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芳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352
經常有家長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我的孩子在遇到難題時,想都沒想,就說“我不會”?也有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看上去很聰明,但在學習上就是沒信心,不愿意努力?還有家長會說,我的孩子一直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之前成績一直不錯,這幾次考試考不好,居然不愿上學了?
遇到這些困惑,家長也很是無奈,只能感慨孩子不自信,抗壓力能力差?那到底只是我們孩子自身的問題呢,還是和我們的教育方法有關呢,一起來看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看看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這個實驗一共有四輪,在第一輪中,研究人員把孩子隨機的分成兩組,每組準備了10個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游戲。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把分數告訴孩子,并附上一句話。
A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很聰明。
B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非常努力地嘗試過,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這樣簡單的一句夸獎方式的不同,A組稱贊聰明,B組稱贊努力,這會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在第二輪中,研究人員準備了10個同樣簡單的智力拼圖游戲,和10個復雜一點的拼圖游戲,讓兩組孩子自由選擇拼圖難度,并完成拼圖。大家猜猜孩子們會怎么選呢?研究者發現在上一輪中,被稱贊智力的A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拼圖;被稱贊努力的B組孩子,90%選擇了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在這一輪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被夸聰明的孩子,更不想冒可能犯錯的風險。
第三輪的實驗中,研究者故意提高測試等級,把智力拼圖的難度提升到了初中生的水平。當然,兩組的孩子都失敗了。研究者采訪孩子們失敗的原因時,A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B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此外,研究者還觀察到在測試的過程中,A組孩子一直很緊張,做不出題就覺得很沮喪。而B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當這一輪實驗我們可以發現:被夸聰明的孩子在遇到難度大的挑戰受挫時,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表現出了我們平常認為的不自信的表現。而被肯定努力的孩子更加傾向于投入事情本身。
在最后的第四輪實驗中,研究者又把測試換成了最開始那種簡單的拼圖,但是這一次,結果卻發生了很大的不同。A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20%,B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30%左右。
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原先基礎相似的AB兩組,被夸聰明的孩子在第三輪受挫的經驗下受到了干擾,從而影響了成績。
看完實驗,大家肯定有些驚訝,怎么表揚聰明還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影響他們的成績。是的。但是,這個實驗的意義還遠不止如此。研究者經過10年的研究發現表揚聰明和肯定努力看似是一句話的差異,但其背后透露的更是我們的思維模式的差異,同時大人的思維模式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模式。
研究者把人的思維模式分成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恒定不變的,人是不能改變自己的智力的。
成長型思維的人,確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堅持學習來改變的,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可以改變的。那這樣兩種思維模式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呢?
比如說,一個成績一直不錯的孩子,多次失敗之后,如果他是固定型思維,他會更關注個人能力的評價,他要維持自己的聰明,他會這樣想:我已經這么努力了,成績都沒有起色,肯定是我的能力不行,如果我再繼續努力,只會更加證明我的能力不行,因此會傾向于選擇減少努力,甚至不努力來逃避挑戰,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孩子不努力的選擇更加證實了能力無法改變這個想法,從而越來越不自信,陷入惡性循環。而一個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呢,他更關注學習本身,他們會這樣想:我現在的成績是通過努力得來的,前段時間哪些努力比較有效,哪些努力還不夠,為了進步,我還需要做哪些努力,因此他會選擇積極迎接挑戰。當孩子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聽到這,家長們可能更擔心了,感覺自己的孩子就是固定型思維的,那該怎么辦?研究者發現思維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常常在兩種思維模式下搖擺,成長型思維也是在后天的引導和培養中獲得的。開始的實驗也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語言,我們的思維模式對孩子是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的。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培養成長型思維吧,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1.不貼標簽
曾經在課堂上讓孩子們羅列家長說的那些影響你自信心的話。孩子們吐槽了很多。比如:“你怎么這么笨,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除了打游戲,你還能做什么”“你就是太懶”“你看看別人家孩子都可以,就你不行”“你就是這么膽小”“你就是粗心,永遠改不了”等等,這類帶有貶義的、過度概括化的標簽都是帶有固定型思維的,認定不能改變,落在孩子身上,孩子又氣憤又很容易自我認同“我就是這個樣子”,從而強化了孩子的固定型思維。
2.做成長型思維代言人
有時候孩子也會給自己貼標簽,這個時候,家長要主動引導把“我不會”變成“我暫時不會”。比如當孩子們在做題時很沮喪的說“這道題我不會”,然后打算放棄時。我們不妨提醒孩子改變一下心態:“你只是暫時還不會,也許換個思路你就會做了呢。”當孩子說“我不會”的時候,他在表達對自己能力的自我否定。當改成“我只是現在暫時還不會”之后,那代表還有很多可能性。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做成長型思維代言人,協助孩子改變成成長型思維,慢慢的孩子也會形成成長型思維的自我對話。
3.專注過程,而非結果
很多家長會把結果看得很重,感覺只有結果好才是真的好,但事實上失敗和錯誤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機會。當孩子取得滿意的成績時,家長不是一味的夸贊其聰明,更要引導孩子看見過程中是如何努力的,運用了哪些方法等等。當孩子遇到問題,自己都很沮喪、產生懷疑時,家長更要引導孩子注重過程,我們的關注點要放在找問題,可提升的方面,不是苛責失敗,也不是一味安慰這不重要沒關系。注重過程的成長型思維會帶給孩子更多的面對失敗的勇氣,會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力會增長,失敗犯錯并不可怕,也會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
改變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同時,請相信,你可以進步,讓我們嘗試用成長型思維,同時也堅定的告訴你的孩子“請相信,你可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