書創作又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吳昌碩的出現既讓人們看到了篆書藝術表現力的種種可能,又給后人擋住了去路,此后的篆書創作長時間以來處于低迷的狀態。20世紀以來大量地下資料的出土,尤其是金文大篆的出土給篆書創作提供了新的取法對象,又因為近代篆書創作在大篆上的空白給當代篆書創作留下了較大的空間,當代篆書創作上的突破也主要集中在大篆一體。至于小篆,由于近代大量名家橫亙于前,鮮有抗心希古的書家用功于此,蓋其難也。
仇高馳先生是當代為數不多以絕對的精力致力于小篆創作而又卓有成就的代表性書法家。曾先后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佳作獎等重要獎項,獲得書壇的高度認可。仇高馳先生的篆書自秦篆入手,繼而上溯商周鐘鼎文字得古樸厚重之氣息,下窺鄧石如、趙之謙等大家之作得婉暢之運筆,數十年浸淫探索,故其書法無論字形、運筆均左右逢源。在創作上,仇高馳先生以《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為基筑,融入明清篆書較強的書寫性,揮筆直運,在高手如林的當代書壇,以其獨具個性的篆書開出一條路來,故而從者云集。
趙孟頫云:“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在資料匱乏的時代,專攻一家一體,悉心學之即能有所成就。隨著出版業的發達,海量法帖資料備于案頭已非難事,高清仿真印刷甚至可以下真跡一等。這為學書提供了便利,也助長了今人浮躁之風。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沉下心來專研一體。當代書壇不缺少獲獎作者,缺少的是擁有獨立思想,能夠沉下心來穩打穩扎的作者。只有這樣的書法家,才有可能從古人那里接過接力棒并將他們的成績向前推進一步。
仇高馳先生就是這樣的書法家。仇高馳先生的創作根基穩固,他以非凡的魄力,甘坐冷板凳,選擇篆書作為研習的對象。篆書是難度較大的書體,一方面篆字的識讀非有較強的文字學功底不能達,另一方面晚清民國以來大師林立給今人擋住了去路。當代篆書的成就也大多集中在金文大篆一類書體,至于小篆,則問津者鮮。仇高馳先生知難而進,將對篆書的研習鎖定在小篆一系。早年,仇高馳先生對秦篆下過一番苦功夫,他抓住《泰山刻石》《嶧山刻石》正脈,奠定了其篆書“純雅”的格調,使得他的篆書,此后無論朝著哪個方向突破,都守住一個“正”字。秦篆給了仇高馳先生結構的嚴謹和純正的氣格,在此基礎上,仇高馳先生憑借深厚的秦篆功底,究心于鄧石如、趙之謙等清代篆書大家,數年朝夕臨池、不止思索使其得清人婉暢的運筆和字勢。此時仇高馳先生的篆書已有脫化之萌芽,但這尚不能支撐起一個把書史作為坐標的書法家,仇高馳先生開始在近現代篆書作品中尋找突破。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蕭蛻庵的篆書在結構和面目上給了仇高馳先生極大的啟發,蕭蛻庵先生的篆書巧妙之處在于將重心下移,制造了不同于前代小篆上緊下松的結體方式,但是這一點在蕭蛻庵那里僅僅是萌芽,并未完善,仇高馳先生順勢而為,以秦篆之基、清篆之技、化蕭蛻庵篆書之體,在審美上追求“毛、澀、松、暢”之境,至此面目初具。在此基礎上,仇高馳先生又參吳昌碩之雄渾,將書寫性轉換成具有強烈金石味的“錐畫沙”“印印泥”,舍其精妍秀美,求其恢宏排奡,以其心手雙暢之功,做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可謂卓犖成家。
回顧仇高馳先生的學書之路,是一條延續了民國書家“以一生究一體”的書法之路,這條路是破釜沉舟之路,走上這條路,就意味著成名之前將會長期寂寂無聞,長期忍受著學書路上的孤獨與寂寞。這條路上,有人因為眼前的茍且而放棄堅持,也有人因為長夜漫漫而迷失方向,更有人在這條路上倒地不起,煙消云散,但蹚過這條路的,哪一個不是大家!?回望書壇,回望江蘇書壇,這條路林散之走過,蕭嫻走過,今天,我們看到,仇高馳先生正在這條路上,向書壇走來……
仇高馳先生借助嫻熟的技法以臻于“游心”的境界,但技法并不是他的全部。數十年的孜孜以求使得仇高馳先生的作品不再是簡單的技術性復原,我們看到,他的入古,不是對經典法帖的機械還原,更不是在審美上簡單地回歸古典,而是強化筆墨的文化屬性從而凸顯書法生命的當代意義,將古老的篆書蛻換成契合時代審美的筆墨語言。
仇高馳先生在書法上的“通化”之功首先要歸于他對篆書一體的深刻研習和領悟,但仇高馳先生深知單一書體的營養是不夠全面的,如果沒有其他書體的滋養往往容易導致技法和審美上的單調和缺陷。故而仇高馳先生在篆書之外,有目的、有步驟地在隸書和行草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于隸,仇高馳先生以漢隸為宗,得其正脈,旁參來楚生隸書的縱逸之勢;于行草,仇高馳先生先從黃道周處取寬博之勢,強化其方折運筆,輔之以章草醇厚的古意,于生辣中見遒勁。難能可貴的是,仇高馳先生還在篆刻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也成為仇高馳先生藝術之園中一朵驚艷之花,更滋養了他的篆書。實已至,名自歸,因為在篆刻和行草上的成就,仇高馳先生被吸納為西泠印社社員并當選南京印社副社長和中國標準草書學會副會長。相對于這些頭銜,仇高馳先生更在意他在書法本體上的點滴探索,點滴進步。好在念茲在茲,數十年集腋成裘,百川歸海,這些都讓他的小篆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和時代精神,名之“仇氏小篆”或不過矣。
