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仙仙
福建省廈門市金安小學
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進一步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美育工作意見》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對于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培育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植物觀察寫生是小學生美術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的一部分,面對大自然學生通過細心觀察實踐研究發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形態之美,感受美的意味,同時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實踐的熱情。因此,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8課《葉子上的小血管》為例,觀察寫生不一樣的葉子既可以給他們帶來新鮮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帶領學生深度研究葉子的奧秘。植物寫生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誕生的一種可以促成多學科融合的美術教學活動,在美術學習和創作中突破教材局限,融入自然觀察、描繪植物,用畫筆展現對自然美的認識和感受,使學生提升藝術實踐素質和審美素養。
植物觀察寫生中,葉子是植物的“食物生產廠”,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植物長大需要的“食物”。要使學生掌握好葉子的特點。在寫生觀察前,引導圖像識讀葉子特點練習簡單的植物葉造。例如:綠籮是常見的葉植物,葉子的形狀雖然簡單,但是植物整體富于變化,是很好的圖像識讀素材。我們運用多媒體圖像著重練習葉子的立體畫法,嘗試在放大鏡下觀察綠蘿葉的造型特點。根據教師提出問題小組進行實踐研究 :(1)觀察綠籮的形狀大小。(2)觀察綠落葉的正反面。比較他們之間顏色有什么差別,分析原因。(3)觀察綠蘿葉脈的走勢,思考它的分布特點。
運用圖像識讀和融合科學實踐,了解單片葉子其內在細節的地方,不同植物葉的形態特征,不僅大小不同,形態各異。寫生教學前,教師要從全局入手,先觀察,再畫葉子走向的主葉脈,多角度變換中間葉脈的走向,并相應變換兩側輪廓的線條,就可以畫出多種不同形態的葉子。通過以上的作畫規律多加練習,提高學生繪畫葉子的造型能力。
?
對于低年級學生剛開始我會選擇葉子中常見的卵形、橢圓形品種,因為它的造型更加簡單易畫,可以避免過于復雜降低孩子們寫生的自信心。逐漸提升學生繪畫技能技巧,再這基礎上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葉子,學生在觀察中對其他葉子的基本造型會有更大的感知,逐漸認識到更多的形態,例如:披針形、劍形、傘型、心形、提琴形等等。決定葉子形態的線條結構有三條,分別是中間葉脈和外輪廓的兩側邊緣線。中間這條主葉脈是決定葉子的整體走向而兩側的邊緣線則是決定葉子的彎曲程度從而勾勒出立體的葉子。同時,了解葉子在莖上的生長方式也是對整體造型構圖有幫助的。常見的葉子基本生長方式有:互生、對生、輪生、簇生。教師在設計植物觀察寫生觀察活動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繪畫技能特征和對適量植物接收能力,盡可能地選擇學生熟悉的植物,適當提高寫生的難度,加強學生對植物觀察更細致,解剖更到位。
1.感知觀察葉子的造型美。
其中葉片整體形態主要根據長款的比例和最寬處的位置決定,《葉子上的小血管》這課剛開始我們以單體葉子為主要觀察造型課程中運用科學放大鏡作工具,除了觀察葉子整體形狀之外,還觀察到葉子的細節。
(1)葉子的輪廓線:葉子的輪廓線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彎曲且平滑,另一種則是由鋸齒或者小圓弧形組成。
(2)葉脈(即紋路,有主葉脈、次葉脈)。葉脈的分類:一種是葉脈很清晰,尤其是主葉脈,所以需要著重表現;另一種則并不清晰,有支葉脈和次葉脈,因為過于細密很難看出整體葉脈紋路。
用科學放大鏡在觀察寫生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細致觀察葉子的內在美,避免學生忽視細節,同時,觀察過程中引導學生從驚喜地感嘆:葉子里居然有這么豐富的紋理脈絡,從而達到敬畏大自然愛護生命。
2.認知感悟葉子的色彩美。
