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新
摘要:隨著當前教育的變革,核心綜合素養的理念誕生。當前的背景下,核心綜合素養在各個學科中的內容都不一樣,而其中與核心綜合素養結合最為密切的學科當屬《道德和法治》。主要是關注學生的發展,知識是次要的。小學這個重要的時期是培育學生核心綜合素養的最好階段,所以老師要注重“道德和法治”課程的授課。道德和法治是一個與德育有關的課程,此課程承擔著要培育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樹立正確的觀念和責任,從而達到促使學生不斷發展的授課目標。因此,核心綜合素養下在小學道德和法治授課環節的德育融入顯得非常重要和突出,需要的是老師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授課手段。
關鍵詞:核心綜合素養;小學道德和法治;德育融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165
引言
道德和法治的教學是小學中的基礎,但也是不能缺少的內容。道德和法治的授課工作在融入德育和核心綜合素養的理念下更加順利的進行,上課的環節也會更加高效。然而道德和法治的授課內容有許多,雖然它包括的大多都是可能會發生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事情,但是由于學生們的自身經驗不夠,所以上課時的“純課本式”的授課模式已經不再支持當前的學習。現在小學的學生是有自己獨特的思考,經過道德和法治與德育相結合的授課,能夠讓學生得到核心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觀念,為學生的未來創造一條良好的道路。本文就核心綜合素養下的小學道德和法治授課中結合德育的授課策略進行探索,希望能為其他老師進行思路的改變提供一些幫助。
一、道德和法治授課中滲透德育的理論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本的內容大大改變了傳統學科比較關注基礎知識的掌握方式和知識體系的結構,較注重開放型的授課。在課文內容中可以設計出一個與各年級、不同層次學生的生活有關的個案。教師可以利用指引學生參加調查探索、人物扮演、協商討論、交流對話和創新等方式,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轉換成德育、法治教學的資源,并且老師會在實際的探索環節中表達、思考,真正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根據我國小學生身體和思維發展的規律,采取了更加豐富的授課形式,指引學生對正確的觀念進行相關的學習,落實新的授課理念。小學這個時候的《道德和法治》課本以良好習慣的培育為主;同時還要把授課目標設定為道德素養、法治思維和個人能力的培育;最后則更傾向于在實踐探索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創新性及其所具有的創造性思維。課程在教材的內容中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貫穿其始終,這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也已經滲透到德育教學當中。
二、小學道德和法治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
2.1合作交流,豐富思維品質
親身的體會是認識事物的過程,也是豐富自身品德和品質的基礎。老師可以借助一些實際的生活制造授課的情景,指引學生自發的進入到實際的體驗中。同時以人為本,運用合作的學習手段,以小組為單位,豐富學生的個人感情和思想品德。讓學生在體會中感受德育的思想,在合作中體會德育的美好,在自主合作的探索中,逐漸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意識。
比如,學生可以針對一些最近新聞中的焦點在上課的時候進行交流,以組為單位。如“如果是自己會做什么”“你認為他是對的還是錯的,為什么”等。老師可以將授課環節創建成為一個辯論的環節,將學生分為兩個部分:一方的觀點是該扶;另一方的觀點為不該扶,由此讓學生進行辯論。辯論的時候,學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常識和個人的體驗,結合所學的一些內容,進行議論,表述自己的觀點及想法。面對“扶不扶”的問題,小學這個時候的學生認知水平還不是很全面,站在學生個人的角度來思考扶與不扶,顯然最能測試人最基本的思維。通過切身的體會和融入,使學生將自己當做整件事情中的主角,進而擁有更加豐富的個人感情,對整件事情的認識也就更加全面和深刻。所以,采取合作和交流的體會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品德,并培育學生的基礎觀念和意識。
2.2學習榜樣,豐富思維品質
《道德和法治》的課本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很密切,老師可從書本中選擇許多實用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課本與生活的聯系,從中感受到自身的品德與良好素養之間的距離。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上課的學習,認識到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不足,并且改善,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針對小學學生的一些特點,培育學生良好品質的合理方法,就是創建豐富的情景,強化學生的實際體會,老師要成為學生的榜樣,帶領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和品德。
比如,老師想讓學生在學校更有精神,為了錘煉學生,每天早上在上課起立說老師好的時候,都讓學生先看一遍自己的衣服穿著是否干凈和整齊、喊的口號能不能更加洪亮。通過長時間的積累,班里的秩序就變好了,學生的精神和穿著也有了很大改變。再如,有很多學生有做事拖拉的習慣,老師可以放映《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中的一段“大頭兒子總是辦事拖拉,上學的時候忘記拿作業和鉛筆。在看完之后講一下自己的見解,如:“大頭兒子做錯了什么?為什么”,由此引入拖拉不是一個好的習慣,讓學生依據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講一下自己有沒有“做事拖拉,學習馬虎”的問題。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對養成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樣的授課情景,正是培育學生品德和習慣所需的。老師由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到授課的重點,學生不僅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更樹立了正確的觀念和態度,這正是培育思維品質所需的。
結語
綜上所述,品質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必不可少的自身素養,法治是以相關的規定為標準治理一些社會的不良現象,于是,道德和法治構成了現在的社會。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繼承人,學生的一切決定著以后和未來的發展。而一個國家要想變得更富、要想變得更強,那么它的領頭人以及每一個人民都應當是具有較高的素質和教養。因此,小學生的道德與素養十分重要,小學這個時候的德育教學也十分重要。于是,學科的授課以及核心綜合素養和德育的結合成了小學老師的困難之一,因此,老師們要不斷的去探索合理的授課策略和手段,帶領學生奔向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詹玉慧.核心綜合素養下小學道德和法治授課的德育滲透路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0(55):139-140.
[2]岑志琴.核心綜合素養下小學道德和法治授課的德育滲透策略探討[J].吉林教育,2020(10):22-23.
[3]張偉華.立德啟智立趣怡情:核心綜合素養下小學道德和法治授課的德育滲透[J].考試周刊,2020(2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