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秋婷
摘要:在高一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作為最基礎最影響學生后續學習和英語成績的詞匯內容,自然就很受學生的重視和關注。也因此本文就針對高一學生英語詞匯學習進行了研究,具體的分析了詞匯學習的基本概念、學習價值和學習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夠對高一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一學生;英語詞匯;詞匯學習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350
1.英語詞匯學習的基本概念
英語詞匯學習是高中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必須進行和堅持的學習環節,該環節的學習主要是針對高中英語的重點、難點、考點英語詞匯進行學習,以此促進學生英語詞匯能力的提升,掌握更多的應用常用和必備詞匯,為接下來的語句學習、語法學習、口語練習奠定相應的基礎。
2.高一學生詞匯學習的價值
在學生的高一階段,進行高中英語詞匯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具體的學習價值如下所示。
首先,高一學生詞匯學習,能夠為接下來的高中英語學習奠定基礎,因為詞匯是英語的基礎之一,學生只有掌握適量的英語詞匯,才能實現對文章的閱讀、語法的理解、口語的提升。其次,高一學生詞匯學習,也是學生英語知識承上啟下的重要基礎,因為在高一階段,學生所接觸的英語詞匯及知識,大多是承接初中知識和更高的高中知識,所以在高一階段學習好英語詞匯,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的承上啟下,鞏固學生英語知識牢固程度。
3.高一學生詞匯學習的策略
綜上所述,高一階段的學生進行英語詞匯學習是具備十分重要價值的,而為了實現對上述價值的發揮,促進學生更好的進步和發展,本文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詞匯的學習。
3.1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在高一階段,由于學習的內容相對于初中階段更多,知識的要求也相對以往更高,所以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習時間的合理安排,其中詞匯學習時間的安排,本文認為應當將其安排在早晚時間段,也就是在一天的早晨學習和背誦單詞,在一天的晚上進行復習,以此形成良好的單詞記憶循環,實現學生詞匯學習效果的提升。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情況和個人情況,所以在實際的時間安排中,學生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例如以晚上為起點進行背誦,第二天早晨進行復習回憶,總而言之就是在學生自我條件下進行安排和調整。
3.2養成正確記憶方法
對于學生而言,除了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外,養成正確的記憶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而關于正確的記憶方法,其實很多學生乃至教師都有一種誤區,就是死記硬背的記憶方法是不好的,這一思想的來源我們不做討論,但這一思想缺失錯誤的,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情況,對于不同情況的學生來說不存在好與不好的記憶方法,只存在適合與不適合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如果學生能夠憑借死記硬背的記憶方法掌握大部分英語詞匯,那么對于他來說這一方法就是成功的,這進一步延伸來說,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過度的去追求新方法和新思想,而是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理的記憶方法進行單詞的學習記憶。但是不論采用何種方法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首先,單詞記憶的堅持,單詞記憶不管選擇何種方式,堅持不懈的記憶和學習都是必須的,因為人存在記憶曲線這一規律,也就是人記憶的事物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和逐步遺忘,所以學生就需要規律的、堅持的學習和記憶,以實現記憶效果的提升。其次,學生在單詞記憶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隨時調整記憶方式,這一對策方法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根據自身學習的進步和單詞記憶的掌握情況,隨時變更記憶形式,例如當學生已經難以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單詞記憶,并且已經具備一定的單詞基礎后,學生就可以利用詞根詞綴法進行單詞記憶。
3.3加強與他人的聯系
詞匯的學習如果僅靠學生自身單一的力量,往往是難以發揮有效效果和價值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其他人的聯系,一方面是通過合作互相幫助,通過互相提問互相交流的方式,實現對知識的有效掌握,另一方面是通過互相的競爭實現彼此在競爭中學習,實現學生詞匯學習的快速,而不論是采用合作還是競爭的方式,學生都需要注意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實現與他人的有效溝通。
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能發揮很大的學習輔助作用,所以學生更要主動的請教教師,讓教師成為自身學習的良好幫手,促進自我詞匯學習的進步和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一階段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英語詞匯學習和掌握是其他英語內容學習的基礎,而對于英語詞匯的學習,本文認為一方面學生應當注意加強對他人的聯系,在合作競爭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還需要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最終更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和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此實現對英語詞匯的良好學習。
參考文獻
[1]王瑤.情景教學法在初一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20.
[2]劉秀蘭.高一英語學優生與學困生詞匯學習策略對比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20.
[3]申麗.高一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積極性的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20(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