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紅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113
作為一位外來務工學校的科學老師,我們如何克服條件差,資源短缺的教學現狀,自己創造條件為孩子打造起了一片科學的天空。孩子們在這片天空下提高了動手能力,提高了科學素養,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創造條件開設校本課程、組織實踐活動
1.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
每學期各類區級、市級科技比賽項目較多,我們新華學校是外來務工定點學校,隨遷子女占總人數的95.23%,相比較兄弟學校參賽學生的優中選優,我們沒有優秀的生源,也沒有像樣的比賽器材。如何參加比賽?我曾經苦惱過也著急過,但為了孩子們能參加比賽,開闊視野,辦法總比困難多,等靠還不如自己行動。如:參加航空障礙賽時,我先去祥瑞園小學學習、了解比賽場地,回校后自畫比賽場地、利用體育器材呼啦圈、課桌等設計和規劃比賽場地,創造性地開發出和比賽場等等同的校內模擬比賽訓練場地,在這個過程中,我既當學生又當教練,邊學習邊指導,和學生一起嘗試、一起學習。特別是在參加航空和車模比賽時,我根據比賽要求,仔細研究比賽要求,開展了航空、車模等系列訓練活動。
2.指導學生社團:基于外來務工子女的實際情況,制作的時候往往沒有材料,我們就面向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各樣的廢舊材料,有選擇性的拿到社團來制作。令人想不到的是:生活中的廢舊材料給學生的創作提供了那么多的原材料,學生利用這些生活中的“廢品”制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變廢為寶”科技實踐活動的課題就產生了,(具體講)組建建模、航模、魔方社團、創意塑料花瓶社團、數字編程社團;建立小雞孵化、小兔子養殖基地、觀察蝸牛基地、教室窗臺種植基地、柿子樹觀察基地。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讓學生領悟到參與就是成功,善于嘗試就能發現和掌握規律,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成績。
二、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制作教具
教材是教具制作的起點。創意和行動是教具制作的核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1.教具制作模型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發展了學生動手能力。例如,在《固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一課,利用“溢水杯”這一模型,讓低年級學生直觀理解“烏鴉喝水”的原理:排開水的體積就是放入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另外,模擬“精衛填海”模型演示直觀形象,讓學生眼前一亮。其實,學生制作這些模型,材料簡單易取,就是生活中的瓶子、石子、細線等材料,課堂演示易操作,原理易于掌握。只要老師用心思考就能發現,靈感就會出現。
2.教具的應用讓復雜的結論看得見。如,在五年級上冊《擺的秘密》這節課上,老師制作了一個“擺的秘密”實驗模型。這個作品主要是讓兩個擺同時擺動,控制其它條件不變,只改變一個變量,很直觀的就能用眼睛看出實驗結論;用紙板畫出量角器,可以很直觀的控制角度,減少了實驗誤差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老師親自示范,聚焦重點問題,結論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降低了本節課的難度,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還有教具《不同材料導電演示器》這是青島版新版教材四年級科學上冊第10課《燈泡亮了》和第11課《導體和絕緣體》的教學內容。這個教具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閉合回路是由燈泡、燈座、開關和導線組成;不用不停的連線,節約時間,而且清楚明了;把鐵絲、銅絲、鋁絲、橡皮筋和吸管同時放在板子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它們是否導電進行對比實驗效果非常好,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可以把這個演示器掛在黑板上,直接給學生演示,學生很清楚的看到電線連接情況。總之,都是復雜的問題簡單了。
三、有付出就有收獲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付出就有收獲,我們學校的科學團隊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在科學教學的道路上,我們一邊探索一邊行進,和學生共同成長著收獲著,不斷積累和總結,才能走的更快更遠,才能更好的攜手向前。
“愛在左,情在右,一路播種,一路開花”。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會和學生們一起暢游于科學的精彩世界,讓童心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