溫故而知新是學習的常見方法,引導學生回顧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我們能夠一眼感知出的不同顏色)、飽和度(顏色的鮮艷度或者純度,當飽和度越高的時候色彩越鮮艷)、明度(色彩的亮和暗直觀感受)。訓練學生運用單一顏色飽和度和明度的變化練習繪畫單色葉子,在進行單一顏色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感受色彩漸變的魅力。繪畫時常見的涂色方法有:平涂法、單色漸變法、混色、疊色、留白等。經過前面的單色練習后,學生們再進行色彩進行適當的調配,顏色之間的混合會生成其他色相的顏色,這樣的嘗試使得繪畫更加生動有趣。現場寫生,激發學生時刻思考應該如何豐富用色。例如:像常見的連翹上色時,先鋪色調再用淺綠色為主色調,在高光的部位留白,從而達到強調高光的效果。第二次上色用深綠色勾勒出葉脈的位置,層次疊加讓色彩的飽和度變高。后期處理注意葉子邊緣的處理和重色的顏色的疊加,適當加入少許的環境色(例如緊靠紅色花朵的葉子可以帶入微微的紅色),充分通過感知去呈現葉子豐富的色彩美。
3.強化體驗葉子的線條美。
葉子的粗細葉脈的交錯,就非常適合用線描表現。無論刻畫的是寫實風格或者是具有寫意風格的畫,都離不開我們所說的“線”。線是指在畫面中帶有一種延伸感、流動性,一種帶有生命韻律的視覺感受。初步觀察寫生時先練習繪畫單體葉子,與此同時提醒學生根據畫面需要,可以對畫面中葉子的內容“做減法”。用單線條確定好葉子的枝條和葉脈的整體走向,再通過觀察到的葉子形狀畫出葉子的外輪廓(同時將自己的畫的外邊緣線進行加工整理,讓線條更加自然)。繪畫中一片葉片的線稿的繪制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如何將觀察到的一組葉子完成繪畫需要學生們多角度的變換中間葉脈的走向,并且變換兩側線條,就可以畫出完整的不同葉子。學生們的運用線條感的能力隨之加強,多種形態葉子勾勒才會得心應手。
精妙的構圖是一幅作品成功的關鍵之一。觀察寫生繪畫,運用美術構圖使學生學會將美的實物表現出藝術性。學生在構圖時不急著馬上勾勒,觀察實物,再將其轉變成繪畫作品。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進行勾畫,懂得取舍畫面,例如:銀杏葉、爬山虎、三葉草、楓葉、芭蕉葉這些比較容易分辨,結構也相對簡單,學生在了解其生長方式的基礎上,運用簡單的線和圈將植物的主葉脈、外輪廓的位置勾勒出。
常見的構圖方式:特寫式構圖、井字分割構圖、不對稱構圖、平鋪構圖。多枝葉子的植物的構圖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有力道的線條作為一個畫面的“骨架”,多用于豎構圖,平鋪構圖適合在大片具有相同屬性(顏色、形狀、品種等)植物的運用,構圖給人一種均衡與飽滿的視覺感。良好的構圖會給觀賞者視覺這樣的上的流動感,如同音樂課中常聽到韻律很強的曲調一樣吸引人。植物觀察寫生二度創作,更加鮮活地表現植物的生命力,有效促進學生寫生技法和思維的升華。一百位學生就有一百位哈姆雷特,無論采用那種構圖都不是絕對的,寫生教學中要勤于思考,學會合理變化,不斷提高美術表現的素養。
古今中外,葉子是不僅僅是畫家表現繪畫作品的主題之一,也是文人雅士喜而作詩的題材,例如: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張九齡的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等等的佳作,借物抒情。引導學生去感受葉子的文化內涵與寓意:1.生命,通常植物在陽光的幫助進行光合作用下散發大量氧氣,使自然界充滿生機。2.希望,很多植物都擁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不管生活環境多么的艱難惡劣,他們都不斷生長,給人們帶來希望。3.平凡,大多數的葉子難以分辨彼此,注定平凡的樣子不平凡的作用。帶著一片葉子,引導學生在實踐研究中提高對自然文化的理解。融合語文學科的詩詞歌賦韻律、科學實踐研究和音樂節奏的構圖調動學生對植物觀察寫生的喜愛和探究精神,提高學生文學修養、合作學習能力,達到關愛自然,善于深入探究的科學精神。
植物觀察寫生是小學美術教學中衍生出的實踐研究活動,也是在課程改革背景之下落實五育并舉的課堂教學措施之一。植物觀察寫生活動過程為學生提供體驗情感和自然美的機會,豐富學生的藝術創作靈感,為學生提高繪畫技能技巧。全面發展學生對美的感受和表達能力,充分滿足學生開放性的學習需求在課程改革及美術教育全面革新的背景下,為了實現五育并舉,立德樹人和培養美術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更多關注學生觀察實踐能力的發展。植物寫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引入美術課堂的,并成為學生踐行感受生命教育思想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每名學生都能夠投入觀察實踐,了解植物并從中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