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劉浩三 聶 巧
編者按:
聽覺是人類最優先獲得的信息接收感官之一。孩子一出生就有聽力,三個月時可以根據聲音判斷聲源,一周歲時能聽懂自己的名字,到四周歲的時候聽覺完成發育。作為聽覺的延伸,廣播已經以聲音傳播的方式伴隨人類社會走過了百年歷程。數字技術改變了媒介格局,廣播傳播的內容和方式都面臨著諸多挑戰和變化。盡管調幅和調頻廣播還在主導當今廣播傳播的基本格局,但是改變已經成為正在以及未來發展的必然,必須正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變化。現在,各種互聯網音頻分享平臺、社交媒體、網絡音樂等在人們的音頻體驗和交互領域中所占的規模越來越大。最明顯的是,幾乎所有廣播媒體都上線了自己的移動音頻客戶端,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云聽”App 等。隨著音頻業態的不斷豐富及與其它領域的融合,對音頻廣播的研究觸角也拓得更寬,涉及的領域更廣。
數字化技術正強力推進廣播數字音頻化進程,廣播的內核和價值正在被重新審視、挖掘,“本期關注”欄目集納幾位學者的思考,探討現代音頻傳播樣貌正在發生的變化,闡述廣播社會職能和未來走向。如有的作者提出了“音頻傳播聲音觀念的重置”議題,認為聲音是當下用戶體驗不可分割的重要構成,聲音可以作為一種積極的媒介繼續發揮作用;有的作者強調音頻廣播的本質是受眾用耳朵(聽覺)接受信息的過程,應理性認清與視頻的各自優勢,找準音頻廣播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喉舌與服務的角色定位;更有的觀點認為新媒體時代的聲音伴隨著社交性,特別是在網絡音樂社區中人們以聲音作為媒介進行相互交往,彼此之間形成了交往秩序;還有的從觀察當下流行的移動音頻平臺入手,認為短音頻作為未來引領音頻傳播的突破口,將得到人們的重新重視等等。
在音頻藍海市場,“耳朵經濟”的紅利正在快速釋放。新技術不斷涌現,創新應用層出不窮,媒體融合日新月異,音頻傳播正展現獨特的價值和樣貌。持續的有關音頻傳播研究,將為人們打開一扇扇窗戶,讓人們看到一個個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