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源
畢可燕 山東文登人。2007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任教于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作品被多家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2009年被《美術報》評選為“當代藝術前500強”和“美術之星”。
我不無驚訝地發現,畢可燕的山水畫,幾乎就是在一種不經意與不被期待的時空里漸漸蛻變成型,并在相當短暫的時間里迅速形成固定的圖式風貌。當別人還在古今中外的繪畫圖式中尋找“符號”的時候,她卻如同一個快樂的魔術師,在自己特立獨行的畫面中,創造出許多奇異而靈動的物象。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的山水形象語匯的建立,具有較強的原創性與自由性,畫家大膽地沖破了傳統程式化圖像文本的阻隔,在經驗與想象中抒寫著自己的夢里家山。
畢可燕筆底的山水景觀,其原創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心靈原鄉的符號。在她的畫面中,漂浮著許多意象性的山水符號:菩提樹(我姑且這樣稱之)、蓮花、修竹、峰巒、佛像、樓臺,穿梭呼應,多為煙云霧靄所籠罩,彌漫著一層叫人捉摸不定的詭譎氣氛。同時,從其畫面物形的意象性可以看出,畫家對繪畫形式語言有著較強的省悟力,她善于將胸中丘壑與現實視丘提煉與熔合,力求去捕捉一種“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畫面意境。她筆下的樹木,皆無具體名目所指,或蔥蘢如繁花糾葛,或靈動如法輪旋繞,或尖聳如烈焰燃燒,或嶙峋如山人探路,無不流露出女性畫家把玩物象的纖細觸角。將其放置在整體的山水意象中,這些植物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佛家的菩提樹,根抱太古,舒展離披,吸風玄圃,飲露丹霄。此外,畢可燕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還有意識地添加上一些蓮花、荷葉、竹影等相關元素符號,物象形感尤其簡括可人,星星點點隨心所欲畫出,如夜燈彌散在太虛幻境中,對應著山體中神定氣閑的數尊佛像,教人置身于異域的洞天佛地,真幻莫辨。觀看畢可燕山水畫中的景致,寒花暮云,異石斑駁,山形無接,寺界波分,讓人頓起“竹老更生虛籟,池清尤見古源”之感。
其二,智性的筆墨抒情。站在創作者的立場,傳統語匯與現代語境的困擾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象糾葛,即對于畢可燕而言,傳統文本中的筆墨程式并不能替代筆墨本體潛能的深廣性,以至奇之筆寫至靈之山,依據的不是對古人圖式與筆法的因襲,而是要深入到自己的心靈原鄉里捕捉那稍縱即逝的幻象。因此,畢可燕能夠大膽地跳出傳統山水筆墨的程式窠臼,我用我法,沉醉在近乎魂飛魄散的墨痕中隨機應變,隨形游走,隨形皴擦,大有一種駕馭天地萬物為芻狗的膽識與魄力。在潑墨中構筑山水意象,古亦有之,但從堅實的意象中構筑這近似另類、別有洞天的志異山水面目,無不體現了畫家對現代視覺圖式有著敏銳的直覺與幻想力。誠然,對于年輕的畫家而言,畢可燕水墨山水畫圖式的原創性與熟練性有著一種早熟化的傾向,如何繼續強化這一個性化筆墨的表意性,或許將是她的繪畫晉入熟境的關鍵所在。
總體而言,畢可燕山水畫的特色在于她比較自由地控制了外相與心跡的互譯性,她以微觀而意象的生靈世界來點綴宏觀的宇宙洪荒,一草一露,皆以詭譎的形象來傳達一種神秘的韻致,意圖在芥子須彌里飛舞出墨漬的影姿。她的藝術探索成果,儼然占據著志異山水形式的一隅。由此,將其作品放置于現代藝術人文視野的整體背景中,就有著一種很好的范例意義,顯示著中國水墨山水畫在當下的無限性發展空間。毋庸置疑,物象與心相的邂逅,將會引導畢可燕在繪畫道路上走得更遠,同時更重要的是,她將繼續從自己的創作中獲得藝術與人生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