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玉
(北安博物館 黑龍江 北安 164000)
在我國黑龍江省東北部的小興安嶺東南麓,有一座區域中心城市北安市。市域面積7194平方公里,是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大慶、黑河、伊春等六座城市的“黃金交匯點”,150公里半徑內輻射周邊10個縣市500萬人口。三條鐵路干線和四條高等級公路在此交匯,距五大連池機場僅30公里,使這里成為黑龍江省西北部區域的商品集散地與中轉站,以及我國第三條國際大通道——黑河通往俄羅斯及東歐國家旅貿中樞。
在市區城東,曾經有一座占地面積457.7萬平方米的軍工廠,這就是國營慶華工具廠。這座工廠是新中國制式輕武器的底圖廠,為我國早期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如今,在原慶華工具廠第八車間舊址上,建起了占地面積4425平方米,建筑面積6454平方米的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用大量翔實的文物、實物、圖片,再現了工廠發展的歷史,忠實記錄了工廠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歷史時期為民族軍事工業作出的貢獻。
1921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奉天(今沈陽)興辦了“東三省兵工廠”。當時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擁有工業用機床數量上萬臺,超過其他國內所有兵工廠的總和,年產步槍6萬多支,還可生產輕重機槍、各式迫擊炮、山炮、野炮。工廠生產的“民生牌”卡車,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生產的汽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工廠為日偽政府所把持,改名為“奉天造兵所”。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復,蘇聯紅軍和中國共產黨的代表都接收過這個兵工廠,由于受中蘇友好條約限制,兵工廠1946年3月由國民黨接管,改名為“中央聯勤總司令部兵工署第九十兵工廠”。
國民黨接管后工廠一度進行了擴張,成立了遼陽、文官屯和撫順3個分廠,總廠鋪設了鐵路、增加了設備,提高了生產能力。設備增至7800多臺,生產廠房900多棟,工人達到10000多人。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工廠回到人民懷抱。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陳云同志得到消息后,當即明確指示,由王逢源為全權代表,劉咸一、李作潢、梁豁然等同志為軍事代表,對“90兵工廠”實施軍事接管。隨后,東北人民政府將工廠更名為“東北軍區軍工部沈陽兵工總廠”。進入1949年,工廠先后實行監委制和廠長制,改名為“沈陽第一廠”。同年11月,工廠被命名為“51兵工總廠”管理納入正常軌道,生產秩序很快得到恢復。
遼沈戰役勝利后,工廠支援前線的熱情空前高漲,工廠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生產70式步兵炮260多門,77式步槍3.5萬多支,79式步槍43萬多支,還有各類子彈、炮彈和火藥等,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受到了東北野戰軍的嘉獎。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不久,美朝戰火就燃燒到了鴨綠江邊,中國政府通過不同渠道表明立場和態度,軍隊積極準備參戰。黨中央、毛主席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后,黨中央對東北的工業設施,尤其是兵器工業著手進行了以疏散為主的調整。東北人民政府接到中央指示,充分考慮朝鮮戰爭形勢,對東北工業重新實施了戰略布局。為保證生產能力,沈陽以南的工業設施,尤其是容易受到干擾和破壞的重要而又薄弱的兵工設施,實施戰時保護,整建制向北疏散搬遷。
1950年11月,51兵工總廠接到東北兵工局的緊急命令:工廠將其中的槍廠(槍械所)、炮廠(火炮所)、彈藥廠(彈藥所)一分為三,人隨機器走,緊急遷往戰事后方黑龍江省北安、齊齊哈爾和碾子山三地。
工廠搬遷的消息一經傳出,職工家屬的思想出現不穩定現象,加之潛伏的國民黨特務煽風點火、妖言惑眾,部分職工家屬有抵觸情緒,動遷難度較大。
面對搬遷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槍廠黨委在中共沈陽市委的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槍廠黨委向全廠發出“人隨機器走,北遷建新廠”的倡議,各車間黨支部召開動員大會,動員職工像對待抗美援朝一樣對待北遷;要求黨員、團員組成先鋒隊,關鍵時刻站在北遷隊伍的前列,并且左手帶師傅,右手帶徒弟。
