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曉娟
《辦法》的出臺是由中央主管部門首次發布的對圖書出版單位進行社會效益考核的辦法,是出版管理的重大創新,它反映了新時代黨中央對圖書出版單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期待,對新時代圖書出版單位有重大的、全局性的、長遠性的指導意義,為新時期出版單位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出版業就把社會效益放在了各個工作原則和指導思想的首要位置上,并明確要求了出版社應當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關注社會效益,而且要把社會效益放在出版工作的關鍵位置上。在后續出版的相關政策文件中都會伴隨著這一原則。而隨著出版行業的經濟化、市場化以及產業化的持續發展,促使出版的經濟效益和屬性得到了進一步釋放。導致在出版產業中的部分企業并沒有遵循將社會效益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上的情況。中宣部下發的《辦法》通過設置嚴格的社會效益考核標準和辦法,對圖書出版單位發揮社會效益的實際情況進行嚴格考評,進一步推動出版行業的各個主體通過運用各種方式方法來增強社會效益。
《辦法》對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概念進行了明確規定,是指圖書出版單位通過一系列的出版活動來創造較強的社會價值和效應。這樣的價值和社會效應主要體現在:能夠傳承文化知識、推動文明進步;能堅定政治立場、服務黨的各項工作安排;加快社會主義文化的持續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辦法》還以定性評價為根本,設置了三十五項具體考核指標來定量考核圖書出版單位的社會效益是否達到標準,明確了這些考核結果都會和圖書出版單位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晉升空間以及薪酬等產生密切的聯系。二者相統一能夠將過去考核時無法明確社會效益的定義、難以量化相關指標以及操作方式有偏誤等多種問題有效解決。
《辦法》主要是圍繞圖書出版來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設置了具體的考核分值與內容、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四項一級指標這樣的剛性要求。另外考慮到不同出版社存在的差異,可以對其中的部分指標進行調整,不僅增強了《辦法》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能保證最終的考核結果更加公正和客觀。
《辦法》主要是考核出版圖書的社會影響、質量以及文化內涵,根據其不同的分值也能發現該考核體系中的重點內容?!掇k法》既突出和明確其中最需要重點關注的指標,也對一些隱性的和間接性的指標有所兼顧。而且在該考核標準當中還納入到了重點項目和相關榮譽這類出版政策,使得該《辦法》實現了對圖書出版社會效益的全面考核。
我國對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實現非常重視,明確要改革現有的文化體制,對現有的文化管理體制進行完善和健全,建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體系。因此,《辦法》的出現順應了出版行業不斷深化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且持續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出版行業中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且把社會效益放在首要關鍵位置上已經成為了根本思想和基本的理念態度。但是過去一直缺乏著政策層面指導社會效益考核的方法和意見,很難對圖書出版的社會效益進行量化考察與評價。因此,《辦法》的出臺成功解決了上述存在的難題,提供了詳盡且完備的評價標準和指標,有效促進了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考核的快速發展。
《辦法》的提出能夠帶領圖書出版單位不斷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社會效益。過去的出版單位對于社會效益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偏誤,例如:盲目提高出版的經濟效益,甚至對出版質量的考察有所松懈,忽略了出版當中所需要的社會效益;熱衷于社會熱點,對傳統出版特色和優勢有所放棄;僅關注是否能夠獲獎,而沒有對其社會影響力和媒體宣傳狀況加以關注等?!掇k法》的出臺有效幫助了出版單位提高理解社會效益,更好地把握出版工作,不斷改革自身的考核方式,以此來增強圖書出版的社會效益。
《辦法》中對于出版單位的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共分為兩個層級,第一級指標涉及到了出版圖書的社會影響力,質量、產品結構、隊伍建設、文化以及專業特色等多個內容;第二級指標還覆蓋了出版物類型內容、具體的形式載體以及獎項指標等,保障可以全面覆蓋所有的考核范圍。另外不同種類型的出版單位都可以根據其具體的評價指標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評價點和得分點。這些都充分體現出我國對出版行業的政策扶持,鼓勵出版行業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出版質量。
出版質量是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定性分析看,《辦法》設置了出版質量、文化和社會影響、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等四類一級指標,“出版質量”排在首位,占有顯著的位置。從定量分析看,在四類一級指標中,“出版質量”一類指標的權重就占到了5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果考慮到只有高質量的出版物才可能具有較好的“文化和社會影響”的話,那么“出版質量”的實際權重高達73%。這非常明確地表明新時代出版質量應該成為圖書出版工作的核心,出版管理應該以出版質量管理為中心,不能僅僅是把質量管理作為出版管理的一個職能,應該從思想上、行動上真正將出版質量作為新時代圖書出版單位的生命線和“安身立命”的根基。
