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林
今年8月,云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老鄉9個邊境村的10位老支書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佤族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的情況,表達了世世代代跟著共產黨走,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十位老支書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三翁、三貴、俄松、三木嘎、尼紅、賽金、巖翁、巖團、三木水、巖板10位老支書,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有的任職長達30余年。支部書記是一個“說大也很大、說小還真小”的特殊崗位。“大”,是說支部書記責任很大,事情很多,直接影響到我們黨這個肌體“神經末梢”的暢通;“小”,是說支部書記權力非常小,人員非常少,大部分支部書記并沒有特別足夠的資源和人手來調配使用,責“大”權“小”、事“多”人“少”。老支書們經受了時間與使命的雙重考驗,實現了思想和黨性的雙重升華,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老支書精神的寶貴價值。
十位老支書,共同彰顯著一種默默耕耘的為民情懷。十位老支書顯示的是愛崗敬業、寬厚忠誠的思想品質,傳遞的是埋頭做事、老實做人的時代風尚,體現的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境界和情懷。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長期以來,班洪鄉和班老鄉各族群眾始終堅持和發揚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等不靠、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建設美麗幸福家園。老支書們率領當地廣大人民群眾加快脫貧攻堅步伐,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學等都有了保障。到2019年底,該縣67個貧困村、4萬多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當地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推進“村集體經濟品牌強村”工程;近萬畝茶葉完成提質增效,“佛手柑+養殖”、“特色林果+水產養殖”和“班洪辣椒”等產業基地成果豐碩,經濟效益可觀。班洪鄉和班老鄉不僅實現了脫貧,還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老支書們為建設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十位老支書,共同彰顯著一種干事創業的責任擔當。基層支書面臨的問題多、矛盾多,沒有敢于扛事、肯于擔當的精神是不行的。老支書們永葆長期堅守的不變初心,在支書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確實需要有一種不計得失、扎根奉獻的意志和品質,需要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和擔當。可以說,老支書精神的實質就是老而常為、老而愿為、老而能為、老而善為。老支書們長期在邊境地區工作生活,更懂得邊民富、邊疆穩的意義。他們把初心和使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抓好鄉村振興、興邊富民,全心全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促進人民群眾共同富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做出貢獻。如今的佤族村寨,新民居錯落有致,寬平路四通八達,網絡聯通家家戶戶,特色旅游有序推進……阿佤人民的幸福夢實現了。
十位老支書,共同承載著一種踐行宗旨的贊譽褒揚。十位老支書能夠長時間在支書崗位上做穩做好,就在于他們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在工作落實與個人操守上,既能讓上級組織滿意,更讓群眾認可服氣,贏得了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以前住的茅草房,房頂多次被吹跑,一遇刮風下雨就提心吊膽;現在咱班老鄉家家戶戶住著磚瓦房,不僅吃穿不愁,而且連我這樣的老人都有了手機,要不是親眼見證,以前想都不敢想!”村里的老人們如是說。“近年來,隨著邊境小康村建設,滄源各族群眾不僅實現了增收,還享受到了越來越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邊疆繁榮促進了邊境穩定,各族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些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好支書、好干部”。這是佤族人民的共同心聲,是對老支書們的最高褒揚。
十位老支書,是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忠誠、為民、奉獻、敬業、廉潔是老支書們共有的優秀品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人民至上”、“我為百姓做實事”是他們的神圣使命,這種精神就是我們尋找的老支書精神。老支書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催人奮進的楷模。新時代有新任務新使命,迫切需要新擔當新作為。廣大黨員干部要讓老支書精神閃耀新時代的光芒,以老支書們為榜樣,找差距、明方向、見行動,將老支書精神貫穿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學習傳承老支書精神,就是要系統思考時代特征和時代要求,堅定理想信念,從老支書們的豐富實踐中挖掘精神之源,打造擔當作為、創新實干的“鐵肩膀”;學習傳承老支書精神,就是要以老支書為楷模,不用揚鞭自奮蹄,腳踏實地、一心為民,更好地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一個時代精神的樹立,需要千萬人的不懈努力。傳承和弘揚老支書精神,就是要在與時俱進、奮斗不息的火熱實踐中,深入學習、融入靈魂、長期堅持。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趕考”之路,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傳承和弘揚老支書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砥礪前行,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