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芬
我國民族聲樂歌劇《再別康橋》中有一主要唱段《一首桃花》,這一歌曲的作曲者為周雪石,作詞者是林徽因,是一首女高音歌曲。觀眾在欣賞演唱時,會感受到林徽因通過歌詞對自己和徐志摩美好經歷的回憶,無論是曲詞還是情感都非常真摯,給觀眾帶來美好的欣賞體驗。在制作《一首桃花》時,對西方歌劇的表達形式有所借鑒,并融合我國歌曲演唱和創作等因素,從而成了歌劇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一首桃花》的情感表達,能夠將林徽因詩歌的內涵準確抒發出來。
《一首桃花》的作詞者是林徽因,歌詞中體現出林徽因詩詞的特點。深入分析歌詞,即可得知歌曲中蘊含的精神內涵與情感,同時歌詞中還蘊含了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
《一首桃花》中蘊含音樂美感,其主要以歌劇形式來展現,因此作詞時詞句中會蘊含音樂元素。創作詞句過程中,林徽因合理地掌控了韻腳以及節奏感,在許多小節末尾可發現詞句韻腳,無論是閱讀歌詞還是演唱歌詞,都會具有節奏感,非常適合歌劇演唱。
林徽因在創作《一首桃花》的歌詞時,主要是想通過桃花比喻自己,以歌詞的形式回憶和徐志摩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因而歌詞中會蘊含少女內心的美好情感。在創作中應用了描寫手法,聽眾欣賞歌曲時,能夠通過品讀歌詞構建一幅美麗的圖畫。圖畫中美麗少女顧盼生姿,特別是“露凝的嬌艷”“嫣紅”以及“生姿的顧盼”等詞句都可詮釋少女情懷,將少女面對情感時存在的悸動和憧憬情感表達出來,使歌曲更具美感。
《一首桃花》的歌詞,排列規整,長短錯落有致,可體現出建筑美。在欣賞整部作品后可發現,其主要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歌詞寫實,可以較為舒緩地演唱,而后面部分歌詞在演唱中會較為急切,需要兩者合理搭配應用,更好地表達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前需要深入理解歌詞,并通過優美的歌聲將歌詞含義表達出來,只有仔細研究歌詞,才能夠深刻地傳達歌曲內涵。為了成長為優秀的演唱者,演唱者需要提升自身演唱技能,也要站在客觀角度探究作品,只有將作品背景以及歌曲作詞者和作曲者風格挖掘出來,才可深入解讀作品。通常歌曲是先有詞再有曲,在寫好歌詞后,作曲家結合歌詞內容來譜寫與作品符合的旋律,使詞曲完美結合,再通過演唱表達出來,才能夠成為觀眾欣賞的藝術品。歌詞能夠表現出歌曲內容,為了更加形象具體地演繹,需深刻理解歌詞含義,由此掌握歌曲的情感語調,例如悲傷、快樂、激情、徘徊、無拘無束或者是深沉,以此更高質量地詮釋歌曲。歌詞是演唱人員物質化的結果,也是演唱者流露內心真實情感的途徑,因而演唱者需要具備理解歌詞的能力,在了解作者意圖和情感后,才可向觀眾展示作品。
音樂中音符時值強弱、長短和重復可構成節奏,韻律和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音樂節奏是人通過聽覺跟隨歌曲節拍和主題來感受到的藝術形式,其包括各種音樂藝術形式,具有嚴密性、分裂性。在音樂中,速度和節奏是靈魂,節拍指的是音樂旋律的強弱,而速度是指音樂旋律的快慢,結合這兩者稱為節奏。具有良好節奏感是唱好歌的必備條件,需要演唱者平時多想、多聽、多唱,并注重呼吸、換氣和停頓。節奏和聲音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協調,基于此來解決藝術和表演中存在的問題。每個曲子都具備基本的節奏型,演唱者演唱時需掌握這些要素,演唱者在數準節拍后需要感覺節奏,通過內心感受節奏律動,根據樂曲情境合理確定節奏型。節奏中韻律是其核心,在快速段落或者是有規律伴奏音型上韻律能夠體現出來,為了演唱好歌曲,需要在內心感受節奏,體會節拍分組,掌控作者要表達的內涵。