仇高馳先生不僅僅是書法家,他的第一身份是大學教授,并擔任南京財經大學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所所長,學術研究在仇高馳先生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先后發表專業學術論文47篇,出版《解密〈泰山刻石〉》《歷代經典碑帖技法解析——秦嶧山刻石》《篆書藝術十講》等著作,先后兩次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筆者曾細讀仇高馳先生的《篆書藝術十講》。該著既有宏觀的視野,也有微觀的分析,仇高馳先生站在理論的高度,分析篆書的淵源流變,又分享了其數十年的創作心得,有益于篆書學習者。在當代,以創作見長的書家,往往不善或鮮于著述;以理論見長的書家,其文章又常常隔靴搔癢,不能指向實踐。此書既客觀分析歷史經典,又理性看待當下篆書創作現狀,是綜合篆書理論研究與創作研究的精彩之作,非有深厚的學養與理論功底不可為也。
仇高馳先生身兼書法家、學者、教師三重身份,最被他看中的是“教師”這一重身份。仇高馳先生先后任教于徐州師范學院、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師范大學,現任教于南京財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多年來的書法篆刻教學讓仇高馳先生對教育有著特殊的情懷,仇高馳先生曾說:“書法藝術源遠流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書法承載著中國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是中國文人內化的道德尺度,正所謂‘書如其人,書法傳承的重要意義在于以書育人、以美育人,通過書法教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初心和使命。”
作為高校教師,仇高馳先生以傳道授業為己任。在南京財經大學,仇高馳先生是有口皆碑的好老師,凡是聽過仇老師課的學生都對他交口稱贊。仇高馳先生在教學上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幫助學生規劃個人的書法之路。對于沒有基礎的學生,仇高馳先生從執筆、點畫教起,不厭其煩地示范、點評;對于有基礎的學生,仇高馳先生常常站在宏觀的角度為學生指明方向,他以獨特的視角將古代書法家的成長之路作為參照,讓學生立意高遠,為學生的成長之路提供藍本。
篆書的學習,字法是一個關卡,篆書創作要求作者掌握篆法規范。仇高馳先生認為:“研習篆書的前提是弄清篆字的源流及演變規律,掌握‘六書的基本原則,對于所寫每個字的篆法諳熟于胸,方算入門。”為了掌握每個字的正確寫法和不同用法,自青年時期仇高馳先生就養成了制作“篆字卡片”的習慣,卡片上寫著每個篆書的正確寫法以及相對應的用法,這種文字學的積累讓仇高馳先生在篆書創作過程中游刃有余,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多年積累篆字的案頭工作更為仇高馳先生的教學提供了便利,讓學生受益匪淺。每次篆書課,仇高馳先生都會結合“篆字卡片”為學生梳理篆字源流,辨明字法,考訂正誤,并根據具體的案例來辨明不同篆書的具體用法。一疊厚厚的“篆字卡片”為學生識篆打開了方便法門。仇高馳先生說:“篆法準確無誤是衡量篆書創作者創作態度和文字學修養的重要標準。書寫不能‘正字,篆書創作就難臻佳境。”
除了在專業上為學生指明方向,答疑解惑,在生活上,仇高馳先生也處處關心學生,為學生著想,或許是早年學藝的艱辛讓仇高馳先生對于晚學后輩格外關愛。2015年夏,仇高馳先生從自己多年創作的優秀作品中選出60幅精品進行義賣,并將130萬元善款捐贈給紅十字會,設立“高馳博愛基金”,用于助學、助困、助殘。近年來,凡種種公益活動,總能看見仇高馳先生的善舉,其大愛之心,實為楷模。
“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如其人而已。”仇高馳先生以書為道,數十年來,他浸淫一藝,于傳統風范和當代精神之間塑造自我,砥礪品格;他用如椽之筆,篆寫人生,借著翰墨的滋養,游于太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