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蕾,張 弛,張 熳
(吉林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推進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是保護和整理民間非遺信息。人口歷史的繼承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非遺繼承者也保護著非遺傳承,并在這項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南澗地區的跳菜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繼承和保護也與繼承者的口述史記錄、研究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收集和組織繼承者的口述史,希望對南澗跳菜的傳承有所幫助。
目前,關于跳菜的起源有各種推測:有說跳菜源于母系社會敬奉行為的舞蹈;有人認為它起源于彝族在宮廷中表演的舞蹈藝術;還有南澗虎街壁畫《十二獸神舞》尋找舞蹈的源頭,以上都是一些猜測。關于跳菜始于何處尚無定論。從漢族和彝族文獻中記錄的歷史數據來看,如果跳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它似乎使跳菜具有悠久的淵源,但目前尚無直接的歷史證據,只能被視為一種推測。從彝族歷史的情況來看,從彝族的祖先武洛撮時代開始,為了食之有序而“興祭祀,行宴禮”,這標志著彝族進入了有飲食文明記載的文明時期,隨武、乍、布、默、糯、恒“六租分支”,并在共同的布養區舉行宴會和禮節。因為羌族的祖先武洛撮在洪災之前就開始“獻祭獻宴”,而洪災發生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春秋時期。因此,如果回到最早的調采地,看來源應該在這個時期。
跳菜主要基于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他的許多后繼者就是這樣繼承了一些舞蹈藝術,這也是民間藝術家共同的、直接的繼承途徑。由于無量山和哀牢山的地區不同,舞蹈的形式和內涵不同,繼承人也是不同的。但成大器者較少,其中大多數是默默傳承。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跳菜,有必要尋找這些“鮮為人知”的繼承者,并通過記載口述史、研究的方式來收集和整理各種民間舞蹈信息。
為了更好地加強跳菜的繼承者進行繼承和保護,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名單,我們可以發現每個地區申報的繼承者數量相對較少,其中年輕的傳承人更是寥寥無幾。盡管與過去相比有所增加,但仍然不多。這也僅表明跳菜的繼承人數量不是很令人滿意。只有一些老藝術家仍在傳承南澗跳菜的傳統舞蹈技巧,而年輕人對此知之甚少。根據這種情況,有必要對這些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家進行口述歷史調查,并保留舞蹈傳承的寶貴記憶。這也是對繼承者的一種保護和關注。
云南歌舞的口述史研究是推進非遺保護的必然過程,但實際調查中有許多不可避免的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工作與其他物質繼承工作之間最明顯的區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非遺傳承人的存在,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目標。傳承人是傳授技能的特殊載體和媒介,是傳承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十分有必要收集傳承人的口述史數據,并將這些數據用作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數據。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對云南民間跳菜歌舞傳承人口述史的調查需要專人收集和整理。這就要求訪問云南各地民間跳菜舞蹈傳承人,采訪他們并加以記錄。
作者根據對云南民間跳菜歌舞傳承人口敘歷史的現有調查,發現了當前口述史調查中存在的問題。詳情如下所示:
(一)地域因素。云南遍布山脈,導致其內部各地區文化差異性特點明顯,甚至相鄰的區域在舞蹈表現上也有明顯的差異。不論區域大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民俗文化。在收集口述史時,有必要了解這些地區,尤其是哪些地區具有代表性。為了進行有針對性的搜索,開展對口述史傳承人的記錄調查工作,就有必要全面了解云南民間跳菜歌舞,特別是傳承人明確的舞蹈劇目,有必要對此進行重點訪談。在了解的過程中不分舞蹈劇目的規模大小,進行詳細的收集整理,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供研究。然而,由于云南的地域特征,它給傳承人口述史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難度。
(二)口述史工作重視不足。口述歷史遺產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口述歷史遺產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就是說,在目前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中,關于非遺還沒有形成一個規范的體系,口述史的傳承工作還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一個可行的、成熟的體系,這也是口述歷史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三)傳承人老齡化因素。南澗跳菜的傳承人衰老現象比較普遍,很少有年輕人成為傳承人。在某些舞蹈類型中,在舊一代和新一代繼承者之間,也存在明顯的缺陷,有著明顯的斷層,不能使舞蹈技能得到很好的繼承。并且在傳承過程中受到了流行音樂的沖擊,每家人對跳菜表演的要求不同,跳菜人有時為了賺錢會在音樂中加入流行的元素和辦事人家需要的要求,從而打亂了原有的音樂,導致一部分原生態的東西逐漸流失。
