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尚軒
《新聞聯播》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節目,具有比較強的觀眾基礎。在當今社會,網絡迅速發展,短視頻APP層出不窮,人人使用手機。因此,《新聞聯播》也需要在當今社會跟隨時代發展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來擴大節目影響力。
《新聞聯播》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一檔晚間電視新聞節目。目前,節目由康輝、海霞、李梓萌和歐陽夏丹等人擔任主持人,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社會、軍事、外交、文化、體育、農業、交通等方面。
《新聞聯播》作為國家電視臺的核心電視新聞欄目,它“對內代表黨和政府,對外代表中華民族”;以發布最新、最權威的時政新聞為主打的內容組合,使得欄目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中國政局和經濟運行環境變化的“傳感器”。
歷史久遠、意義非凡。《新聞聯播》見證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2001年申奧成功,2001年中國加入WTO、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0年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等重要事件。《新聞聯播》每天的新聞報道不但是新聞和信息的傳播,也是記錄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一本聲畫具備的史冊。
制作精良、播出穩定。首先,中央電視臺具備了其他電視臺不可比擬的一流硬件設備,保證了拍攝內容的高清晰度和良好的收音效果。高質量傳媒人才的匯聚造就了節目的精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工作者一般接受過良好教育,他們有著相當高的專業功底和思想覺悟,在直播時可以做到失誤較少。
其次,《新聞聯播》每日晚間19:00準時準點播出,其他省級衛視都要實時轉播。播出設備一直比較穩定,在直播時也較少出現錯誤。從而,讓觀眾對《新聞聯播》產生了一種踏實的信任感,從而使《新聞聯播》在觀眾心中具有很強的公信力。
新聞真實、傳播迅速。首先,《新聞聯播》代表著官方的新聞發布,《新聞聯播》在發布新聞和信息時由“把關人”進行多重的把關活動,“而大眾傳媒的新聞或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并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依據傳媒的一定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和加工活動。”雖然《新聞聯播》不具有絕對的“客觀中立性”,但是比其他自媒體還是有著很大的“客觀中立性”。在報道新聞時能夠站在相對客觀中立的立場,能夠將新聞內容最大地還原給受眾,從而讓受眾獲取到更為真實的新聞事件。
其次,《新聞聯播》每日一播,在新聞制作的周期上來說,24小時的制作周期已經是比較短了。并且在主播播出新聞時,還會隨時插播新鮮的新聞,就是為了讓在新聞現場的一線記者采訪到的新聞最快地傳播給觀眾,讓觀眾盡可能快地了解到新鮮的新聞。
傳統的報道方式。《新聞聯播》有著傳統的報道方式和固定的播出結構,它們讓觀眾對于《新聞聯播》產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覺。因為大家不去看當日的新聞,憑借著往日《新聞聯播》的報道方式和播出結構也能夠推斷出當日的新聞是如何報道和播出的。
過于嚴肅的風格。《新聞聯播》節目的主持人的著裝和言談舉止都很成熟穩重。主播在表情管理上也比較嚴肅,即使是笑也笑得很有“規矩”。觀眾在收看時,產生一種拘束緊繃的心理感覺。主持人的出鏡服裝衣服顏色單一、顏色的搭配方式也很有限。主播的播報新聞風格大同小異,觀眾會產生“審美疲勞”和“視覺疲勞”。
節目改版。2020年7月18日起,央視每晚19:00分準時播出的《新聞聯播》,熟悉的片頭曲響起,觀眾發現隨之而來的片頭畫面明顯與往常不一樣了。開場動畫和背景動態沒有發生變化,首先呈現出來的是16:9的高清寬屏畫面,然后“新聞聯播”4個金色大字出現。四個大字的字體、圖像、顏色等都有微調。最后地球和星空背景保持原樣沒變,基本底色由藍色為主變為藍綠色。
入駐抖音短視頻。《新聞聯播》的節目主播以深入人心、親和質樸的語言風格在抖音上說一段短新聞。短版新聞吸引了大家的關注,獲得了上百萬的點贊。《新聞聯播》借助“抖音短視頻”傳播新聞的方式符合了大眾的收看規律和新聞審美。
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有提到一個理論:“媒介即訊息”。“其含義是說每一種媒介本身就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引發效果。因此,對于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讓人們的感知方式和行為習慣發生改變。
受眾的快節奏生活促生了“短視頻”的出現,“抖音短視頻”又符合了觀眾的“生活快節奏”和“觀看慣性”。“受眾總是想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回報。”觀眾觀看“抖音短視頻”花費的時間較短,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能夠讓觀眾精神得到放松。因此,“抖音短視頻”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青睞。
許多官媒的“抖音”等新媒體早就推送過許多“接地氣”和“娛樂性強”的新聞和信息。觀眾在“抖音”上看《新聞聯播》是獲得新聞的新鮮途徑,但“抖音短視頻”興起已經有些時間了,“抖音”用戶大多已經“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普通的短視頻內容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較高需求。央視如今的重大新聞播報還是落在文字稿件和電視節目上面,如果它報道新聞的方式沒有新意,新聞節目的嚴肅性依然存在。那么,又如何吸引現在的需求多樣和審美較高的觀眾?在短視頻平臺上要想吸引觀眾眼球單靠純粹的電視新聞播報是不可行的。這時候就要抓住平臺的特點放下姿態營造“反差萌”,用更加親和的態度來與觀眾互動交流,通過娛樂的方式來爭取觀眾的“注意力”。
微信公眾號。此新聞產品正文內容較短,這款新聞產品的語言概括性強,傳達的新聞內容都是重中之重,符合當前快節奏生活下受眾群體的快速閱讀習慣。
除了文字圖片等信息外,其他推送更多的是“主播說聯播”的短視頻,視頻時長只有2分鐘左右。主播說話風格平易近人更加具有親切感,“低姿態”的角色定位拉近了主播和觀眾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建立了主播與觀眾之間的信任。
節目發展探析。《新聞聯播》節目形象的發展需要改變“一板一眼”的新聞報道方式;打破原有的報道方式,尋找更為具有創新性的報道方式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提高節目收視率、擴大《新聞聯播》的節目影響力。新聞節目具有創新性的報道方式在于打破傳統的報道方式和長期不變的報道觀念,根據新聞節目內容調整報道方式、展現新聞亮點,讓新聞變成觀眾更加易于接受和喜聞樂見的新聞。
《新聞聯播》報道的新聞本身要具有內容的“多元性”,滿足觀眾的多樣需求。但這里所說的“多元性”不是節目自我認為的“多元性”,而是大多數觀眾所認為的“內容多元性”。“‘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做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受眾的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讓觀眾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獲得觀眾的青睞和關注。
《新聞聯播》需要拓寬新聞信息反饋渠道,讓傳播過程形成一個“閉環”。若社會是一個組織,那么“傳播者”就應該讓信息既可以“下達”又可以“上傳”,從而構成靈活的信息反饋結構,使新聞傳播更加有效。
近年來,央視各頻道精心打造的微博、微信橫空出世,并不遺余力地借自有平臺大力推廣各自的新媒體。全臺辦新媒體已成為中央電視臺轉變傳統電視傳播思維,建立用戶產品思維的一大戰略舉措。無論是入駐抖音短視頻還是微信公眾號,都是為了加強媒體與受眾之間的粘性,以此來擴大節目的傳播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