北遷的氛圍逐漸形成后,領導干部、黨團員聯名寫《倡議書》,技術、業務骨干上交了《決心書》,媳婦替丈夫報名表示跟著丈夫走,老師傅給徒弟說情要求一塊去,有的師兄弟在一起喝上了北上盟誓酒。僅僅兩天時間里,就有2000多人的名字寫進了北遷《花名冊》。
槍廠按照東北兵工局緊急北遷的指示確定了搬遷日期。“51兵工廠”主要領導明確了分工:原槍廠監委尚耀武和槍廠副廠長張慶森在沈陽組織搬遷工作,軍事代表李作潢帶人前往黑龍江省齊北一線尋找工廠的落腳點,準備接收工作。
北安,日偽時期是北安省省會,這里駐扎了很多日本關東軍。其中一個軍營為“東大營”,解放戰爭時期曾作為東北軍政大學的總校校址,學校南遷后一直空閑,可作為工廠北遷時的新廠址。
選中“東大營”后,李作潢和北安縣做了溝通,之后立刻返回沈陽向兵工局匯報,并由兵工局上報東北人民政府,得到了上級批準,同意在此建立兵工廠。
工廠新址選定后,還得落實職工家屬住的地方。工廠領導李作潢一行人在北安政府人員的陪同下,滿城里選地方,最后選定了西崗、北崗、中街和距東大營較近的525庫,以及火車站南邊的南大營。這些地方都是日本人遺留的舊兵營、彈藥庫和馬廄,盡管各有不同,但都是現成的磚瓦結構建筑,稍加改造就可住人。考慮到搬遷職工中還會有職工子女需要上學,因此,又把城里六道街一所遺留的日本機關大院選作了子弟學校的校舍。隨著沈陽槍廠總務部門管理干部的到來,在北安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成立了東大營護廠隊,開始維修廠內工房、搶建臨時食堂、改造職工宿舍等項工作。
在“東大營”里有14座兵營或彈藥庫,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結構各異,經過對這些建筑物的結構、舉架、跨度和面積認真研究,按照沈陽槍廠的生產的工藝流程,滿足鍛造、沖壓、熱處理、槍管和木工等特種工藝和設備的要求,制定改造、維修方案,為每座廠房編排了車間番號。盡量和減少工作量,縮短施工時間,節省有限資金。不到一個多月的時間,接收工廠搬遷人員的準備工作初見規模。
1950年冬天,由沈陽開往北安的火車,穿越松遼平原、松嫩平原,駛入布倫山腳下的北安站。51兵工廠的機器設備被一箱箱、一臺臺地運進了站臺里。
北安火車站經頭道街到東大營約有兩公里路程,路雖然不算長,但坡度較大。要把站臺上1358套機器設備、3000多噸工裝、工具、材料運進廠區,運力缺口很大。一時間汽車、拖拉機、牛馬車全部上陣,最讓人感動的是人拉肩扛的場面。
從1950年11月3日沈陽槍廠拆卸機器開始,到12月18日北安火車站上最后一臺機器運進東大營過程僅僅用了45天。
當年1631名老兵,頂嚴寒冒風雪,艱苦奮戰,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里,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把一個日偽遺留下來的舊兵營改造成了嶄新的工廠。工廠北遷建成后,改名為慶華工具廠。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展開,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當時,國家兵工局頒布命令——要求北安慶華工具廠馬上試制生產性能強、威力大,并且有利于近戰和夜戰的武器。
工廠接到任務后,在技術資料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經過6個多月潛心鉆研,終于在借鑒國外武器的基礎上,研制并生產出了第一批2628支新款沖鋒槍,直接裝車發往了前線,在抗美援朝最為關鍵的時刻,有力地支援了前線,為志愿軍戰士補充了適合朝鮮戰場上使用的武器裝備。
我國研制的50式沖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發射7.62毫米手槍彈,戰斗射速105發/分鐘,單發45發/分鐘。另外,該槍的最大特色是木制槍托,扳機組件包在里面,槍托前端與彈鼓或彈匣的后端連接。具有結構簡單、適應性強、火力猛烈的特點。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一年后,中國人民志愿軍進攻時配備的主要武器就是50式沖鋒槍,該槍在實戰中,表現出了特別適合穿插、近戰和夜戰的特點。在著名的上甘嶺戰斗中,我第135團第7連排長孫占元率領全排使用14支50式沖鋒槍和其他武器,連續奪取敵兩個火力點,僅孫占元一人就斃敵16人。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戰士還為此編了歌曲頌揚它:“50式沖鋒槍,我的好戰友;打近戰打夜戰,殺敵是能手。”
1953年以后,該廠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經過系統技術改造,產品設計能力和制造質量邁上新臺階。從那時起,慶華廠一舉結束了我國武器裝備跨代落后的局面,使工廠成為兵器工業行業中率先走向制式化開端的典范。隨后,工廠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共生產出36萬支50式7.62沖鋒槍,成為當時我軍陸軍裝備的主力武器。如今,工廠雖然不復存在,但是縱觀慶華工具廠的歷史,可以看出黑龍江省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為我國早期軍事工業作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