通過對跳菜傳承歷史的調查研究,可以了解云南民間歌舞傳承歷史發展的現狀。同時,口述史可以了解傳承者繼承和保護的重要性,所有資料都是通過調查得到的,作者對調查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總結。如下所示:
傳承人之所以能成為傳承人,除了本身就擁有高超的才藝之外,在表演中還融入了傳承人自身對于生活的感悟,讓生活在藝術中得到更好的釋放。作為傳承人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對原有技藝的復制,而是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自己新的思想,把傳統歌舞藝術的精華與現代社會的思想進行有機結合,產生新的藝術文化。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發展的繼承人,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傳承者的口述史研究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和深化,而且可以通過傳承人的記憶復原沒有文字記載的歌舞音樂,收集之后編訂成錄像或者文字的形式供后人進行參考及研究。對于那些一直都是靠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明確了口述史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傳承人口述史的描述還原部分當時歷史背景下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及音樂特點。口述史本身作為一種接受歷史、展望未來的方法,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傳承者口述史的調查研究本身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從非遺保護的觀點出發。也就是說,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適用性都很高,而且傳承者的口述史工作是長期持續的工作,收集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深入田間,擴大傳承者的調查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各個有代表性的傳承者,更應該重視那些為藝術傳承而努力的民間藝人。對于受關注度高的傳承者在從事口述史工作時,請注意收集藝術史、生活史、生命史的資料,這些是藝術傳承的寶貴財富。
傳承人的重要性就是在于他本身就是非遺重要的載體,藝術在每個傳承人不同的演繹方式下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而這就是每個傳承人不可替代的特點,用自己對民間歌舞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的態度重新詮釋藝術,不僅能用自己高超的技藝展示歌舞音樂的魅力,還能用自己的理解為其提供新的活力,這些都是傳承人所擁有的特性之一,大部分傳承人不是為了物質去追求藝術,而是為了心中理想的藝術形式努力去做,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達到心中對藝術理想的高度。對于傳承人來說,身體是表現藝術最重要的工具,在向傳承者口述歷史的過程中,傳承人除了敘述自己的從藝原因和藝術事業的經歷外,關于自己傳承下來的歌舞也要說明,這些表達在語言上是蒼白的,還是要傳承人通過身體來表演。跳菜歌舞文化的傳承和普及使得民間舞蹈的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通過集體記憶形式傳承,讓傳承者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實現長期發展。傳承者可以通過口述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體驗價值。民間舞蹈的記憶是從時間中獲得的,這是繼承過程和展示的具體內容不可分割的原因,所以“身體性”是最真實的體驗和展示形式,繼承人的身體展示是記憶和體驗再現的過程,也是新的體驗形式。通過跳菜的再現過程,可以更好地傳達知識和文化,展示民間舞蹈的精髓。在傳承中不能失去民間舞蹈的精華,身體問題可能是人文主義表現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其他語言一樣,身體也是特殊的表現。對于民間舞蹈的傳承和普及,如果失去了身體的展示,語言的簡單表現會使民間舞蹈失去自己的內容,失去一部分傳承的價值。口述歷史傳承的物理性同樣不容忽視,它彌補了語言表達的缺點,另外也可以利用身體來表現民間舞蹈的特色之處,更完整地傳承跳菜歌舞藝術。
綜上所述,傳承者的身體作為南澗跳菜民舞藝術的載體被重點保護。口述史的調查、記錄是保護傳承者的重要手段,需要尊重他們“身體性”的同時也應更深刻地了解與掌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保護和繼承該非物質文化遺產。
注釋:
①參見王永虹《大理南澗——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云南政協報》2003 年6 月14 日第4 版。文載:跳菜“這種舞蹈歷史源遠流長,藝術博大精深,起源于中國西南無量、哀牢兩山上段交匯處,以大理州南澗縣為中心的原始母系社會時期的狩獵與戰慶活動過程中的敬奉行為,盛行于唐代,承傳埋沒于民間,發掘發展于當今。”
②武洛撮時代,約公元前6 世紀左右。參見張純德《彝學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社,1994 年版。另據畢節地區譯文翻譯組、畢節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編《西南彝志》(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 年版)載,武洛撮時代約于公元前8一前6 世紀。
③贈訂《爨文叢刻》(上冊),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