從出版質量的內涵看,《辦法》將內容、設計、編校、印制等四方面出版質量的內涵綜合后設置了“內容質量”和“編校印裝質量”兩類指標。其中“內容質量”的權重占出版質量的84%,占整個社會效益指標權重的42%,而且規定“出版物出現嚴重政治導向錯誤,影響惡劣的,‘內容質量’項得分為0,社會效益考核為不合格”。這也就清楚地表明,出版質量最重要的是內容質量,“出版物內容粗制濫造或出現較為嚴重的知識性差錯”是不能容忍的;在“內容質量”中“政治質量”是第一位的,它是一條“紅線”,不容觸碰,不容打“擦邊球”。因此,在新時代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價值取向是出版工作的基礎要求。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證出版物的內容質量,應該成為新時代圖書出版單位和出版人自覺的行動。
在“編校印裝質量”方面,《辦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將“印裝質量”提高到了與“編校質量”同等重要的地位。客觀地說,長期以來圖書出版單位不是對所有出版物的印裝質量都很重視,有些不影響閱讀的印裝質量問題讀者一般也不追究,但這不應該作為不重視印裝質量的借口?!掇k法》對印裝質量的要求,需要圖書出版單位不能忽視印裝質量管理。
另外還要注意將出版社的傳統優勢發揮出來,促使編校能力提高。在面對新的發展形式和社會效益考核辦法時,要發揮出自身的編校優勢,并且要定期展開編校方面的培訓,而且還要應用信息技術,共享編校方面的經驗、案例以及知識,促使編校人員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編校時存在著的問題。高質量發展并非是提高少數出版物質量,而是要將整個出版單位的出版物質量提高。因此圖書出版單位需要對每一個選題進行慎重選擇、仔細研究,使出版的內容都能符合人民大眾的精神需要。
出版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追求是出版工作的初心和本源?!掇k法》將“文化和社會影響”作為四大一級指標之一,充分表明文化追求應是新時代圖書出版單位的責任和擔當,是出版單位高質量發展之本。
圖書出版單位如何進行文化追求呢?《辦法》在“文化和社會影響”一級指標下設置了“重點項目”“獎項榮譽”“社會評價”“國際影響”等四個二級指標,前兩個指標體現的是出版物的“文化價值”,后兩個指標體現的是出版物的“文化影響力”。顯然,《辦法》給出的圖書出版單位進行文化追求的主要著力點是:一方面要多出好書,另一方面要提高出版物的文化影響力。
圖書出版單位的文化追求是通過出版物產品,特別是精品力作來實現的。提高出版物的文化含量、文化價值,多出好書、打造精品力作是文化追求的具體形式。好書多種多樣,表現形式各異,盡管入選各類省部級以上重點出版物規劃、重點工程、政府資助項目等“重點項目”的圖書,以及獲得出版界三大獎和國家行業性獎項、全國性優秀出版物推薦等獎項榮譽的圖書,并不能說全是精品力作,也不是精品力作的全部,但這些書都是經過嚴格的評選程序評選出來的,出版質量是優秀的或者相對來說是比較好的。完全可以說,“重點項目”“獲獎榮譽”可以作為優秀圖書的主要代表。因此,抓好重點項目,并爭取多的圖書獲獎,應當成為出版單位追求文化價值的重要抓手。
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的優劣,不僅體現在出版了多少高質量的、有文化影響力的好書,也體現在圖書出版單位整體的社會影響上?!掇k法》對后者設置了“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兩類一級指標。這兩類指標的實現程度主要取決于管理。從二級指標和考核方面分析,圖書出版單位尤其要重視明晰品牌定位、打造品牌產品、提高核心能力、努力數字轉型、加強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
品牌是企業獨特價值的體現,一旦品牌為讀者所認同就一定可以實現社會效益,并在較大程度上實現“兩個效益”相結合。品牌的建設首先是品牌的定位,定位應符合出版社宗旨,在此基礎上制定中長期出版規劃,并有效執行,實施專業化戰略、特色發展戰略。品牌出版社必須有成規模、成特色的品牌產品板塊,形成合理的產品結構。品牌產品的打造,圖書出版單位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依靠合作出版圖書是很難打造屬于出版社自己的品牌的。為適應新時代讀者閱讀行為方式的變化,還要積極推動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化。這些內容在《辦法》中都有要求。《辦法》還專門設置了“內部制度建設和執行”“隊伍建設”兩類二級指標,從七個方面進行考核,它表明,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兩個效益”相結合,制度是保障,人才是關鍵??傊瑥娀芾硎菆猿职焉鐣б娣旁谑孜?、實現“兩個效益”相結合的客觀需要,是圖書出版單位高質量發展之要。
據了解,圖書出版單位對該《辦法》普遍的反映是好的,大都認為《辦法》評價指標設計比較合理,考核內容主次比較分明,評分標準大多明確,考核辦法比較易于操作,但也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
一是評分標準還需要進一步明確。例如,“獎項榮譽”指標中,獲國際評比獎勵的完全沒涉及;非省部級以上政府組織但行業有較大影響的獎項,從文件理解不應計入,但很多人都認為且都計入了,這需要統一規范。又比如,一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所含的教材往往是多個出版社、多種教材,如何計算分數?是按照涉及的出版社計算還是按照包含的教材品種算?還比如,“產品結構和專業特色”指標中,“專業類”出版社依據什么劃分?如果根據社名劃分,那么經過多年的發展,很多出版社不斷發展壯大,早已經“綜合”了,如“化學工業出版社”除了化工類圖書外,少兒、文藝、社科、生活等類別圖書都有;一些名曰“理工”“科技”的大學早就是綜合性大學了,相應的大學出版社也已經多方面發展了。
二是操作過程要進一步完善。由于對各圖書出版單位的自評結果省級部門只是部分抽查、復核,難免滋生“僥幸”心理;且由于上述評分標準還有改進空間,各部門把握尺度不一,也難免有“不公平”之虞;主管主辦部門復核時將分數修改了,但沒有反饋,不知哪里修改了,為何修改。
在此,筆者建議盡快組織專家進一步完善評分標準;組織省級部門有關人員培訓,以統一考核尺度;由于省級部門復核的工作量不是很大,可改抽查、復核為全部復查、復核;復核后分數有修改的,要反饋意見,有助于出版社進一步提高認識,改進工作。