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周輝
摘要: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帶動了施工行業的發展,不過這也讓人們對于施工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民用建筑當中,混凝土施工技術對施工質量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合理地使用混凝土施工技術,這樣就可保證土木工程施工質量滿足標準要求。
關鍵詞:建筑;混凝土;施工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迅速發展,建筑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目前,我國在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應用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現代化體系,不僅提高了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的質量,還提高了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應用效率。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應用不僅能夠保障施工順利開展,而且能夠為提升土木工程施工質量提供技術保障。
1土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技術存在問題分析
1.1調配比例問題
混凝土是各類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形成的復合材料,因此不同材料的比例會對混凝土的特性造成很大影響。在土木工程施工設計過程中,對混凝土的各類材料比例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然而在現如今的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比例不準確的現象比較多,在進行日常施工質量檢查的過程中,施工不合理、不規范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需要制定專門的應對策略,從而實現對混凝土中各類材料的嚴格管控,從根源上解決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比例失調等問題。具體來說,通過嚴格管理混凝土比例,就能夠有效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同時,對施工人員加強管理,也能將此類問題扼殺在搖籃中。改變傳統隨意的工作方式,對出現的違規操作進行嚴格懲罰,從而杜絕施工過程中出現材料比例不準確的現象。
1.2混凝土材質問題
在混凝土形成的工藝流程中,除砂子、水和水泥外,還有個別其他材料摻雜,以上材料對混凝土的最終質量有重要影響。由此可見,施工材料的質量才是其中最為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一般來說,在生產之前,應該對各類材料的質量情況進行嚴格調研和把關,對已經采購的材料及時開展入庫驗收工作,對出現質量問題的材料及時清退。例如,水泥、砂石等材料,需要對其進行嚴格檢查,檢查內容應該包含但不限于制造日期、供應商和合格情況等,尤其應該嚴格檢查水泥的來源。砂石材料檢查階段,需要審查砂石顆粒的大小,分析砂石材料的成分等。
1.3蜂窩、麻面
蜂窩、麻面對于混凝土質量的破壞程度同樣嚴重。蜂窩是指混凝土表面具有非常多如同蜜蜂窩似的巢穴,砂漿難以全部蓋住混凝土里的石子,造成石子外露,故而破壞土木工程的施工效果。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混凝土施工時沒有控制好材料配比,以及沙石以及水泥質量較差。此外攪拌時間不夠,導致混凝土黏合性較差,也是造成產生蜂窩的主要原因。而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具有凹凸感,會產生大量的麻點。這主要是因為混凝土里砂漿量不夠,或施工不合理,導致混凝土里產生氣泡,無法滿足密實度要求,進而造成其表面產生大量的麻點。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
2.1配比施工技術
材料配合比例指的是依照材料類別差異科學設置比重,建筑施工人員需要在建筑施工方案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現成施工環境、認真計算施工成本,以保證建筑施工工程的科學合理性。對于配比施工流程而言,建筑施工人員在開展攪拌施工工作之前,需要認真測量分析混凝土集料實際含水量與理論含水量之間的差異,重新計算確定最佳配合比例,以此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符合建筑規范標準。在保障建筑施工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選擇水化性較低的混凝土材料,通過降低混凝土結構內部溫度的方式避免表面龜裂問題的出現
2.2攪拌技術
混凝土的攪拌技術,是一項非常依賴于具體施工經驗的技術,在混凝土攪拌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例如,攪拌的時間、材料的配置比例和各類材料的投放順序都會對混凝土的最終效果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施工人員應該在事前對混凝土攪拌過程中可能產生影響的各類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從各個方面入手,嚴格按照攪拌工藝進行攪拌過程的管控,從而保證混凝土的最終質量。
2.3混凝土施工的澆筑技術
在對土木工程施工期間,混凝土澆筑施工,主要是把混凝土澆筑到相應的模具上,并直到混凝土產生塑化。混凝土施工周期長且施工技術復雜,如果不進行合理的控制,那么就很有可能產生裂縫的情況。因此這就要求在進行混凝土施工時,要將灌入模具時的溫度以及澆筑的范圍控制在標準的范圍內。另外,要在澆筑混凝土之前,全面檢驗支架、預埋件等器件的質量,要在保證它們質量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保證施工的順利開展。混凝土坍落度主要取決于施工的實際狀況,通常墻、梁、板要保持在16~18cm的范圍內,這樣便能達到泵送和澆筑的標準。在進行混凝土施工時,要以混凝土澆筑速度作為標準,確保混凝土施工的連續性,避免產生施工冷縫。同時在澆筑過程中,還要保證混凝土下料時,能夠勻稱地灑落到混凝土的每個部位當中,下料高度要控制在2m的范圍內,這樣混凝土便不會產生離析現象。若大于2m則要使用溜槽,在進行澆筑期間,還要委派專業工作人員查看模板,如果存在跑、漏、脹膜的情況要馬上予以有效的處理,此外還應將鋼筋放在合適的位置。
2.4混凝土振搗技術
施工過程中避免出現漏振以及過振的情況。振搗時要保證混凝土不會產生氣泡和表面下沉的情況。采用分層的方式來對混凝土下料,振搗過程中將振搗器放進下層50mm處進行交叉振搗,以保證混凝土在結束振搗時不會形成隔離層。混凝土振搗最好使用插入式振搗棒,而且在使用過程中要遵循快速插入慢慢拔出的原則。在插進振搗棒的過程中,要與表面處于垂直狀態,不要斜插,以避免振動棒進入到鋼筋網片的另外一端而無法將振搗棒拔出。此外還可以采用平板振搗器進行振搗,在此過程中,要控制好平板推進的節奏,往返時,重疊寬度要保持在100~150mm,并要避免漏振。混凝土澆筑分層高度要保持在標準范圍,施工前要在標尺上注明分層高度,涂抹上油漆,而在晚上進行施工時,需使用照明工具來讀取標尺。對于窗下所需進行的混凝土澆筑施工,則要在指定的一面進行下料、振搗,直到混凝土在窗洞的另一面流滿。
2.5養護施工技術
澆筑振搗施工結束后需要進行混凝土養護管理,提高混凝土施工質量與效率的同時確保土木工程牢固安全。待澆筑剝離完成后需要在12h內向混凝土表面定期灑水,合理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提高混凝土結構抗壓強度,以便于后續的混凝土施工工程養護管理。若混凝土材料塑性不高就需要在完成澆筑振搗工作后采取噴霧灑水的養護方式;若使用的是低塑性的混凝土材料,則需要在澆筑剝離后立即進行噴水防護。無論是定期灑水還是噴霧灑水都需要采取持續性的養護方式,并且確保養護時長不低于14d,以確保混凝土表面結構始終處于濕潤的狀態。無論使用的是哪種類型的混凝土材料,都需要在澆筑完成后加強溫度、濕度控制,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硬化、凝固。
結束語
混凝土結構是建筑物的骨骼,對建筑物的穩定性舉足輕重。混凝土質量直接關系到工程的質量,也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應該重視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研究,不斷提升混凝土施工的工藝和技術,為建筑物的安全和穩定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崔云峰,周成圓,王亭亭.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術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26):158-159.
[2]李向陽.淺談民用建筑施工中預應力混凝土施工技術[J].科技與企業,2014(5):160.
[3]沈曉博.探討工業和民用建筑中混凝土的質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0(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