上文提到為了將一部作品演繹好需要了解歌曲表達的內涵,需要了解詞的內涵,也應精準掌握曲調,只有結合開展這兩項工作才能夠更加符合情境地演繹歌曲。演唱者在演藝作品前需要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歌曲內涵,了解歌曲中的故事以及作詞者所要表達的心情、情感和意圖。《一首桃花》歌詞是作詞者林徽因觸景生情而寫下的,當年林徽因臥病在床,在徐志摩來探望后寫下這首詞。作曲家周學時了解這一情景后,將曲結構分為兩段,A段更注重吟詠桃花在靜態時的韻味,以此來指代林徽因端莊清澈、傳統高雅的形象。該歌曲節奏是每分鐘六十九拍,比較舒緩,前奏共有十二小節,相對來說比較長,能夠將欣賞者帶入特定而美好的情境中,女子通過嫣紅爛漫的桃花寄予相思之情,可體現出婉約、靜雅、朦朧的感覺。作曲家非常巧妙地應用三連音,語調似說話,這可體現出靜態美。另外,起始標是P,需要弱唱,開頭歌詞“桃花、桃花”與其相對應,在每句開頭處進行切分和附點,可使人更快地融入情境中。而B段更注重表達動態桃花,這也是整個歌曲的高潮,速度不斷加快,達到三拍子,并持續高潮,通過三連音展現桃花動態。具體來說,作曲者以張弛有度的曲風和強弱、速度的差別,配合適當節奏的優美旋律來展現少女的多情和端莊。
為了將歌詞表達好,語言是重點,語言能夠承載情感,并傳遞思想,演唱者通過語言將情感精準抒發出來,與觀眾交流,使其形成共鳴。聲音只是表現語言的工具,即使具備嫻熟技巧和優秀嗓音也很難將歌曲情感表達出來,而演唱《一首桃花》具有較高難度,要求演唱者演唱功底深厚。演唱時需要結合應用高音和美聲,以此將語言充分表現出來,例如在演唱A段的“桃花、桃花”時,需演唱者的控制能力較強,發出與情境相符的弱聲,像“桃”字,不僅難咬字,也很難準確歸韻。特別是首字開頭占據小字二組之d上,如果沒有良好發揮,會出現發不出聲音的情況,受眾聽不清歌詞。另外,演唱過程中不應過分表現民族唱法,如果這樣做會導致聲音蒼白刺耳,難以表現出靜雅的魅力和意境。因此表演時需起于較高位置,確保咬字清楚。在演唱“朵朵”這兩個字時需要開闊,并大跳八度,由小字一組轉換至小字二組g,咬字過程中不應大口翕合,保證字尾清晰、元音純正、氣息拉緊,運用柔美聲色將桃花靜態優美的感覺體現出來,直到最后的“含著笑”,需緊密連接上句,確保一氣呵成,在換氣后繼續唱下面的內容,這樣可以展現出林徽因溫婉多情的內心。而演唱B段時,需要加快加急,并在合理的時間爆發,唱到“看”字時,應拉住氣息下走,通過元音來表現,演唱“一撇一撇”時,需緩慢,并逐漸進入高潮,這可將林徽因內心含蓄和柔軟的情感表達出來。
對歌曲含義有一定理解后,無論歌詞寓意多么深刻,曲子多么優美,觀眾賞析依舊會受到呈現效果的影響。對歌曲藝術來說,還是需要通過演唱將抽象藝術呈現為具體美感,和受眾產生聯系,這意味著演唱者需通過演唱形式呈現,這是二次創作。演唱者的表現需要使受眾感受到歌曲情境以及情感,并聯想這一故事。為了達到這一點,需要演唱者注重自己所采用的演唱風格。演唱者對《一首桃花》進行演唱時,需具有較好的情感表現能力,從內到外展現歌曲,不應曲高和寡,也不應低俗。演唱者應該深入理解故事,自己也應融入情境中,需要演唱過程中極富詩意,并且漸漸深入,還有一定的憂傷情感。在歌曲兩段的表達中,需要有所區別,A段應該進行清雅舒緩的表達,體現出林徽因內心婉約含蓄的情感,就像是柔美的桃花一樣。B段可澎湃,就像海上浪花,不斷拍打著海岸,但最終是平靜的。熱烈情感與靜美情感相結合,突出牢固中的靈動,既奔放又克制,就像是在風中的桃花一般,從熱烈中透出傳統理性的靜雅,由此刻畫林徽因的形象,盡管她對生活充滿熱愛,并且渴望愛情,但也靜婉和端莊。
我國民族聲樂歌劇《一首桃花》具備藝術美感,無論是曲還是詞,都可將林徽因豐富多情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歌詞中用桃花來隱喻林徽因,表達其對于愛情的渴望,而這種渴望中具備含蓄的心情。為了通過演唱將這種情感準確表達出來,需要深入理解歌詞、掌握節奏,進而從音樂、語言和演唱風格等方面來表達歌曲所呈現出的熱情、靜婉等狀態以及哀愁、澎湃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